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璧 璧是圆形玉片,中心有一个圆孔,表面或有纹饰。最常见的古代玉器,数量多,使用范围广,使用年代长。古人非常重视璧,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使用璧的记载。《说文》释璧:"瑞玉,圜器也。""瑞玉"是说璧属于《周礼》所说的"六瑞"一类表示祥瑞的器物,"圜器"是讲璧的形状。《尔雅.释器》中又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解释,肉指璧的边,好指璧的孔,"肉倍好"是说璧边的宽度是孔径的一倍。但实际上边与孔有类似倍数关系的璧非常少,常见于春秋至汉代玉器中的多数玉璧,边与孔没有明显的倍数关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大量制造和使用玉璧,而且这种风习演化成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新石器时代玉璧 一般来说较厚重,厚薄不均,所用的玉材具有地区特点。目前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玉璧最多,四川地区的大溪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也都发现了璧。我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种方形玉片,有人称其为璧。良渚文化玉璧在许多博物馆中都有收藏。这种璧的孔较小,由两面对钻而成,孔内往往留有错碴,璧的边部很厚。有些玉璧是由圆柱切割而成,成组制造的,玉璧开片时使用线绳拉磨切割,璧的表面往往有弧状凹槽,是用线切割时留下的痕迹。红山文化的方形璧较薄,圆形孔,璧的内外边缘更薄,似有刃。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一般都是素璧,表面无花纹,打磨得较光亮,个别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带有阴线刻出的符号,线条细而浅,不知为何种物质所刻。 新石器.玉璧鉴赏要点:半透明绿色玉,有浓淡不一的赭色斑、黑色芝麻点斑。中孔大。表面光素。 凌家滩遗址.玉多孔璧鉴赏要点:玉料为黄色,局部有水渍痕。体表光素无纹,内部外缘较薄。 良渚文化.玉璧 鉴赏要点:此璧呈青灰色,杂有黄褐色斑点。器型为扁平圆形,中间有对圆孔。 商代玉璧 商代制玉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开片。商代玉璧薄而匀,表现出很高的开片技术。其所用玉材一般为南阳玉,同圭、戈、钺等玉器用料较接近,极难见的岫岩玉和新疆玉制的商代玉璧。璧的表面常有凸起或凹下的同心圆弦纹或磨痕,线条细瘦均匀。西周时期的玉璧较少,体积也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块双兽纹玉璧,具有典型的周代玉器风格,璧以新疆和田青玉制成,表面琢侧面双兽纹,双兽首尾相接,分别于璧孔两侧,纹饰由一面坡阴线组成,线条呈较长的弧状,边线不组成封闭图形。 商.青白玉璧 鉴赏要点:青白玉质,有深褐色沁,局部呈鸡骨白色。器身光素,边沿有磨损。 春秋战国时期玉璧 东周时期的玉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发展阶段。春秋时期玉璧开始增多,但体积较小,多数已不做礼器使用。这时璧的表面多饰细阴线琢出的小蟠虺纹,纹饰短小,呈"S"形纹。在陕西地区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种春秋时的璧,直径可达30厘米,璧上有短阴线组成的折线纹,或呈三角形,或呈"T"形,纹饰布满璧的表面。战国时期,璧的纹饰以谷纹为主,谷纹有多种样式,常见两种:一种小而凸起,呈螺旋状,谷粒排列较密,另一种谷粒较大,呈隐约凸起状。战国玉璧中还有蒲纹及云纹璧。蒲纹是以排列有序的阴刻长线交织组成一个个小的六角形凸起。一般来看,战国玉璧的边缘或有一周凸起的边棱,边棱断面呈三角形,上部较尖锐,或是较平的环带状,璧表面常有玻璃样光泽。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兽面纹蒲璧,璧的表面分为内外两区,分别饰蒲纹和阴线兽面纹。战国时期的玉璧,雕琢得异常精致,其中最为精美的镂雕玉璧。最常见的镂雕玉璧有两种:一种是在璧的两侧或孔内饰镂雕装饰,一般两侧所饰为鸟纹,孔内所饰多为兽纹;另一种是在璧"肉"部进行镂雕。 战国.透雕蟠螭纹玉璧 鉴赏要点:此璧镂雕工艺精湛,纹饰生动自然。 汉代玉璧 汉代玉璧较大,样式也较多。常见的有几种:1、分区饰纹璧,此类璧承战国玉璧样式,多以苍玉制成,玉中往往带有饭糁(似煮烂的米粒)。璧中部以一周绳纹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有隐约的凸起谷纹,界外侧雕四组兽面,兽面较大,结构简练,以粗细不同的阴线雕出。兽面的两侧各伸出一蛇形身,身细小,呈带状,由蛇身所雕来看,纹饰应为龙纹。2、乳丁纹璧,璧上饰凸起的乳丁纹,乳丁有大、小两种,较圆,凸起较高,排列稀疏。这种纹饰又常被称为谷纹,但它同战国时的谷纹有区别。 东周-西汉 玉璧 鉴赏要点:青白玉质,内外阴刻轮廓,璧身布满小乳丁纹,局部有浅褐色沁。 唐宋时期玉璧 有关魏晋至隋唐时代玉璧的情况,目前掌握较少。唐代文献中有使用璧的记载,但考古发掘中尚未见到。已知的唐代璧多为传世玉器。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白玉龙纹璧,纹饰有明显的唐代特征,加工特点也有唐代玉器特点,文物界人士皆无异议。宋代编辑的考古图录了一种古玉璧,璧上饰有蒲纹并有较长的飘带形纹饰。这类玉璧在汉代及以前的考古发掘中没有出现,它的制造年代应在汉代之后至宋代之前。璧上所饰飘带纹同唐代玉带板上所饰飘带纹特点相同,因而这类玉璧可初步确定为唐代作品。宋代礼仪活动中使用了较多的玉璧,但宋代玉璧的实物却很少见到。由于宋代在礼制方面沿袭古制,又兼宋代玉器中仿古制品大量出现,因而很多人推断,宋代玉璧中应有很多仿战国或仿汉代风格的作品,并在传世玉璧中进行筛选,确定一些玉璧为宋代作品。这些玉璧的纹饰与古代玉璧类似,但雕琢圆润,软而无力,玉色较明清作品古旧。另外,宋代玉器中螭纹出现得较多,一些器物上常常有前后相随的螭龙或螭虎。因此,传世的螭纹玉璧中也会有宋代作品。 宋.白玉留皮雕双螭系璧 鉴赏要点:螭首略呈三角形,圆眼凸起,眼珠周围有坡状洼面。 明代玉璧 常见的明代玉璧有四种:螭纹璧,璧孔两侧各有一凸雕之螭,两螭首尾方向相反,呈盘旋相逐状。这种双螭相随的装饰图案在宋、元工艺品中已大量出现,明初应用得更为广泛。螭近似于立体圆雕,长披发,长颈,面部结构简练。 乳丁纹璧,为排列有序的圆形凸起,乳丁较大,先用管形钻套出,再剔平地子,然后在将乳丁磨圆,乳丁边缘往往留有钻槽。这类乳丁纹在明代的玉圭、玉瓶、玉杯上也常见饰用。乳丁的数量,有时近百个,因而又称百乳纹。 云纹璧:玉璧上装饰有仿古云纹,纹样仿战国及汉代玉器,结构略有变化,与汉代云纹风格有别。 素璧:玉质较差,青玉较厚,较小,定陵有出土,传世玉器中也常发现。 另外,明代还有蚕纹璧,蚕纹的形状似一根扁担,两端弯曲。这类纹饰在战国、汉代玉器上已出现,元代朱德润《古玉图》称之为蚕纹,另有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仿古勾云纹。 明.黄玉乳丁纹璧 鉴赏要点:黄玉质,玉质洁净,色泽纯正。玉璧雕有工整的乳丁纹,内外阴刻轮廓。 明.白玉双面雕夔龙纹璧 鉴赏要点:玉质洁白,器型硕大,璧两面分别浮雕双夔龙纹。 清代玉璧 常见的清代玉璧有下列几种。青玉素璧,璧光素无纹饰,所用之玉颜色与古代用玉不同,表面磨得细腻而无光泽,不做旧。仿古兽面纹璧:璧表面浅浮雕仿古兽面纹,这种纹饰与汉、唐、宋兽面纹皆不同,鼻型略圆,鼻翼向两侧展开,面颊部饰有小勾云纹。 仿古夔龙璧:璧上饰夔龙纹,或有锦纹地子,夔龙近似于方折,俗称拐子龙。 仿汉双身龙纹璧,璧上以一周绳纹分区,外区饰兽面纹,兽面两侧各出一蛇身。这种璧与汉代作品纹饰、规格一致,但工艺有别,阴线的加工较精细,所用之玉多为青玉、碧玉,不同于汉代使用的苍玉。 仿古谷纹璧乳丁纹璧,有些进行了做旧处理。仿汉"宜子孙"璧。 总之,清代玉璧在形制、规格上极似古璧,有些还别有新意,但所用玉材与古器不同,有明显的清代特点。还有些仿古、做旧的璧,用材与古璧相似,极难识别。 清.玉璧 鉴赏要点:白玉质,小片黑色斑,有廓,中孔径小。器面上浮雕谷纹。 清中期.白玉螭龙璧鉴赏要点:白玉质,整体洁白、几近无瑕,表面高浮雕一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