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做对了什么读后感字


  《中国做对了什么》是一本由2017-8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做对了什么》精选点评:
  ●A 改革开放激发中国人掌握知识的诱因,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 B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1.要素成本低2. 要素质量高 3.制度成本要低 C 注重人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企业良好发展就一定要市场机制自发决定价格,从而决定资源配置,一套新的企业激励机制,企业经理报酬具有竞争力,经理层分享利润,并且经理持有股权。 D 以法律约束政府总支出
  ●时间太久远了,这算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书吗?好像也不是。
  ●很北大…
  ●产权 企业家精神
  ●我想噩梦惊醒有一个好处就是惊醒以后可以看书,把白天静不下心来看的书看完,尤其像这种理论性强的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全书2/3的部分涉及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之同来的政治问题,还有因为政治政策的不恰当干预带来的问题诸多,作者借助实例讲述了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经验可以扩大推行;也讲述了市场的调控作用,至于政府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有所涉及。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一位政治经济学老师评价我们小组的pre时说道:"也许我们经常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很多问题都难以求解,所以没有那么乐观,而从我们这些纯粹的文科生,有点历史思维和情怀的青年学生身上感受到了希望。"当时无畏,有几分得意,如今工作了,再读此书却也能理解他们的难处了。
  ●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读过 但是需要再读几遍说不定能读出东西
  ●最近刚接触经济学,所以看的比较细致,主要的收获就是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些关联经济决策及前因后果,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缺点就是不成体系,文章很多都是许多年前写的,但是书中没有标注年份,阅读有些障碍。
  ●文章是十几年前甚至20年前的文章,科龙那一段当历史书看吧
  ●敬重周其仁的"真实世界经济学"。科斯、张五常制度经济学一派,改革成功是因降低制度成本、明晰产权、价格改革、激发企业家精神,深入之后必然触动政治体制,继续改革不受市场调节的公权力。不厌其烦。然而这本书既无序也无跋,也未标注发表日期,十几年前的文章结集,还特意包含了"房价问题的政治学含义"以应热点——只能说编辑太不合格。
  《中国做对了什么》读后感(一):中国做对的是逐渐认识客观规律,并渐进式对其形成共识。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做对了什么?我认为是:逐渐认识客观规律,并渐进式对其形成共识。改革与增长,只结果而不是原因,是可以期待的副产品。
  问题和困难永远与人相伴,改革之初举步维艰,最大的困难是思想解放,如何做到少谈主义多谈问题,从客观规律出发,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40年后,世事变迁,最困难的是如何通过改革存量,带动增量,这不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利益博弈。需要大智慧与超强的执行力。
  社会的进步需要"很傻很天真"的经济学家,他们告诉政治家可参照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历史经验是什么、逻辑一致性下的改进步骤是什么。做研究要有些风骨,可以不说话,但要说真心话。
  本书作为文集体现了周教授的经济观,也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典范。相对于八股文,这样的风格更应该是经济教育的核心。
  《中国做对了什么》读后感(二):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企业家精神(2)
  解释中国经济增长
  1.评估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尺度:总量、增量和人均。
  2.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将来的着力点:生产要素价格、质量和制度成本
  3.改革激发了中国人掌握知识的诱因;开放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本。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指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将创新作为手段,创造产品和市场的精神,就是永不满足现状,克服困难,驱动商业计划的提出,调整,坚持和升级,满足他人需要,也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经济增长投入的要素中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其中资本又包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现代经济中,包括企业家才能在内人力资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只属于私人所有;二是"主动产权"特性,即如果产权残缺,那么不同于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将自动贬值,即使付出高昂的监管成本也无济于事;三是人力资本会千方百计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市场。
  因此,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必须设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有三种,强迫,热情(信仰等)和交换。基于上述人力资本的特征,只有交换才能规避"主动产权"的陷阱,实现人的价值。
  所以,对于企业家等核心骨干人员,在固定薪资的基础上,要设立与长期业绩指标挂钩的股权或者期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将个人和公司的利益一致化,最大程度挖掘人的潜能。
  《中国做对了什么》读后感(三):中国做对了什么(1)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邓小平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重新界定产权,激活了市场合约(产权)
  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私产。在饥荒的背景下,为了调动生产积极性,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下放城市企业经营权为起点,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吃不饱肚子的问题;二是由于农民可以留存超额的粮食,逐渐积少成多,积累了私人财产,影响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非农业;三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市场产权合约,排他性的承包权是私人产权的起点,个人和企业融入了市场合约网络之中,产权和合约为活跃的生产活动奠定了制度基础。
  实现路径:稳定的制度预期,有利于降低履约的成本,并且引导市场主体的长期行为。首先对底层的改革实现进行局部承认,然后对重申政策长期不变,最后推进立法。
  关于承包权,存在争议。一是认为邓小平过于激进,改变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种看法忽略了庞大国家机器的组织成本和对人的激励机制;一种认为邓小平过于保守,没有实现完全的产权确认,这种看法忽略了体制和机制剧烈变革的高昂成本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邓小平以务实精神,以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为标尺,选择了一条务实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将企业家请回中国(组织)
  1.原因:
  (1)理论认识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企合一,企业家基本消失了。这里主要是由于"剩余价值学说",认为企业家雇佣工人就是剥削。这种看法的问题是忽略了交易成本,没有认可企业家的作用,市场机会不会自动出现,生产资料不会自动购进,生产过程需要组织协调,企业家需要解决企业运转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承担交易成本。企业家的所得,一方面是出资的财务报酬,一方面是人力资本服务的回报,即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报酬。
  (2)现实压力。企业家的缺乏,导致我国陷入了"短缺经济",产品极度缺乏,且难以满足就业需要,迫使我们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经济。
  2.我国重新认可企业家的契机是傻子瓜子和邓小平支持国家出资,荣毅仁等民营企业家经营,创办中信。
  正式确认:1986年中央5号文件:可以把私人企业放到社会主义的框架里处理。中国的工商登记开始有"私人企业"这个类别。温州开一时风气之先。
  随着企业家的存在被广泛认为是right,创业当企业家再次成为中国人的一项权利(the rights)。
  三、重新认识看不见的手,建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市场)
  what:价格闯关,改变价格双轨制,用市场方式配置资源。
  why:
  1.理论基础。根据斯科的产权理论。资源的配置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计划经济的极端是超级国家机器,特点是组织成本极高;市场经济的极端是完美市场经济,特点是交易成本极高。中国改革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选择了中间道路,用企业家和价格、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配置资源,载体就是公司,公司规模的平衡点就是公司的边际组织成本等于节约的边际交易成本。计划组织和价格机制可以在一个经济体内共存并用,并以实际的运行成本为依凭划清彼此之间的界限。
  2.现实压力。超级国家机器的组织运行成本太高,难负其重。外部经验。内部动力,释放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组织的生产积极性。
  how:两次价格闯关。
  第一次(1988年):7月,放开名烟名酒的价格;8月,《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方案》,导致物资疯抢,物价疯涨,开始全国性的治理整顿。教训:当时存在严重的隐形通胀,外部经济环境不适宜改革。
  第二次(1992年):南方讲话。
  四、解决腐败问题
  根据张五常《中国的前途》,竞争稀缺性的资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等级制,一种是产权制度。中国的改革就是体制从前者变迁为后者,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发现体制性的腐败,因为原来的上位者要极力运用行政资源进行交易,获取资本,从而保证自己的优势。市场合约对于行政强制权利是无效的。
  困难是:1.经济改革中触及的利益,可以用经济手段补偿;那么政治改革中触及的既得利益,用什么补偿?
  2.中国社会党政体系发达,其他社会组织孱弱,行政体系实际负担着整个社会的运转,困难重重。也因此导致,权力体系一旦失稳,可能导致社会体系动荡。政治改革要以稳定为底线。
  解决腐败问题,邓小平的举措:一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加强党纪建设;三是推进政治体制变革,未竟事业。
  从本质上来看,产权交易要靠市场竞争约束,行政权力要靠法治力量约束。
  五、下一步改革的难点
  1.土地问题。征地制度。
  2.国企改革。市场准入限制,平等的市场地位。
  3.价格问题。汇率、利率、能源等价格改革。
  《中国做对了什么》读后感(四):3星|《中国做对了什么》:十几年前的文章集了,依旧不过时
  全书除了第四部分的序言外,应该都是周其仁在2004-2008年期间发表的文章。
  看后觉得依旧没过时,依旧有收获。最大的收获是针对郎咸平的反驳,有理有据,以前没看到过。
  总体评价3星。有点旧了,十几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期望看到周其仁最新的观点而不是十几年前的旧文。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农民和基层生产队发明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也证明了这套办法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抵御饥荒。但是,农民和基层生产队并不能决定包产到户能不能得到合法的承认。这是苏式中央集权体制的一个派生物。#160
  2:邓小平的贡献,是把国家政策的方向,转向了对促进生产力的自发合约提供合法承认与保护。#168
  3:可是,中国的实践却提醒人们:恰恰是承包合约才界定出清楚的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因为在订立承包合约之前,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究竟对集体土地拥有何种权利,通常是模糊不清的。#183
  4:问题是,交易费用并没有随着资本家的被消灭而消失。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面临节约建设成本、生产成本、制度成本和组织成本的严重问题。#265
  5:几十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计划体制不但运行成本奇高,也并没有完全消灭"剥削"。#267
  6:邓小平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他执掌中国后不久,就高度肯定了历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荣毅仁,并大胆决策划出一笔国有资本交付荣先生全权打理——这开启了"国有资本+企业家"的新经济模式。#272
  7:从1985年5月开始,邓小平连续几年推动"价格闯关"。这意味着,原来由国家规定和控制的物价,要放开由市场决定。#281
  8:事后我的理解是,在累计发放货币过多的条件下"放开价格",势必把原先"隐形通胀"转成为群众不可能接受的显形高通胀。#292
  9:他(邓小平)的答案石破天惊:计划和市场都不过是配置资源的方式,社会主义同样可以走市场之路。#298
  10: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国于1992年再度勇闯价格关。#299
  第一,前苏联式计划体制的实质,是把整个国民经济办成一个超级国家公司。这个超级国家公司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组织运行成本:收集需求和生产全部信息的成本,决策和指挥的成本,以及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的成本等。#308
  11:完整地看,科斯的企业理论就是同时考虑两种成本:公司可以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但又必须为此支付组织成本,当公司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此增加的组织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时候,公司与市场的边界就确定了。#421
  12:邓小平坚决推进价格改革。这一点难能可贵。通常讲,经济学家理解和相信价格机制,总的说来比较容易。但对于政治家,要相信价格机制一般就比较难。#524
  13:概略一点看,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通过重新界定权利、激活市场合约、确立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调机制,就是这么三个要点,把传统社会主义的超级国家公司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534
  14:为什么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就不能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呢?讨论了多少年,局部试验的经验也不少了,还有更多地下、半地下的做法,为什么就是迟迟不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合法化?我认为找不到别的理由,就是权力介入市场的收益太高,既得利益方不肯自动放弃。#583
  15:"廉价劳力"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难以想象,一家人力成本贵出十倍以上的商号,怎样与坐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对手争锋!#653
  16:问题是,用廉价劳力或廉价要素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反例。从国际范围看,比中国劳动力还要便宜的地方还有不少,为什么那里的经济一点儿苗头都没有?#661
  17:我的选择是在要素成本之外,再加两个变量:一个是"制度(组织)成本",另一个是"要素质量"。不需要更多,但如果三缺一,就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667
  18:要素价格急速上升,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作者的看法是,关键要看其他经济变量——主要是制度与要素质量——能否提供足够的"对冲"。#746
  19:这里重提两年前一篇旧作的观点——私人卖地与政府卖地的行为不同:前者可对地价上升做增加供应的反应,从而平抑地价;但是政府垄断卖地,就很难做到。#775
  20:我的看法是,如果我们不是用"产业"这样大而无当的概念来讨论问题,向私人企业开放的空间还是大得很。#873
  21:无论什么企业,一旦要到境内境外上市,统统要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有关手续"。我曾经好奇,为什么不是国有公司的事情也要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手。#912
  22:这位老师叫莱斯特·瑟罗(LesterThurow),回答了一句话,"我们(美国)能够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快的速度创立公司并把它们变成大公司。"#971
  23: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有一部分奴隶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私人财产,而且最后居然还"买"下了自己,从而成为自由民呢?巴泽尔发现,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fullfledgedproperty),不但会跑,而且事实上控制着他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1120
  24:北京人都知道大白菜的故事。大白菜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当时的政府很有理由地管制着大白菜的价格。管制的结果是,菜农不愿意供应低价白菜,而居民的"需求"又因为低价机制而毫无弹性。#1287
  25:中国国有制企业非常特别,它特别在哪里呢?它的企业在构造的时候,没有一个原始性市场合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组极其复杂的合约。#1620
  26:我的回应主要批评郎对三家公司缺乏最基本的第一手调查研究,并指出所谓"郎顾之争"根本没有什么学术内容,而是一个司法问题,即如果三家公司的改制重组确实存在"侵吞国资"的问题,就应该依法处置被控方侵吞国资的行为;如果指控不成立,则应当处置控方诬告。#1831
  27:那么,谁在中国第一个生产出没有门把的冰箱来的呢?据科龙集团主管技术的陈福兴副总裁讲,是科龙。什么时间?1988年至1989年。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因为不景气。冰箱生产"过剩",要竞争图存。#2656
  28:进一步讲景气低迷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不免显得突兀。但景气低迷导致的重组和创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品质提高和技术、组织创新的路径前进,恐怕是经济生活中不争的事实。#2708
  29:香港特区1997年后宣布增加供地,房价应声而跌。我们看近几年全国土地开发量与商品房销售价格两个指数的走势,发现土地开发指数下来不久,房价一定上升;土地开发指数上升,房价就下来。#3000
网站目录投稿: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