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者:白金分析师眼中的电子行业十年》是一本由赵晓光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浪者:白金分析师眼中的电子行业十年》精选点评: ●比较敷衍的一本书,1/3用国庆节五天写出来的,1/3来自以前的研报,1/3找了朋友一人写一篇来凑字数 ●从06到16,10年间电子行业从不被关注到成为热门领域,期间许多明星企业涌现。以书中的一个观点总结,就是成功的企业或团队离不开两个因素,幸运和能干。身处其间的创业者是幸运的,能干的团队收获了周期的果实。身处期间的分析师也是幸运的,收获了投资理念的成长和投资的收益。对后来者而言,电子的黄金十年过去了,但下个时代已经来临,未来的时代是属于科技的,5G 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的演进往往超出预期。以过去预测未来往往存在局限,但过往失败的教训 投资的理论却是历久弥新,投资的玫瑰要经受时间的雨露才会绽放。书中对行业分析 公司分析 投资探讨更多从实践出发,虽然不够系统,但读来依旧回味无穷,是适合读三遍以上的一本好书。 ●其实是文章集合,但是对电子行业一无所知的我,也了解到很多。读史可以明智。 ●可以借鉴一下高手的经验 ●适合有一定从业基础,能产生共鸣的读者。对我这种没基础的人,会觉得分析问题逻辑不清晰,不够系统 ●7分。不用说当然是仓促之作,作者承认只攒了5天。但其实还是有不少启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7月份之前看到。主要功效在于对不懂电子的人来说,提供一个源流和一些基本方法,有个初步印象。要是每个行业都有这么一本书,新人研究员们估计会省不少时间。另外就是,时势造英雄啊,里面每个研究员都说后面的人不会有我们的黄金十年了… ●看某私募推荐买的这本书,个人觉得不值这个价,内容一般,另外这个作者,结合履历还有之前发的研报(吹某垃圾退市边缘的企业要到千亿市值)来看,绝对是坏人,希望我国少一些这样心术不正的证券从业者 ●有些东西还挺不错的额,但是内容点到为止,国庆节写出来的一些东西+别的作文+研究报告拼凑,还标价59.…毕竟是混资本市场的,想立个标杆就算了,急功近利放在写书上了,有点太没节操了… ●虽然是新财富白金分析师...江湖外号洗脚光..书中有价值的是大略的电子分析行业的经历的历史。至于具体的分析完全是从结果找原因… ●前半部分还可以,后半部分就是市场上专家观点集锦了 《破浪者:白金分析师眼中的电子行业十年》读后感(一):破浪者读书笔记 1、行业分析的基本是需求分析,但精华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竞争分析,两者的分析难度和分析价值都是2:8的关系。这点跟家电研究员范扬的说法一致,家电行业的分析主要就是一个竞争格局的分析,家电目前处于一个良性的竞争格局。科技行业的逻辑是下游控制上游,,而最下游就是用户,因此一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如范扬所说的"把自己当人看"。 2、对于制作业来说良率是必要面对的成本,否则再好的技术和成本都是空谈。产品良率为99%的行业一定不是一个好行业,但如果只有70%,反而要对其提高注意力。 3、一个好的行业既需要有先发优势,也需要后发优势。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凭借着技术的领先和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高端产品赚钱,低端产品打压竞争对手。而后进者如果能坚持几年,一旦游戏规则发生改变(比如技术失去持续进步空间),就可能具有后发优势实现逆转。从现在这个时间点来看,比亚迪和CATL就是两个例子。 4、企业成功五要素:企业家、技术、渠道、管理和资本。其中技术往往被列为首位,但回头看看我们错过的公司往往是产品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比如福耀玻璃。人才是企业的根本,要关注核心人员的去离,企业家也决定了公司的走向和高度。渠道,尤其是公司早期的第一个大客户是形成规模拐点、提升良率的重要条件。成本固然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打破了性价比竞争的。很多人对制造业总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但技术是可以复制的,团队管理、渠道能力、战略是难以复制的。事在人为,很多例子都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所谓的确定却变成了否定。 5、电子行业尽管整体上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本质仍是周期行业。一是因为周期性行业的需求是不稳定增长的;二是因为产品同质性强,全球定价,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扩产都会影响供需关系;三是周期新行业通常属于重资产行业,需要通过产能率用率来摊薄成本,而大家一旦都这么做,供给可能过剩。而再进行细分,电子行业又分为大宗商品类和非大宗商品类,其中大宗商品类(被动元件、面板、PCB、CCL、CNC、内存、LED)属于周期股,非大宗商品类(芯片、分立元件、射频、连接器、声学部件)属于成长股。周期股需要找拐点,成长股需要看产业趋势,产业趋势要远比财务数据重要,产业研究也比技术研究更重要,如今的科大讯飞就是最好的例证。 6、如今的特斯拉就好像当年的苹果,苹果打破了传统手机时代分工专业化供应链的封闭模式,变为垂直采购模式,引入培养了大批大陆供应商。在苹果进入之前的手机市场正如现在的汽车电子市场一样,博世、德尔福、大陆、法雷奥、伟世通等厂商掌控了上游电子零组件的采购和定价,获得超额利润。手机供应链的生产难度是高于汽车的,汽车的核心在于稳定性,而稳定性是可以通过工业生产体系的导入解决的。 7、能够形成共性判断的逻辑往往都是简单明了的,尽管他经常是错的。比如"智能手机饱和了,硬件就没有机会了"、"房地产行业增速减慢了,家电行业也不行了",即使你再确定逻辑是错的,也需要用时间来验证和改变定性判断,而共性判断才是股价决定性因素。就好像现在的新能源车行业中很多公司,即使再不看好,觉得高估,也不能去做空,因为这是共性的判断。而且业绩和股价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但长期来讲是要均值回归的,不过这个周期可能会长达几年。牛股需要几个条件:广阔市场空间、可持续业绩和较低市场预期。 8、可穿戴设备的失败原因:1、缺少了任何人的连接;2、没有满足新的需求,没有产生新的功能,传感器和电池续航需要提升;3、领头羊苹果没有树立好典范。 《破浪者:白金分析师眼中的电子行业十年》读后感(二):《黄金时代——致敬电子&研究这十年》 文/齐齐鲁 1. 对产品生产的还原,和行业属性的探究,是形成对产业趋势判断的必备条件。 评:这是说,你买什么行业,你就得整明白那个行业,得像个实业家一样,还原到产品生产的原生态,探究到行业本质。对于"行业属性"(或者公司),赵晓光还有一段解释,要找的是"幸运+能干"的那种,其中,"幸运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否能干,只是决定在一个幸运的浪潮到来后是否被选择的问题"。 举例来说,做酒的可能就比造汽车的"幸运"。 2. 这么多年经验看,整体而言,最有爆发力的,存在且只存在于消费电子领域。 评:经验之谈。粗粗看,电子行业包括半导体、元件、器件器具,每个领域都很大,而消费电子领域,简单说就理解为手机吧,对上述领域都有涉及,目前主流意见是归拢到OLED全面屏、3D成像、3D触控、无线充电、非金属后盖、LCP天线、双电芯等角度上。这些陌生的词汇,其实都不难搞清楚,但是80%的人在这就会打退堂鼓,必须的。你有志气,你上。 3. 大的上涨和下跌的第一波,都不是数据的变化,而是预期的变化。这也是很多投行出身的分析师很难适应投资研究的原因,因为投行更看重数据的事实。第一波的过程的预测靠两点,一是逻辑分析,二是试错。基本面的下行也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需求并未反映,但中间环节库存开始波动;第二个过程,下游和终端需求的下滑。我们容易看到的是第二个过程真实数据的波动,但第一个过程库存的波动,其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这个讨论已经带着分析模型(虽然很简单),把电子行业中游和下游做了区分。 4. 对电子行业而言,这一波动更为显著。从某个元件到消费者,往往经过元器件-模组-代工-品牌-经销商-消费者六个环节,当消费者环节5%的下滑时,每个环节进行下降5%的库存的反馈,到元器件环节,即构成30%的下滑。真实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四季度危机点燃后,我们看到的数据证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货量下滑40-50%。 评:六个环节的拆分,也是一个有效模型。反推的方式也是有效的方法,对行业分析都有用。当然,换个行业,比如文化传媒,就不是六环节拆分了。 5. 市场为什么会比我们聪明,是因为市场的底部,是不断试错试错出来的,而不是看数据看出来的。等到数据出来后带来的第二波上涨,才能确认第一次的上涨是正确的和有逻辑的。也正因为此,得出一个结论,不要试图精准把握底部,而是判断底部,进行大概率正确、低风险的决策。 评:这段和3、4两段连起来读。 6. 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台湾上市公司每个月公布月度数据,我们发现,对于成熟的台湾电子行业来说,将所有上游和下游上市公司的月度收入加总的比值,是一个稳定在0.65-0.7左右的数值。当这一数值开始上升时,代表产业在补库存,当这一数值在下降时,代表产业在清库存。2008年9月开始,我们发现这一数值开始跌破0.6,异常值的出现,代表产业开始清库存行为。 评:这是赵晓光团队发明的分析方法,非常智慧,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判断行业景气情况。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在很多制造行业推广。但是你得分得清哪些公司是行业上游,哪些是下游——这也不难,研报中都有,但是很多人会觉得烦。 7. 比较双寡头垄断格局的行业,三一中联、格力美的、蒙牛伊利,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呈现3:2的格局。而在不同阶段,老大和老二的比例,会出现波动,比如行业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比例会高于3:2。 评:这也是一个经验。处处都有智慧,翻译过来就是行业初始和结束阶段买老大,中段买老二。当然,这涉及到对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哈哈哈,还是很烦。 8. 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股投资,一季度报告比上一年的年报更为敏感。 评:一个电子行业成长股投资经验,不知道是否能推广。 9. 事物的发展,是有多个矛盾共同作用影响的,而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会成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变强变弱,不会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而我们所犯的错误,往往就是以次要矛盾判断主要方向。2009年之前,电子行业分析方法以周期分析为核心依据;而2009年以后,创新、产业转移成为影响行情的主要依据。 评:这条属于一个策略,各机构年底都会出分行业的策略,本篇结尾部分也会搬运一些。 10. 追求纯正的好企业是最佳理想,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别当我们要求好企业还要有好的价格的时候。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风险收益比,需要思考安全边际,需要考虑向上和向下空间的可能性的比较。 评:估值的判断。原文例子是25倍PE的个股,预期第二年业绩增长30-40%,买不买?答案是应该买,因为再跌20%就是20倍PE,而预期显然在向30-40倍靠拢,所以用20%下跌风险去博取60%的的收益,是值得的。 11. 一切分析,不管多么花拳绣腿,本质都是供需分析。在供需出现重大变化时候,务必保持高度敏感度。 评:返璞归真。行业和公司分析都和分析你家门口的饭店赚钱不赚钱一样,过程各有不同,归根结底还是这个问题:赚钱吗?能持续吗?多少钱买合适? 12. 本人一直认为,行业分析的精华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竞争分析,两者的分析难度和分析价值,比例都是2:8的关系。 评:和11对照着看。行业就像足球比赛,看主力、看替补,看教练。 13. 我们研究企业,一定要考虑一点,其规模做大后,是否有规模效应,是否有采购成本的下降、研发成本的下降、是否有一次性设备投资壁垒。当发现上游成本是标准化产品,单条生产线投资只有几百万,下游需求高度分散后,行业必成为无规模效应、各自占据自己渠道的混战局面。结果不仅无法产生龙头,更让大多数企业活的很纠结。 评:纠结的企业真是比比皆是。处在这种位置的企业就干脆规避。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一样的格局,不是吗? 14. 研究制造业,良率问题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良率,还有一个技巧。当去上市公司调研,问产品良率。如果答案:99%,这一定不是一个好的行业;当答案是70%,要提高注意力,有可能是一个牛股。 评:这条经验不大理解。凭感觉猜就是,99%良率的产品增值极低,大妈都能做,您说可能是好东西吗? 15. 商业竞争,不是简单成本和服务的竞争,更是策略的竞争。行业龙头采取的策略是拿高端产品赚钱、拿低端产品打压竞争对手。当龙头发现,跟随者技术取得突破,即将进入低端产品,如果不加控制,将进入高端产品时,会采用低端产品大幅降价,甚至降低到成本价以下的方法,让跟随者即时产品出来,也无法赚钱。而对龙头来说,高端产品才是其利润来源,规避了竞争对手的进入后,价格掌控力更强,最终反而受益。 评:竞争策略。直接对照各手机品牌产品系列和定价的策略,就容易理解了。 16. 无分歧的上涨,往往意味着高点的加速到来……企业从持续高增长突然放缓时,特别是2-3季度,一定要高度重视,是否只是偶然性……资本开支显著下降,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没有投入何来产出……错的是时间,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非线性的,都是先投入后回报,进五休二。欲速则不达。 评:2-3季度,资本开支,非线性。果然好公司从来不是一波到位。 17. 分析产业,一定从下游分析上游,终端用户是最大的产业秩序决定者。第一个终端用户是消费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是核心,用户的新鲜感、虚荣心和从众心理是用户行为三要素;第二个用户是ToB领域的政府银行等机构,第三个用户是ToC领域的企业。 评:只分析数据不行,还得分析人。电子行业用户心理:新鲜感、虚荣心和从众。其他很多行业好像也差不多。而且用户也分层。 18. 以资本运作为代表的投资多理念时代随后到来……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在一种模式下必然很难持续成功……如果把每年A股涨幅前100名列出来,总有五分之一是低估值,总有五分之一是高估值高成长,总有五分之一是小市值炒行业,总有五分之一是资本运作和重组,总有五分之一是炒周期弹性。大家各取所需,选择自己的五分之一,就是投资的佼佼者。 评:其实这背后也是人性和路径依赖。 19. 逐步总结出来未来最好的三个方向: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和半导体。 评:加上前面的消费电子,和正文中提到的5G,这篇研报一年后也不过时。最新行业年度策略中,还是这些东西。 20. 在手机设计最开始阶段,有两个产品一定要介入同步研发,一是声学,二是天线。这两个环节设计出现问题,会影响手机的使用。这也是声学和天线行业客户粘性最强、格局最清晰、行业最集中的原因。 评:经验。这条可以背下来。 21. 下一个五年,将像智能手机一样,产生一批新的200亿市值的汽车供应链公司,中国制造业将在智能汽车时代崛起。 评:这条也背下来吧。 22.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中间市值的子行业龙头是领涨公司。100、200、400亿市值公司估值比为5:2:1。可以明显看到,投资机会跟市值的异常现象,表明,在中间市值公司上涨后,机会在偏大市值公司。 评:估值角度。这个原理感觉也能演绎到其他一些制造业行业。 《破浪者:白金分析师眼中的电子行业十年》读后感(三):借《证券分析师眼中的投资十年》对电子行业十年复盘 证券研究主要是研究股票涨跌的原因(业绩和其它)。本书主体是10年(2006-2016年)中的44个案例,编年体叙述,案例相对客观。借此书复盘十年,将案例串起来并加以总结。 2007:
2006-2007年的大牛市,从2003年的五朵金花(华微电子、士兰微、生益科技、法拉电子、航天电器)的价值投资时代到2006年开始的周期品投资时代,产生一批深谙经济周期和投资周期的大师。高善文博士的资产定价理论,也是产生于这一轮牛市。然而,这一轮大牛市与电子行业没有关系([第1章-2007年:大牛市的loser])。 那牛市之前的五朵金花为什么产生?[电子的五朵金花时代]背景是,中国家电、DVD、通讯设备开始崛起后,但其上游元器件还普遍处于进口状态。因此,那一波机遇的逻辑是:这些(低端)下游成熟产业的上游本土替代,这是"从下游看上游"的方法——下游成熟了,会拉动上游配套的发展。 五朵金花为什么没有持续成长?研究=分析旧现象-寻找真原因-预测新现象,把握本质才能找到关键:这些企业在2005之后的几年不管多么努力,也难复制辉煌,因为培养他们的土壤还未形成,即中国电子行业整体下游还没起来。事实上,当时电子行业也小,远不如如日中天的机械行业,从[两岸电子产业论坛的巨大差距]可见一斑,[触摸屏第一次启蒙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扩产容易的上游容易引起供过于求,不会有持续性行情(华东科技大涨未能持续)。当时的行业研究员选择电子,也可谓是[选择一个时代]。 2008:
2008年,金融危机悄无声息的蔓延开始,危机后海外资本开支严重放缓,为中国企业崛起提供黄金时期([第2章-2008年:危机中的转机])。 金融危机带来的基本面的恶化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基本面的下行也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需求并未反映,但中间环节库存开始波动;第二个过程,下游和终端需求的下滑。我们容易看到的是第二个过程真实数据的波动,但第一个过程库存的波动,其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电子行业而言,这一波动更为显著。从某个元件到消费者,往往经过元器件-模组-代工-品牌-经销商-消费者六个环节,当消费者环节5%的下滑时,每个环节进行下降5%的库存的反馈,到元器件环节,即构成30%的下滑。真实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四季度危机点燃后,我们看到的数据证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货量下滑40-50%。(结论:电子行业具有显著的长鞭效应) 2008年,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是BB值,但这种[库存分析方法:令人厌恶的B/B值]只是反映过去的事实,对未来的预测毫无价值,不如通过"上游收入/下游收入"有预测性:它反映了"行业库存",它的增加(或减少)反映了行业在补库存(或清库存),而且突破临界值后由于传导效应一般持续3-6个月。这正符合2018年电子景气和股价的反弹。 2008年金融危机,有两个电子公司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ATM制造商广电运通,一个是军工连接器公司中航光电,对它们的研究产生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场景还原法]——还原产品如何研发、制造、销售的过程,总结出行业的特点(属性)。行业属性是不同的,否则,为什么不同行业企业在集中度、周转率、利润率、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会有不同?而这些不同,究其本质,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而不是企业决定的。因此,要围绕产品产生的全过程,进行还原。公司的财务特点由产品特点决定,而不是由公司决定。 例1:单个ATM每年跨行取款的收入显著高于折旧费用和维护费用,因此ATM的投资,对银行不是成本,而是收入,因此,ATM制造商广电运通随着其采购规模增长,核心部件的采购成本会不断下降,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因此不断巩固规模优势,它的增长能够持续(尽管广电运通后来由于国有企业机制的问题,限制了此后的发展,但公司仍实现连续十多年业绩无下滑的增长)。这个例子也说明了,问——是研究的开始。面对别人的观点,问一句:真是这样吗,如何证实和证否?然后去找证据,正/反的证据均有用。并且,探索总有价值,研究广电运通对后面研究安防行业有启发,前面的研究有利于对后面的研究,行研需要积累。 例2:受彼得林奇的书的启发,评价企业的两个标准有"幸运和能干",适用于当年的中航光电。当时涨了四倍、受追捧程度是超过广电运通和中航光电的大立科技,事后证明并不是成功的推荐,因为它至少不够"幸运"——军工领域被老大211所,其他领域被龙头FLIR所占据。产业格局的逆袭,并非不会发生,但必须要有"游戏规则变化"的机遇和背景。个人认为,分析企业/个人前途的两个维度(及关系):幸运>能干。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制造业扩张停止,反而带来了优秀中国企业成长的机遇。08-13年的一批优秀成长股,都是来自于危机的逆势扩张。[大华股份和歌尔股份的上市:两个传奇的开始]。从2008年9月到2013年9月,大华股份和歌尔声学分别列A股涨幅第一名和第二名,涨幅都在40倍(此后,同时进入三年的调整周期)。对于大华股份和歌尔声学的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经典案例: l 比较双寡头垄断格局的行业,三一中联、格力美的、蒙牛伊利,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呈现3:2的格局。而在不同阶段,老大和老二的比例,会出现波动,比如行业初始极端和结束阶段,比例会高于3:2。因此对研究安防行业海康和大华的相对超额收益,也是有迹可循,寻找其它行业龙头间的竞争规律(三一中联、格力美的、蒙牛伊利),用于本行业(海康和大华)。 l 而歌尔声学的研究,也是来自于麦克风和扬声器市场集中度显著不同的比较研究,由此得出歌尔声学在声学行业必将加速替代的预测。 2009:
电子是周期还是成长,2009年是个分水岭——[第3章-2009年:周期之争与未被意识到的智能手机]。 生益科技确实如我们之前的报告还是周期("生益科技到周期了",此后行业果然如此。——对公司分析越本质,判断就越能用更长时间)。2009年2月,当时的电子制造龙头股生益科技连续三个涨停。为什么?基本面有变化吗?没有。上涨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逐渐复苏,PC、手机等消费电子重新进入一轮增长周期,PCB需求维持高景气,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生益科技主营PCB原材料"覆铜板",因此有了[生益科技的三个涨停和涨价]。公司2009年7-10月份的连续提价。2月股价连续上涨,反映了股价对行业景气的提前反映! 但[谁识智能手机]?2009年的苹果iPhone2手机,看起来是玩具,但本质有重大意义(如重新定义了人和人的连接),如果当年看到本质,可能就能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如今看VR、AR、ECHO等,是否也只是个玩具呢?智能手机看起来是玩具,但本质有重大意义(如重新定义了人和人的连接),如果当年看到本质,可能就能做出前瞻性的判断。所以,看到多深才能看到多远。 苹果手机的出现,引起了[周期高点的争辩:周期只是镜子的一面]。2009年的电子投资,还是顺着周期复苏的线索,生益科技、长电科技等周期股为代表。在2009年底,关于电子行情是否延续,出现一个较大的分歧。当时,有一个华尔街回来,对周期分析颇有心得的同行,从库存、产能各个角度分析,从需求角度笔记本和液晶电视的渗透周期也已结束,由此认为高点已到,开始看空电子行业。事实证明,从周期的角度,他是对的,2010年4月开始,电子行业进入下行趋势。但是,影响整体行业评级的,周期波动只是一面镜子。被忽视的智能手机,恰恰成为决定电子行情的主要矛盾。 事物的发展,是有多个矛盾共同作用影响的,而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会成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变强变弱,不会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而我们所犯的错误,往往就是以次要矛盾判断主要方向。2009年之前,电子行业分析方法以周期分析为核心依据;而2009年以后,创新、产业转移成为影响行情的主要依据。智能手机的推动和中国企业的崛起带来的从0到1的趋势,足以对冲周期景气的影响。片面的看问题,往往会付出代价。事实上,2009年至今,库存分析和周期分析,很少成为电子分析的主要依据。当我们刻舟求剑般还沉浸在上一次的逻辑时,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电子行业的逻辑变化,是2009年从周期分析到创新需求、产业转移带来的成长。 同样是成长,但新兴行业从市场开始炒作预期到基本面兑现,为什么有些立竿见影,有些要三年,有些要六年,而有些,一直在炒作,从来未实现呢?比如[磷酸铁锂的第一次热情],2009年,是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次集体憧憬。2009年2月开始,磷酸铁锂行情一飞冲天。只要是到有磷酸铁锂可能性企业调研,都获得市场高度关注。而新能源电池,真正由基本面驱动的机会,2015年8月份,真正开始。从0到1,从磷酸铁锂,到三元材料,时隔六年。可见,这么多年,新兴产业,最后成为真正产业趋势的,大致有以下共性:有龙头带头,有下游和上游的支持,有显著的非线性增长等。 如何把握新兴产业的机会?提前深入研究作准备,基本面有数据拐点时立刻下手。新兴产业第一波的机会,把握的核心要素是:股价尚未反映、预期开始形成,但本质是很难把握的,只能试错。但第二波的机会,当有基本面数据拐点时,一定要客观的正视现实,不可错过。不能在数据已经出现,还要找各种理由来否定。因为,大多数人,看的不是逻辑,是数据。因此,要想等数据出来赚第二波更确定的钱,前期得有准备。比如[水晶光电:选时的把握]:2009年9月,调研水晶光电,公司各项基本面向好,三季度运营满产,未来虚拟投影和光学镜片业务有吸引力。当时股价19元,盈利预测0.7元。由于还停留在熊市思维,27倍动态PE,似乎不足以有吸引力。要么等调整到20倍再推荐?分析一下:现在价格买,如果跌20%就只有20倍左右PE,足够的安全边际,如果上涨,考虑估值切换和市场对新方向的认可,有可能到明年30倍,会有50%的空间。因此目前价格就是配置价格。 2010:
2010年类似于2015年,2010年把所有可能的成长故事都炒了一遍,物联网、LED、智能手机、触摸屏、连接器、被动元件,等等。而只有时间和逻辑才会证明,哪些才能证实,哪些才能证伪。 l 2010年电子股是[第4章-2010年:三剑客时代]:大华股份、歌尔股份、莱宝高科,概念+业绩,股价全年涨幅超100%! l 但当时的[物联网,提前十年的梦想],就没有落地。2010年初,在温总理的大力倡导下,在IBM勾画的智慧地球的憧憬下,物联网迎来一次行情。然而事隔六年,在2016年五月,才从半导体上游验证到物联网行业基本面启动的信号。当时的龙头,泯然亦。总结下来,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未能实现,主要是三个原因,其一,物联网不仅是一个rfid或者传感器,涉及到的是通讯架构、系统价格的升级,当其与传统行业结合时,更面临路径依赖的问题,传统行业制造业工人升级到IT工程师的问题;其二,成本问题;其三,由于行业应用多样化和复杂,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很难产生推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说比做容易,想象比实现容易,喊口号比玩真的容易。 l [LED的一飞冲天和此后几年的纷纷转型]也是业绩不可持续的例子。2010年春节前后,家电公司深康佳组织一个调研,当公司提到公司LED背光的比例从0%提高到8%,并将未来提高到20%以上时,对在场的家电分析师来说,不过是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但对电子分析师和LED行业来说,当意识到一个电视对LED的需求量,相当于20台笔记本时,则意味着LED行业供需状况将出现重大逆转。即:家电是电子的下游,需求增加利好供给!此后,三安光电股价上涨400%。在2010年的浪潮后,此后几年,上游的芯片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下游的封装行业纷纷转型。真正转化为投资收益的,也不过是在2015年后的转型价值中挖掘。龙头木林森也出现业绩下滑。唯有聚焦小间距的转型利亚德脱颖而出。为什么LED封装行业,大多数没能出现持续赚钱的公司?我们研究企业,一定要考虑一点,其规模做大后,是否有规模效应,是否有采购成本的下降、研发成本的下降、是否有一次性设备投资壁垒。当发现上游成本是标准化产品,单条生产线投资只有几百万,下游需求高度分散后,行业必成为无规模效应、各自占据自己渠道的混战局面。结果不仅无法产生龙头,更让大多数企业活的很纠结。 l [莱宝高科的启蒙运动:2010年10月18日]说明了可持续的业绩增长需要挖掘。当时莱宝高科2009年四季度业绩已经显著超预期,但由于公司对外非常谨慎,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否是苹果供应商。因此,第一个话题:莱宝高科是否是苹果供应商?答:它占了苹果70%的份额!随着专家帮我们一层一层拆分供需模型和测算,的确验证了这一数据。从那时候开始,产业链上下游验证,专家交流,成为产业研究越来越重要的方法。注:莱宝高科后来未能借此机会成为行业龙头,主要原因在于:中间供应商角色的被替代;更深层原因还是在体制和机制。因为,触摸屏此后几年产生另外一个十倍公司欧菲光。从哪挖公司消息?年报中也可能有重大信息,专家可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重要事实。 如何挖掘?交流——[致敬那些一起研究的小伙伴们]!在产业资源不够、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一起在调研中和路演中通宵达旦探讨产业和公司的小伙伴们,大家的辩论和分享,让我们对行业分析上升到新的高度。当我们成为所谓的"前辈"跟新人培训时,我的第一建议就是,每天和对口分析师打20个电话,交流创造价值。 2010年的鸡犬升天,2011年必然要还账。新兴产业的上涨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基于预期的上涨,第二个过程,基于数据和逻辑兑现的上涨。基于预期的上涨在2010年业已完成。2011年上半年,轰轰烈烈的下跌开始。[第5章-2011年:谁主沉浮40]? 2011:
2011年印象深刻的是上半年完成的[2011年的两篇百页报告]:"安防行业: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精密制造连接世界"。分别回答了两个问题"安防行业为什么高毛利率,是否可以持续,如何保持成长"、"精密制造行业,和被动元件等行业有什么不同,中国为什么会产生精密制造行业的土壤"。 预期差在于: l 在精密制造报告之前,市场认为中国出现不了精密制造企业,或者中国电子行业的机会在其他领域。通过历史比较,台湾电子产业成长历史,精密制造既是重中之重,又有其必然性,精密制造对资本依赖不像面板和半导体那么重,又不像PCB和代工产业那么靠成本竞争,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吸引人才又会立竿见影。因此,任何一个产业崛起,都有先后顺序,我们判断,中国电子产业,自精密制造为始。从行业属性而言,连接器行业是我特别喜欢的行业。 l 安防行业的报告,纠正了大家的两个传统思维,其一,企业规模越小,成本越有优势;其二,制造业不应该有20-30%净利率。我们通过还原产品的产生过程,和企业的人力构成,可以确定安防行业的本质非制造业,而是IT服务业。而与PC系统比较,他们做的事情不是富士康等制造企业,不是IBM惠普的分工专业化模式,而是PC行业的苹果的封闭整合和垂直一体化模式。 如何获得更深层次的逻辑?[从东方红卫星说起]。2011年,作为IC咖啡发起人,与IC圈的专家们畅谈,一位来自德州仪器的专家告诉我,你有没有发现,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华为中兴、海康大华、瑞声歌尔,其实都是来源于军工产业?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确如此,中国在军工技术的积累,为中国在通讯、视频和音频产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以东方红卫星为例,其要与地面通讯、传递图像、传递声音,正是靠通讯技术、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的基础。而无论是华为中兴、海康大华、还是瑞声歌尔,其技术来源都是军工产业。 如何辨别似是而非的逻辑?如[彩虹股份的良率之谜]。研究制造业,良率问题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再好的技术、再低的成本,解决不了良率问题,都是空谈。然而,有良率,就有一切了吗?事实上,龙头用高端产品赚钱,用低端产品压价,挤垮对手后提高价格掌控能力。这个过程中,被挤压的彩虹股份,即便良率提升也没用。而像康得新、东旭光电、京东方等公司,后发但坚持投入,终有回报。 2012:
怎么看电子产业的人? [当时的月亮:2012年的电子行业]是什么情形?在手机领域,我们看到了开始突破的迹象,然而这种迹象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个案还是共性?直到2013年,我让团队统计了日本、台湾和大陆上市公司董事长年龄后,方才幡然醒悟:大陆,43岁;台湾:56岁;日本68岁。对电子行业来说,[第6章-2012年:董事长的年龄就是一切],为什么?与计算机行业比较来说,互联网行业靠人,靠团队核心成员,重置成本低;电子作为制造业,重建企业成本高: l 互联网行业完全靠人的行业,团队至关重要,股权分配至关重要。因为重置一个企业的成本很低,核心成员不开始,完全可以一走了之。计算机行业更甚。 l 而电子作为制造业,企业家比团队重要,高额的重置成本,导致拂袖而去、重建企业会面临资金投入、专利、客户导入、良率切换等前后问题。因此董事长对决定企业的价值更为重要,当我们看到这个年龄分布后,内心坦然。 所以,看制造业企业,不要只看技术,要看人,看战略和执行力。 可是电子产业的人就一定是对的吗([不曾遇见的欧菲光,产业专家一定是对的吗])?欧菲光是中国电子行业一个传奇,一个多数人没想到的成长案例。当时咨询多位产业专家,都对其发生错误的判断。印象最深的是,几个买方小伙伴各拿到莱宝高科和欧菲光的触摸屏,到第三方市场监测,结果当时莱宝产品显著超出欧菲光。而且,2011年,欧非大力投入后,财务报表惨不忍睹。可结果呢?如果产业人士一定是对的,产业也不会有周期,也不会有超额收益。什么是研究?搞关系为了什么,聊什么?如何快速研究?专家的一两句话,可能就是重要方向,节省你大量时间。但产业专家也会错。 2013:
2013年,硬件的发展为互联网发展奠定基础,互联网开始爆发。与此同时,以白马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开始被市场抛弃。尽管2013年下半年仍有两个公司进入当年涨幅前十名,但是已经进入完全不一样的逻辑时代,可谓[第7章-2013年:泾渭分明的上下半年]。虽然2013年7月开始,白马股集体进入休整期,2013年5月还是在底部成功挖掘了[2013年的两大A股涨幅前十名]的奋达科技和天喻信息。而它们的上涨,也宣布持续三年的业绩成长选股时代结束。以资本运作为代表的投资多理念时代随后到来。奋达科技围绕增厚EPS和增厚PE的交替展开的产业布局方法,是一个经典的外延扩张的案例。 如何看硬件和软件行业的节奏?可以从["硬"的经验看"软"的节奏]。2013年初,伴随欧菲光业绩的节节攀高,智能手机出货量月月创新高,新兴产业的甜蜜期就是15%渗透率到60%的阶段。这时候,应意识到,到消费者人手一个智能手机,从硬到软的浪潮即将到来,移动营销、影视和游戏,三个在2013年爆发的行业。而从人的五大需求娱乐、办公、商务、教育和医疗看,此后的两年,移动互联网实现了对他们的轮动。至此,TMT轮动规律形成:先高端后低端、先下游后上游、先硬后软、先娱乐后其他。因此,对于卖方,其使命是要不断地找出本行业表现最好的公司,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一味固守自己的理念,就被其他挖掘者所替代。去年推荐的公司涨幅越大,往往意味着今年跌幅越大。因为A股EPS和PE的乘法放大效应远强于美股,因此A股超涨和超跌现象更为明显。好在,A股成长股本质还是产业主题为核心风格,对产业趋势按图索骥的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产业趋势是TMT行业投资的基础。 没有永远增长的业绩和股价,[拔剑四顾心茫然,却道故人心易变]。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非线性的,都是先投入后回报,资本开支,反映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未来的希望,进五休二。欲速则不达。比如,如果客观的分析,歌尔声学2012年报和2013年半年报,资本开支显著下降,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没有投入何来产出?(到了2016,我们庆幸的发现,歌尔声学经过三年储备了大量新产品和新战略)再如,客观分析大华股份,行业龙头海康威视2012年即进入大投入时期,对大华来说,要么不投入,要么投入必要承担利润的下滑和海康的威胁。(同样庆幸的是,大华股份2016年结束投入期,也进入新一轮成长轨道)。因此,海外前辈一段话:"不要相信企业财务报表下行时会在下个季度很快复苏,也不要希望行业趋势下行时,企业能杀出血路且不受影响,只是影响小一些"。白马的案例,印证了前半句话(两家白马公司,都花了两年多时间,重新进入成长轨道);LED封装的案例,验证了后半句话。——行业下行,不要太指望公司不受影响。 如何看科技行业?[2013年中欧商学院的演讲]就是这一主题。分析科技行业,其实不需要太复杂,能把巨头们分析清楚即可。把握公司的大特点,才可能有大逻辑。如:苹果不犯错,就不会有问题;三星要一直很出色,才不会有问题;小米产生于智能手机从高端向低端渗透过程...此外抓住科技行业变化快、全球性、对经济敏感等特点,可以找到一些规律(A股涨幅前100名=低估值+高估值高成长+小市值炒行业+本运作和重组+炒周期弹性。——要全面找逻辑,不要只会找EPS驱动的逻辑): l 下游决定上游(用户是产业秩序的决定者,因此要多从客户角度看问题,例如[五大安全:换位思考的分析方法]——2013年7月,我们提出五大安全方向,即以军工为代表的国家安全,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社会安全,以芯片国产化为代表的产业安全,以去IOE为代表的信息安全和以新能源汽车环保为代表的能源环境安全。此后一年多,这五个方向,都是市场表现最好的方向之一)。"新一届ZF上任,未来要改革、要发展,但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此,首要问题是巩固坚实的后盾,把各个领域的隐患解决,才能无顾虑的去改革和发展。"——把国家当作一个公司,化大为小,这就叫战略分析,把握大势。 l 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也就是说老板很重要) l 有大的周期(多为五年周期)。 2014:
2014年,苹果引领的可穿戴开始成为新的主题,然而时间的验证下,并未成功。而小米,开始给中国带来互联网的第一次启蒙教育。这正是[第8章-2014年:后智能机时代的交替]。 苹果产业链投资如何搭配?[从足球阵型看苹果产业链投资],前锋的安洁科技,前腰的欣旺达,左前卫的立讯精密、右前卫的环旭电子,后腰的大族激光,后卫的歌尔声学。结果也恰恰如此,位置靠前的进攻性越强。比喻往往能发现联系,比如用球队、医药等常识来看股票。 为什么苹果的[可穿戴设备让我们失望了]?在智能手机渗透期接近尾声,无论是产业还是投资,都在思索,下一个杀手级产品是什么?可穿戴被寄予厚望。沿着可穿戴,苹果产业链的环旭电子和立讯精密,非苹果阵营的丹邦科技、中京电子、北京君正、奋达科技等有较大涨幅。然而,事实上,可穿戴也没有来,苹果没有成功,Jawbone传出倒闭。为什么可穿戴没有成功?因为还未形成人和人的连接、还没有形成基于数据的服务、还没有领头羊。 为什么苹果仍然有机会?[以史为鉴:从诺基亚看苹果]。在苹果备受质疑的时候,我们对苹果的观点之所以坚定,一方面,来着谷歌战略部的吴海东先生的深度分析让我们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分析手机2001-2007年的历程,得异曲同工的逻辑:在手机行业高速增长时,是高端向低端加速渗透时,而低端的渗透的必要条件是价格下降引致消费,能够进行价格下降的往往是模仿者和掌握三四线渠道者,因此龙头的份额和利润往往是被侵蚀的。但到了渗透饱和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从首购消费变成换机消费时,产品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因素,这时候龙头凭借研发和供应链的优势,会成为创新引领者,从而享受换机周期的红利。 l 回顾,2001-2007年的手机发展历程,我们发现,2001-2003年手机高速成长和渗透时,行业龙头诺基亚的股价和份额是下跌的。而到了2004年,手机增速开始放缓,渗透率趋于饱和时,诺基亚反而股价三年内上涨2倍多,并在2007年全区占有率超过40%,凭借N系列和E系列如日中天。 l 类似地,苹果的发展,2008-2010年开创手机行业,2011-2013手机渗透期,份额下降,股价下跌,2014开始逐步抢回份额,而在2017年,有望实现真正的王者归来。 苹果没有成功,为什么小米发展起来了?[小米的互联网之路]:粘性,也即如何让用户离不开你,是最重要的企业竞争力,远超所谓的入口、流量。粘性来自于四种可能性:正反馈持续提供性价比的体验粘性、社交粘性、持续创新的粘性和稀缺性粘性。 2015:
2015年的情况是什么?2015年,互联网浪潮继续如火如荼。尽管海外的互联网巨头们传统业务都出现瓶颈,云计算成为微软和亚马逊的新成长点,谷歌和facebook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但中国的互联网浪潮却如火如荼。与围绕互联网+的炒作伴随的是,资本运作的大浪潮在各个行业展开。以至于80%LED封装企业向教育和传媒转型,以至于2015年电子股的股价和业绩出现负相关关系。此时,还出现了[软硬的分歧]——在国内将互联网+作为救世主时,硅谷已经围绕硬件在紧锣密鼓的布局。谁多谁错?([第9章-2015年:大并购时代与软硬的分歧]) 科技产品的价值在哪里?[VR的顿悟]:科技产品的成功,究其根源,要么是提高社会效率,要么是提升用户需求。硅谷创业者思考问题,总是以此目标为导向的,而非以赚钱和商业模式为导向。因此,对VR和AR,研究再多,不如去年初谷歌战略的朋友送我去机场路上的一段话"你想,如果每个领域最好的老师,能够同时对全世界上千万学生讲课,每个学生都感觉老师在面对面讲课,整个世界在某个领域的教育水平就将获得大幅提高"。而这,是比看电影和玩游戏,更有价值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在去年初至今,十多篇深度报告推荐VR和AR的原因,我们相信社会将因此获得生产力的新一轮革命。大道至简。越简单,越粗线条,道理越根本。 产业发展的顺序是什么?一环扣一环,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有了第二步,才有第三步。这也是在过去十年,我们听过那么多新材料、新设备的故事,而鲜有成就,但在过去两三年,密集开始突破的原因。[后模组时代:材料、设备和芯片]:模组产业中国崛起后,材料产业发展难度大幅降低。而伴随人才引入和资本整合,速度会加快。 [牛市中被遗忘的两件事情]是什么?新兴行业上涨两个过程,基于预期的上涨和基于基本面兑现的上涨,智能手机如此,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启蒙运动"也是如此。尽管不合理,但因为处在上涨第一过程,又在并购的大浪潮中,有其必然性。于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一年的牛市,我们见证了太多十倍的牛股,见证了一批公司创出08年以来的新高。于是,我们忘却了两件事情: 第一,对推荐后30%-50%上涨的机会的推荐,敢于在下跌后推荐的素质。为什么?这个世界永远是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而多数人的行为是追涨杀跌。要成为少数赚钱的,必须敢于在下跌中找机会。 第二,第二,对炒作的产业,进行数据的验证和逻辑的验证,而不是靠科普文章来推荐。每一次危机后,都回归对业绩的重视。2008年11月中航光电7元涨到35元,2015年7月,又是中航光电20元一个月涨到54元。逆转之王,非他莫属。熊市抠业绩,牛市炒估值。 未来将是[三大金矿时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逐步总结出来未来最好的三个方向: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和半导体。看这三个行业最大的感受是,新兴行业在初始阶段我们看到的逻辑,会不断深化和演变。对新兴产业需要不断跟踪,不仅要跟踪拐点,更要寻找结构化的机会。有价值的东西,会更经常地有机会,只是每次说法都不同。 l 虚拟现实的推荐经历了质疑、看好、再次质疑的过程。2015年我们看到的是VR,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AR技术。 l 汽车电子,一定有看不到的机会。2015年,我们看到的只是特斯拉、新能源电池和无人驾驶。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汽车供应链体系的革命、汽车外观创新的机会。 l 半导体,2015年我们看到的是芯片国产化的逻辑,2016年,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生态的逻辑。 2016:
基于2016年的行情,未来还有哪些机会?([第10章-2016年:硬件和业绩双双王者归来])2016年,我们不仅看到5G、玻璃、OLED、半导体、AR、汽车电子、物联网、音响等硬件产业趋势形成的过程,更高兴的看到,在连续两年业绩和股价不相关甚至负相关后,进入正相关阶段,所谓,物极必反。硬件的重要性被资本市场重新认知,5亿左右净利润的准白马集体上涨,白马股也取得稳定的超额收益。另外,沉寂多年具备周期性质的电子公司,面板、PCB、LED也出现涨价。新一轮硬件周期来了吗? 推荐人机互动,因为[创新,永远是人机互动且遍地开花]。回顾电子行业这十年,我们看到各种创新的故事和技术,最终,真正为消费者认可和买单的,都是在人机互动。而真正有爆发力的机会,也是做人机互动产品的公司。输入输出环节公司的爆发力和附加值,要始终大于里面"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被动元件、PCB、分立器件等。下游偏差异,上游偏同质。前台比后台挣钱。 推荐半导体,因为[半导体浪潮开始启动]。十年前作为电子分析师,第一个工作就是要搞清楚各种纷繁复杂的封装工艺和制程技术;十年后,我们发现,半导体发展的各项条件都有过了临界点。从产业看,短期的供需向上景气周期,长期的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都是半导体价值被重估的因素。 推荐[被误解的京东方]。从十年前只知道融资和烧钱,到如今成为全球面板价格掌控者,京东方有两点被误解 1、每一轮产业的崛起,伴随的是价格制定者的换位。2003年,韩国面板产业崛起,他们成为价格制定者和价格战发起者;2007年,台湾面板产业崛起,他们成为价格制定者和价格战发起者。如今,京东方已经成为面板行业价格制定者,过去一年半,京东方通过市场化价格行为,成功完成行业洗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的周期变化,更应看到谁掌握定价权。四季度开始,公司将进入业绩的持续收获期。 2、京东方的更大意义在于,为面板甚至光学上游,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材料和设备公司。康得新、东旭光电的成长,都是京东方最早扶持。产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是简单的有设备、成本低、服务好,就可以解决问题。 推荐硕贝德。相信经过三年的整合,硕贝德也会回归新一轮成长。从[信维通信和硕贝德的比较研究]看,信维通信和硕贝德是两个天线公司,中国优秀的公司总是出双入对,海康大华、歌尔AAC、德赛欣旺达、蓝思伯恩、立讯长盈等等,说明这些领域的突破,并非偶然。信维通信和硕贝德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信维通信是先内后外的节奏。硕贝德是先外后内的节奏。在手机设计最开始阶段,有两个产品一定要介入同步研发,一是声学,二是天线。这两个环节设计出现问题,会影响手机的使用。这也是声学和天线行业客户粘性最强、格局最清晰、行业最集中的原因。而中国声学和天线厂商,在和日美企业pk中,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策略以及人才的引入,最终胜出。 推荐汽车电子。大陆电子企业,正在加速进入汽车生产体系,大陆电子企业的筹码,左手是苹果培育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智能化技术,右侧是资本运作实现海外优秀产能的整合。基于此逻辑,我们相信,下一个五年,将像智能手机一样,产生一批新的200亿市值的汽车供应链公司,中国制造业将在智能汽车时代崛起。而这,是比单纯讲无人驾驶、讲新能源电池、讲车联网,更宏大的机会。这就是[汽车,你没看到的逻辑]。 推荐视频技术:[光学的革命]。人机交互中,能让人感受到的环节在听说、在观看、在触摸,而"看"是最能带来直观感受,也是包含信息最多的环节。未来硬件技术的创新,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光学展开的。互联网的本质是人和人的连接,过去人的连接是文字和语音,未来是视频。站在社交高度理解视频技术创新的价值,才是最高的高度。上一轮移动互联网中,有且只有一个金矿还未挖掘,即图像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提取。未来,通过视频革命,重新定义人和人的连接,重新定义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社交、互联网商务。文字、语音、视频,只是工具,本质是人的连接。 推荐5G,[5G,不必等三年后再投资]。讨论5G,大家都觉得太遥远,是2020年才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坚持深度报告推荐,主要是基于几个逻辑:1、5G是个大机会,带来的是移动互联网彻底进入视频时代,带来物联网产业真正发展的机遇。既然股价还没反映,现在推荐,没什么风险。2、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创新乏力背景下,加快推动5G,不仅会带来手机厂商的换机,更带来视频流量的大幅提升和运营商的ARPU值,他们都有动力加快推动。3、对中国ZF来说,抢夺5G技术制高点,非常重要。4,事实上,如果潜心进行产业验证,无论是高通还是运营商,都在加快布局,产业会从2020年提前到2018年,而设备厂商和天线厂商,会进一步提前。总之,股价还没反映的机会,更乐观一些;股价反映的机会,更审慎的论证。股价越没有反映,越值得推荐。 最后提示一下:[看业绩不等于低估值]。你很难指望20倍估值买到50%增长的公司,如果有,也是短暂的黄金机会。印象中,2014年四季度金龙机电单季度1亿利润了,公司市值在70亿。当时风格切换提供了长达三周的买点,此后公司股价上涨超过300%。重要的是成长性和成长趋势。特别对成长股,而言,岁末年初估值切换是确定性机会,每年都会发生。 《破浪者:白金分析师眼中的电子行业十年》读后感(四):赵晓光谈TMT行业投资逻辑 本文是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赵晓光的一个讲座(2013年),他从人性需求变迁和技术创新周期的角度分析了今后大电子行业对于传统行业的渗透,讲了电子互联网行业未来和诸如医疗健康行业、教育及军工安防等行业交叉发展带来的机遇,也分析了未来几大互联网巨头的竞争趋势。 今天还是以一种交流的形式,也谈不上演讲或者什么的,主要是把我们对科技行业的思考给大家做一个反馈,我们整个科技这个行业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它的变化是特别快的;第二,它是一个全球性的;第三,它对整个经济的一个伸缩或者这种纵深感就越强。 所以对这个行业研究的话,我觉得总结下来的话基本上应该有以下几个心得: 第一个,我觉得这个行业应该是从下游看上游的,它的整个一个产业的逻辑是下游控制上游,所以你必须要考虑清楚这个行业的下游发生的状况,在想什么,然后才能够决定我们上游这个行业。 基本上这个行业,中国最下游的,产业链的最下游就是用户,所以我们就一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户会决定他的客户结构,就是说用户在什么时候他想要什么会决定着什么时候是苹果崛起,什么时候是三星崛起,未来苹果能不能崛起,三星能不能崛起又决定了他的上游玩法的不同,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科技行业还有一个很明确的特点,它是一个事在人为的行业,我们在过去几年看很多公司确实看到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可能变成不可能,最可惜的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要对企业家精神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到底什么样的企业他能够起来实际上我们最终还是对这个老板,对这个人的一个理解和把握。 第三点我觉得还是把一个大的周期要想明白,基本上我们看经济也好,看各个产业也好,基本上它有一个规律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基本上五年会经历一个产业从兴到衰再重新起来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其实我们如果分析传统产业的话它的五年的周期主要是来自于供需引起的一个波动这样的周期,就是供给和需求的一个不断地变化,一开始需求起来,供给根本上,后来产能扩张之后供需逐步达到一个量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饱和,利润率开始下降,最后行业又进行新一轮的一个洗牌。 基本上我们说消费电子这个行业的话它也是一个五年的周期,只是说它的周期更多的我们认为不是来自于这种供需波动,而是来自于整个创新的周期,它基本上是以五年为一个创新周期。 比如说我们可以记得,如果从上世纪60年代可以倒推,就是上世纪60年代正好是消费电子第一波风起云涌的时代,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我们就不多说了,那时候是指的彩色电视机,各种家电设备、Walkman、DVD 这些东西,包括照相机出来的时代。 我们如果看过去的15年,基本上1999年的时候是网络泡沫的开始,那时候主要是来自于台式电脑起来一个过程,到了2004年我们可以看到台式电脑变成了笔记本电脑。 同时我们记得在2003年,2004年手机开始加速渗透,同时那时候液晶电视开始起来。到了2009年的话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智能手机开始,我们记得苹果的话是2007年开始出产iPhone,2009年开始他获得了市场大概5%不到的一个渗透率了,到了2010年全球3G网络的建设开始起来了。 所以基本上就是我们可以如果追溯看是这样子,我们先把过去五年整个消费电子的周期做一个思考,我觉得做投资我有一个心得就是说它的历史实际上是可以重复的,我们一定要想明白过去五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状况,才能够想明白未来的五年会发生什么。 而现在看就是你一定要把五年的事情想明白,你才能把一年的事情想明白了,一切的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大的周期,大的逻辑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因素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2009年开始看一看,实际上过去五年我们做科技行业的分析师,特别是电子业这个行业,每年都能找到存在感,为什么找到存在感? 每年就感觉都有很多股票涨得很好,如果从2008年看,我记得今年5月份的时候他们统计了一下,A股涨幅榜的第一名是大华股份,第二名是歌尔声学,这个公司也都是我们首推的,也是基本上全市场是推得最好的,基本上都涨了40倍。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过去五年的事情想明白。 过去五年我们可以看基本上是经历了这么一个周期的规律,在2008年的11月份的时候我们的全球信贷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清库存,而电子产业它有一个什么特点呢? 它的特点是产业特别的长,我们看最下游是消费者,消费者要去买这个东西要去百思买、要去苏宁电器、要去京东去买,他的上游实际上就是这些代理商或者品牌厂商,代理商比如说苹果,苹果的上游是鸿海、富士康这些代工厂商,他们的上游是那些组件厂商,他的最上游是元件厂商。 基本上它大约是六到七个环节一层一层传导,所以这样就会导致什么?这个产业的波动,特别是短期的波动往往是来自于一个什么波动?就是库存的波动。 比如说我们在2008年11月份可以看到当时手机、电脑的销量是下滑不到10个点,但是上游元件的元件厂商的出货量最后下滑了40%到50%,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就是在整个悲观传导的时候它是一层一层的,每一个环节大家比如说发现我不好了,我就把库存清掉5个点,5个点如果是6个环节到了上游就是30到40个点。 所以在2008年11月份的时候这个行业出现大规模的清库存,清库存之后到了2009年的2月份基本上库存清完了。当时你去看很多厂商,我当时记得去调研,就发现没有库存了。 没有库存了之后正好2009年2月份中国不是开始4万亿投资嘛,大家的整个预期就开始起来,大家一定要记得库存是一个不理智的行为,库存的波动是一个不理智的行为,但这里面很重要的是与预期相关的,大家觉得去年经济可能要开始复苏了,所以2009年的2月份开始整个电子的第一波行情基本上到2009年的上半年结束,结束完之后这波行情主要来自于一个补库存带来的周期,补库存一般来说就是3个月。 补完库存之后到了2009年的下半年开始第二波了,第二波整个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了,经济复苏了之后就带来了整个需求的一个往上走,我记得那时候2009年的三季度你炒所有的基本上就是一个周期行业的逻辑,就是需求不符合,整个产业的供需失衡,整个行业是不错的,所以到2009年下半年是第二波的行情。 到了2010年的上半年就发现逻辑又变了,逻辑变了为什么?因为在2008年大规模的去产能化,我记得当时半导体的投资下滑了60%,大规模去产能化之后供需的逻辑又开始出现,我们知道刚才讲库存的周期是3个月,但是供需的周期一般是一年到一年半,比如我扩产了大约要一年到一年半这个效益显现出来,或者我这个去产能了也要一年到一年半。 所以就导致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一个状况就是说元器件都在涨价,我记得那时候有很多电子零部件都涨价30%,50% 这种状况,所以那波实际上是很猛的,一看很多垃圾股当时都涨了10倍,基本上2010年上半年也涨了一波,涨了之后你就发现我们前面的三个过程基本上是基于什么分析,还是基于我们去投周期股的逻辑进行分析。 到了2010年的下半年基本上这三个逻辑全部引用完了,后面你看到的状况就是说基于周期的逻辑没有了,没有了之后2010年下半年我们就看到一个事,就是2010年下半年当时有三支股票,就是我当时推得比较猛的,第一个就是歌尔声学,第二个就是莱宝高科,第三就是科大讯飞,这三支股票在那年都是A股涨幅前十名了。 那年这三个公司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新的逻辑,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我们叫移动互联网的1.0的时代,比如说我刚才讲的苹果2009年开创的智能手机的浪潮到了2010年下半年开始发酵了,开始发酵了之后导致很多股票开始涨了,基本上也主要是这些涨,传统的周期股就已经是没有很好的涨幅。 到了2010年的上半年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开始,到了2011年的话上半年就会出现一个比较恶劣的状况,2011年上半年出现一个什么恶劣的状况呢?我讲的产业的周期是一年,经过200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复苏大家就开始扩产,到2010年上半年涨价大家拼命地扩产,这个扩产到了2011年的上半年大家就发现不对了,供需的状况开始恶化了,因为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大规模产能扩产,到2011年说不上开始出现一个产能释放了,所以2011年上半年加上那年大盘也是跌的,就是整个电子、TMT都是跌了蛮多的。 包括那时候就是现在他涨了很多倍的,我记得当时歌尔、大华、海康也都跌了30%。跌完之后,我记得2011年的5月31号我正好开始是出去路演,当时就有另外5支股票开始涨,这另外5支股票是谁呢? 歌尔声学、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立讯精密和长盈精密,这5个公司的话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时代开始,那时候突然发现中国有一批企业确实开始崛起了,比如说像消费电子,你可以看到歌尔声学、长盈、立讯确实是能够纳入到智能手机这个浪潮,能够与全球消费电子能同步了。 同时我们看到了安防行业的海康、大华,以前这个行业都是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甚至台湾的企业占主导,当时发现这些企业开始在国内打败这些外资品牌,在国外开始抢占美国这些发达市场,或者发展中市场,有点当年华为、中兴的影子了,所以在2011年下半年虽然整个市场是不好的,但是我们看到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就是有一批中国企业他开始起来了。 到2012年,我们就发现整个消费电子它是基于两个逻辑,一方面就是说高端智能手机它会继续的渗透,我们算一下,整个智能手机全球是45亿部的存量,45亿部的存量的话到2009年是卖了1.5亿部,2010年卖了2.5亿部,到了2011年是卖了4亿多部,一共才卖了8亿部,卖8亿部也就是全球大概不到20%的渗透率。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在2012年整个高端智能手机继续渗透,所以2012年你可以看到苹果不断创造一些销售上比较让大家惊喜的一些数据,包括它的4S,特别是在2012年上半年,所以苹果的估价从400块钱一直涨,涨到700块钱,无数人在做空它的过程中牺牲掉了。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是有钱人买,还有很多屌丝要买手机,我们看到另外一条线就是说低端的智能手机开始发力了,所以我们那时候跟华为、中兴和联想聊,他们就干一个事,我把手机卖到1000块钱以下,让这些低端的用户也开始买智能手机。 所以去年来说基本上我们去买电子股就是两条线,或者就是三条线,在消费电子第一条就是继续能够享受进入苹果产业链,跟着苹果去成长的企业,这些企业进入苹果之后他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苹果这种美国企业他是有这种契约精神或者有这种社会责任感的,他觉得你是我的供应商我就要培养你,我就要帮你,所以他会跟这个客户成长,苹果会带你们去玩,所以这个过程中这些企业他有一个加速的成长,也就是说去年我们讲苹果产业链主要是有三个企业涨得比较多的,一个就是歌尔声学,第二个就是安洁科技,第三个就是德赛电池。 同时我们发现低端智能手机去年开始大放量,但是去年大家去投这个低端智能手机产业,大家投错了,整个产业链都搞错了,所有人以为还可以沿着以前的玩法就是说我还要搞搞性能,我要像以前性能也好搞搞,性价比也要搞搞,价格有一定优势去这么做,所以发现去年其实很多人都牺牲了。 我们讲任何一个产业,不仅是电子行业,它基本上就是三类产品,一类就是高端的,追求性能;第二类就是中端的,追求性价比;第三类是低端的,追求价格。 三类不同的产品的话,或者三类不同的市场策略他的玩法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要求一个玩价格战的企业去玩高端的东西。所以去年产生一个企业让大家大跌眼镜,包括我当跟华为的采购总监很熟,他们说这个公司肯定不行了,但是这个公司去年一年多涨了10倍,就是欧菲光。 这个企业就看明白了低端这种东西你不要跟我谈技术含量,低端的东西就一句话,价格足够便宜,怎么把价格做到足够的便宜呢?就是迅速地做大规模,然后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低,同时我往上游延伸,把上游那些东西全部做到。 所以去年来说在低端产业我们可以看所有的这些消费电子产业基本上都没有涨,我们看到大量的公司大家寄予了很多期望但没有涨,但是有一家公司杀出一条血路来,欧菲光,他就把价格战杀到极致,你们不是要便宜吗?一个触摸屏本来是50块钱,我给你杀到35块钱,因为我规模起来的时候我自然成本比别人低,我还是赚钱的。而且我迅速做大规模的时候会马上有一个大约在6个月到9个月的时间会有一个成本差,就会让竞争对手无法复制。 所以我觉得去年来说,基本上高端智能手机和低端智能手机在同时发力产生的机会。同时我们看我们推荐的安防产业,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我在2011年的12月份写了一个深入报告,叫《规模效应与品牌溢价》,是写安防行业的,那个报告应该说是很经典的一个报告,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写的。同时去年安防产业链还是表现不错的,像海康威视这么大的公司他涨了一倍,他涨到800多亿市值。分析过2012年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产业大逻辑来支撑我们的投资。 到了今年是怎么一个玩法呢,又变了,怎么变的呢?一方面我们看高端智能手机去年卖得很好,卖得很好之后,高端智能手机它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叫隔代旺,什么叫隔代旺呢?就是说今年卖得好的东西第二年一般卖得不好,为什么卖得不好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你为什么去年卖得好,肯定是喜欢你的人都买了,喜欢苹果的人都买苹果了,后来去追逐三星的人都买三星了,所以这样子。这样的话导致什么?手机一般度过有两年换机周期,所以去年买的人今年就没有换,所以导致今年高端智能手机没有卖得不好。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讲创新,大家都讲创新,技术创新它不是一个线性的创新,它不是说我每年都给你来一波,它是一个螺旋式的创新,这个螺旋式的创新本身与创新的规律有关系,同时也和人性有关系,比如说去年我见苹果和三星这帮人,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苹果、三星的,每个人都很high,觉得我老子是天下第一,我可以随随便便做一个产品我就可以把你们打死,苹果觉得我有IOS系统,三星觉得我有屏幕,你们都没有,所以你们干不过我。所以你看今年让大家比较意外的是三星出了GS4,他居然外观都懒得去做任何的改变,他认为我很牛,他认为你们这些人都会买我的。 但是大家忽视一个问题,消费者永远是要追求一个事,什么事?新鲜感。所以今年大家就不去玩了,反而大家都去买什么?就买联想的 P900、华为的 P6、买小米,因为大家都要追求这种时尚,追求这种社会的潮流。 所以我觉得智能手机今年不行了,但不行了之后,苹果他没有放弃,他觉得既然我今年高端智能手机卖不动,我就干一个事,干什么事,我要去抢入口,我要让更多的客户先用我的东西,等会我会讲到,入口是未来整个科技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入口的抢夺不仅是在消费电子,未来在各个领域,包括互联网,包括我们看到为什么阿里巴巴要去做手机,包括我们看到最近微信5.0,你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抢一个事,就是抢入口。 所以苹果正在干一个事,我5000块钱手机反正我今年卖不动了,好,我就推便宜的手机,我推2000多块钱的手机,我们叫低价版,但是低价版不代表低端版,它的整个配置还是高的,这时候苹果就在想一个事,如果还像以前一样都找日本、找美国、找欧洲的供应商他们必然不能把价格给我降下来,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低价版很多配置跟高价版是一样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他必然要引入一帮大陆供应商能够配合他去降价。所以今年我们去炒苹果产业链的还是不错,但是今年苹果产业链涨的逻辑不是因为高端,是因为很多厂商进入了低价版,低价版的一个成长。 第二个就是因为去年华为、联想、中兴干了一年,发现很受伤,没有一个厂商赚到钱,内部算下来都是没赚钱的,同时看到小米雷军前年成立,整了苹果,整了谷歌的一帮人帮他做军师,今年估值600亿人民币了,一年赚了20亿利润了,所以他们想为什么? 他们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们发现小米在做2000块钱的手机,他没有去跟你拼低端的手机,所以他们发现我应该去搞2000块钱的智能手机。所以这时候联想、华为他们这些厂商也去搞2000块钱的手机。 大家都做2000块钱的手机只是说大家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苹果,包括未来谷歌他们做这个事是为了抢入口,他不是为了赚钱,他们为了抢夺用户数。 但是华为和联想去做这个是为了赚钱,你为了赚钱你就是得卖出去,凭什么消费者要买你的,他们就只能做一个事,我要用高端的品质,我要以我的2000块钱的手机要具备苹果5000块钱手机的配置,所以这样也会导致什么?他们去拼中端智能手机,这样也会导致什么?大家就都要去买高端的元器件。 所以去年在高端和低端这两类厂商的一个战略导致今年高端元器件还是比较景气的,这样导致今年基本上大家都比较high,整个消费电子这个产业链都是表现不错的。 但是问题在于什么,问题在于到今年,大概智能手机卖了9亿多部,到今年我们算一下基本上到今年全球的智能手机的存量基本上是到了 20多亿部,到20多亿部之后就是说去年14亿部,今年9亿多部,大概到25亿部,全球智能手机是45亿的存量也就代表什么概念,全球60%的人有智能手机了,一个产业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它的渗透率从20%到60%的时候,基本上是三年的时间,这是大家最high的时候。 在20%之前实际上蛮痛苦的,我讲苹果是2007年开始做智能手机,你去看苹果的股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涨的,涨得比较high是从2010年开始涨的,基本上就是前两年是比较痛苦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由苹果在2009年开创的智能手机的浪潮实际上到今年结束了。 你看从去年到今年大家都在抱怨一个事,什么事?手机上没什么创新,每个手机就是屏幕做大一点,像素做高一点,没有什么创新,为什么呢?所有的都在沿着苹果做手机的路在走,像小米复制得最彻底,所以他最成功,有些人像华为、联想他觉得我不懈于复制苹果,我要按自己的模式,所以他没有成功。 其实三星是一个彻底复制苹果的厂商,所以他有一段时间很红。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顺序,最早去复制苹果的是HTC,后来HTC被他的复制者干掉了,就是被三星干掉了,三星复制,但是今年三星又发现他又出问题了,后边又出现了复制者,现在小米成了最牛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讲小米未来会不会有问题的?我觉得未来应该是会有问题的,因为科技行业永远是出一些颠覆者,他的游戏规则也会被颠覆。 我这里多讲一句,小米为什么会起来,我在4月份去参加了小米的发布会,跟雷军还聊了一下,以前我是对他有偏见的,小米就是炒作,这次去参加他的发布会的时候我才知道,小米为什么会起来,小米会起来,他起来的初期原因是什么?他满足了屌丝的社交归属感,就是买小米的人他能找到精神力量的源泉,他觉得我是与众不同的。 举一个案例,在小米发布会的最后,他放了一个什么视频。雷军就说我会让你们热泪盈眶,什么叫热泪盈眶:就是有一个屌丝,他老爸是修摩托车的,他就搞了一辆捷达车去改装。改装了之后他就要参加这个赛车比赛,高富帅就跟他说,你是个垃圾,你肯定不行的。结果那个哥们就天天苦练,旁边还有一个美女一直支持他,鼓励他。最后参加这个赛车比赛,捷达车超过了法拉利,超过了玛莎拉蒂什么的,都拿了第一名。这是一个很不合逻辑的事情,但是最后这个视频放完了你看所有人都在狂欢,就觉得很牛。 然后雷军拿一个照片说,这个桌面是我们米粉自己设计的,我悬赏了100万设计的,是我们米粉的,每个人都找到归属感,这是我们自己的,其实那个照片你如果真到网上去搜一下随便就可以找到的,就这样子。 所以我觉得他一开始是依靠这个成功的,后来的话他又利用了人们追求时尚,追求潮流的心理,米兰·昆德拉说过媚俗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要去找别人都能用的东西,所以这是他的第二步。所以未来谁能干倒小米,我也关注了一下,第一我觉得苹果和谷歌会把它绞杀掉,第二就是国内有一个锤子,大家有没有关注老罗,我觉得他会成功。 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个时代结束了,结束完之后大家也不要悲观,因为科技行业它永远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有老的企业死去,新的企业产生,这个过程中他必然是不断地要去解决人类的欲望、解决人类的需求、解决人类的不满,谁能去解决人类谁就会成功,所有的成功永远是解决人的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苹果2009年开创的智能手机的浪潮结束之后我们认为科技行业从明年开始会进入一个新的浪潮,但这个浪潮我们认为它与苹果这个浪潮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一个不同就是他的一个带头大哥变了,带头大哥不再是苹果了,我们认为谷歌会接过苹果的这个棒子,会成为下一个五年或者十年的技术创新的带头大哥。 我觉得苹果和谷歌有什么不同,我觉得第一个大的不同就是他的老大不同,我觉得苹果已经堕落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控制的公司了。 明年苹果还会有一波,在今年苹果股价最底部的时候,我跟大家其实大家看苹果股价涨得蛮好的,他肯定还会有一波,他有几个优势:第一,他的IOS系统是最好的;第二,他掌控了全球最多的供应链。 当然现在有一个争议,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公司,见我一个朋友,他说了一句话,乔布斯死了,苹果太可惜了,但是现在在美国他们有一个反思,如果乔布斯活着苹果可能是要倒闭的。 实际上我最近有点理解库克了,他们内部现在要把库克做掉,但是我觉得他今年去做的事实际上还是蛮有价值的,他推低价版的手机,未来是这样子的,苹果可能是想往谷歌的方向发展,谷歌想往苹果的方向发展。当然他的一个问题就是导致苹果没有一个长周期的逻辑,因为他的职业经理人来控制公司。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历史上微软、索尼、英特尔真正的败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从创始人控制变成了职业经理人控制。三星为什么到现在还可以,因为他是一代一代的,爷爷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还是一个家族控制的企业,他还是有这种集权的。 谷歌他有什么呢?谷歌他是一个由创始人控制的公司,这是最大的不同。我们以前学制度经济学,诺斯有一句话,全球最牛逼的政府,最高效的政府,它肯定不是民主政府,而是这种集权政府。 在这个科技行业更是这样子,因为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我刚才讲过去五年,每年的玩法都不一样,变化太快了,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独裁者。 我最近跟一个联想的副总聊过了,他说我为什么干不过小米,我们觉得这个制度有问题的,我们要开一个会要反复走流程,基本上是要两个礼拜到四个礼拜才能决策下来去清库存,小米雷军可以一个小时决定清库存,马上把库存全部清掉,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这是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就是我们认为苹果他还是一个工业时代的公司,工业时代的公司什么特点,就是卖产品、卖设备,卖完了之后一锤子买卖就结束了。 但是我们认为谷歌会颠覆苹果的玩法他未来必然是靠什么,靠卖数据、卖服务来赚钱的。他的盈利模式不像我们以前,以前叫什么大刀子割肉,卖完了之后我身上掉下一块肉,很心疼,我花了5000块钱买一个产品。谷歌他会变成给你小刀子割肉,把你凌迟,每天你买我的数据,每天你都要买我的服务,怎么买。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比如说谷歌要做智能手表,他的智能手表比如说它有脉搏的传感器,它可以24小时记录你脉搏的跳动,记录你脉搏跳动之后我有大数据,我可以比较几万人,几百万人,几亿人的脉搏跳动的规律,我可以做你的一个医疗服务的专家,我就会利用我大数据的比较,我可以告诉你未来的一周你哪天会有心脏病,我告诉你这个事的时候你肯定会愿意给我付费。 第二个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未来手机会装很多不同的传感器,有一个传感器是大家都会去做的,因为大家都要赚女人的钱,就是皮肤传感器。 在传统的这种工业时代,就是你用手机测你的皮肤,我知道了因为人的皮肤应该是有6个指标,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知道我的皮肤我的湿度怎么样,我的各方面怎么样,6个指标就结束了。 到了谷歌时代是什么呢?他会利用大数据去做分析,女人应该去买哪个化妆品,买了化妆品之后他通常给你一个入口,他告诉你你到我这个入口去买,所以这时候他的盈利模式玩法有根本的不同。 所以在苹果、三星、谷歌三个巨头的战略中我总结这么一句话,就是苹果是不怕三星的,因为三星还是沿着苹果的玩法在完,所以三星你看有段时间好,现在又不行了,他永远是复制苹果的。 所以我们讲智能电视,三星的智能大厦吹了两年了到现在没有一个满意的产品,因为他要等到苹果出了iTV之后他去模仿,但是苹果一直没有出,所以他做不出来。 但是苹果真正怕的是谁?是谷歌,因为谷歌是颠覆他的,谷歌他可以把产品卖得很好,但同时他不会有很高的价格,他会卖得很便宜,因为我的盈利模式不是卖产品。所以谷歌的核心是什么?是大数据,是整个一个平台。 实际上来说虽然苹果怕谷歌,谷歌真正想干的不是想干苹果,谷歌觉得你卖产品那种玩法我看不起,谷歌真正想干的是亚马逊和 Facebook,他真正未来想做的还是什么,是做电子商务,一定要与钱有关系才能赚大钱,这个显而易见,每天就跟流水似的,所以为什么刚才讲阿里巴巴这么牛,他与钱发生关系的。 但是问题在于他以前觉得我不需要做硬件,我只要给你提供这个数据,提供服务就可以,但是问题是他发现他安卓做了6年,在去年苹果宣布做谷歌眼镜之前谷歌的股价是6年没有涨的,苹果6年涨了10倍,三星涨了5倍,谷歌是没有涨的。 他发现我只有软件是不行的,我必须要有硬件。但他以前也不是没做硬件,大家知道他找LG去代工做手机,找华硕代工做平板,发现消费者他买一个产品首先要看到你这个东西要好,东西好了之后我才愿意被你剥削,所以他发现我把硬件做了还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做得很好。 所以谷歌后来就干一个事,他就把摩托罗拉收了。他为什么收摩托罗拉,这是谷歌的野心,他觉得我必须要把这个入口抢夺了,我掌握这个入口了,消费者才会愿意去买我的东西。 比如现在大家为什么都在搞语音识别,谷歌也在搞,三星也在搞,苹果最早也在搞,我要搜附近的酒店,用户用得好大家都用,马上我就找到这个入口了,我就可以做电子商务了,我就可以推自己附近的酒店了。 所以就是我们看手机最早是一个麦克风,现在苹果的手机是三个麦克风,后面苹果手机是七个麦克风,包括谷歌后面做的手机有声纹识别。什么叫声纹识别,就是每个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现在接一个电话,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在大声喧哗,但是那边只能听到我的声音,就是说他可以把你们的声音都滤掉,这样就保证我的语音系统更好地使用。但更好使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消费者有用户体验,更重要的就是让消费者用我这个入口,用我这个入口之后我的盈利模式就会有颠覆。所以举这个案例的目的是想说明未来的整个玩法必须要有很大的不同,从卖产品、卖设备的玩法变成卖数据、卖服务的玩法。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大家都对空气质量很敏感,未来是不是我这手机上装一个气体传感器,这个气体传感器比如说每个人都可以记录我所在位置的气体,与谷歌地图结合在一起,你在这个地图上你会看到,比如上海市哪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是比较好的,哪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是不好的,这个就会有很多的价值。 比如说你去买房子,你肯定不希望买一个空气质量很差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大家都没概念。所以我觉得这是未来整个从入口到硬件,硬件也是个入口,但硬件本身也有入口,我们叫入口的入口,我们说手机的麦克风、手机的摄像头、手机的 GPS,这些都是入口的入口,然后到系统、到数据、到服务的一体化。 所以讲了这么多最后我们发现一个事是什么事,全球科技行业的玩法是变了,讲这个我们回到我的第一张图,第一张图是在说什么事?就是说我们整个科技行业我讲的它是一个下游决定上游的行业,基本上他的一个过程是分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就是渗透周期,就是10%的人买,50%的人买,资产阶级买,最后100%的人,穷人也买得起的过程。 所以这个过程中它必然伴随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说要价格越来越便宜,让所有人都买得起。所以这个过程中最可取的就是我们经济学中学到的逻辑,就是分工专业化,我们知道只有分工专业化才能够把价格降低,我们看《国富论》,只有分工专业化,所以这时候产生的企业都是沿着分工专业化企业产生的。 比如我们再看过去10年,在2007年以前真正牛的企业绝对不是什么苹果,真正牛的企业是什么?当时苹果做电脑的时候是被谁打败的,是一个分工专业化的厂商,就是微软和英特尔把他打败的,后来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分工专业化的公司起来。 但是到所有人都买了之后,就是要不断地去创新,让大家去换机,因为消费者不会因为一个东西便宜去换的,他必然是因为你有新的东西,你有让我心动的东西去换机。 所以在这时候我们发现分工专业化的逻辑是无效的,而什么是有效的,就是垂直一体化。所以我们现在的时代是非常像50年前,就是1960年代,1960年代产生了几个伟大的公司,其实就是那几个日本公司,松下和索尼,如果大家研究一下松下幸之助,他讲一句话,我如果在一个科技产业创新,我必须要把核心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子我的创新的速度才会比你快,我创新的品质才会比你高,我的创新的成本才会比你低,同时我的创新不会被你们窃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苹果起来,什么原因?他是垂直一体化,他一方面掌握了IOS这个系统,掌握了硬件,虽然苹果自己没有做硬件,但是他把全球最好的供应链全部垄断了。后来三星把硬件垂一体化做到极致,但是三星他是不安全的,因为他就是硬件垂直一体化,他没有系统的依赖,所以苹果是比三星要安全。 现在谷歌起来了,谷歌不仅要把硬件做到垂直一体化,把操作系统做到垂直一体化,未来还要把数据、把服务全部给你一体化。 所以我在这讲一个概念,谷歌后面会把安卓系统封闭,这个事情实际上谷歌内部的野心,最后所有人都被他玩死了,他必须要把这个全部整合在一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就是说,在这么一个消费电子业的创新周期已经越来越快了。所以我们去分析前面的已经无效了,为什么?在摩托罗拉时代10年出一款手机,诺基亚时代是3年出一款手机,大家都经历过五年以前3年出一款手机,现在是半年出一款手机,非常快了,所以沿着传统的分工专业化起来的企业全部完蛋,全部没戏了。 所以我去台湾,台湾很悲观的,因为他们所有的人都是按照这个玩法去玩的,所以比如说我刚才讲的我们过去成功推荐歌尔声学为什么?就因为这一点我推荐他,他是用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去玩的,他要做一个东西他把核心的设备、模具、零部件全部自制。 如果再回到刚才我们讲的,我们认为就是这是最终谷歌他很核心的一点,第三点就是我们讲的什么,谷歌跟苹果不同的是什么?我们看传统的消费电子产品实际上就让你干三个事,每个厂商成功就是因为把这三个事做到极致,比如说人的需求是什么,我想问一下大家的需求是什么,大家无非就5个需求,第一个我要去玩;第二我要去工作;第三我要去认识人,我要社交;第四我要去学习;第五我要健康,这是我总结的人的5个需求。 传统的电子产品就完成了前面的三个需求,第一,让你玩,就是苹果,我想大家用手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玩,然后他做成功了。第二让你办公,微软的成功,我们看过去电脑的成功就是让你去做办公。第三个就是社交,我们可以看到腾讯也好,Facebook 也好,他的成功就是把社交做到极致,我现在问各位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先看微信,晚上睡觉前也先看微信,社交是人的很重要的一个需求。 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人还有两个需求在以前是没有解决的,第一就是教育的需求;第二,更重要的就是医疗的需求,这两个需求实际上是人特别重要的需求,我上次去台湾碰到台湾的巴菲特,不知道大家知道吗?叫(林沧海),他大概有300亿的个人资产,他现在60%的资产在全球拼医药股,包括台湾这几年最牛的他都是我们叫深度坐庄也好,在台湾是叫战略投资者。人类对医疗、对健康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的。所以我觉得就是第一个这两个需求没有解决掉。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最终我们是希望一个产品上实现各种功能的融合,而不是希望我有5个产品,这个产品让我去娱乐,这个产品让我去办公,这个产品让我去教育,这个产品去医疗,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我要把5个东西在一个产品上实现,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会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这种出现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你首先这5个需求并且实现这5个需求的融合。 比如说谷歌要做智能电视,这个现在还没人知道,他做电视的目的是什么呢?以后你的小孩在电视面前就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接受虚拟的教育,我要去学跳舞,我要去学画画,去学各种东西我可以通过电视来实现。 第二就是医疗,在电视上装很多传感器去做医疗。所以我昨天见一个朋友,一个上市公司他做了一个计步器,跑步器,同时与微信连在一起的,我说你这个产品有可能有一段时间卖得很好,但是这不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希望我手机上就实现这个功能,所以你最终是一个昙花一现。 我觉得谷歌他会去承担这种责任,他会去做这个事,这个事一旦做起来,什么概念,整个消费电子产品在整个我们生活中的渗透感,或者这种纵深感会更强,以前我们小孩、老人你不会去买手机的,但是比如说苹果明年出iWatch,他手表出来之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你要给你爸妈要买一个,你要随时知道他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子,他现在在哪里,小孩,很多人可能要给自己家的狗都要买一个。 所以我觉得这是谷歌的时代与苹果过去的五年的不同,所以我们讲一个行业,你去买股票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创新结束了,创新结束了之后,大家一涌而上,所有人都学会了,必然会出现供给大量地出来,供需失衡,那么行业就完蛋了。 所以他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创新,你后面人刚学会了,我又做新的东西,而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基于谷歌这种玩法未来大家去复制他是很难的,比如说现在为什么腾讯的股价可以不断地涨,因为它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没法复制的,最终谷歌掌握到入口、掌握到数据、掌握到服务之后他会干一个什么事,就是我搭一个平台,你的所有的5个需求都围绕他这个平台展开。 讲了这么多我觉得实际上都是废话了,因为等一下我们讲很多公司实际上与这些东西是相关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消费电子领域,我们认为不同,这个不同我们讲在明年开始我们就会看到有三类产品线它会很好: 第一类我们讲高端智能手机,去年卖得很好,今年卖得不好,我觉得明年来说,就是整个高端智能手机的换机需求会起来,这个需求起来之后,我们讲智能手机,我们已经到了智能手机没什么创新了,智能手机下一步怎么走啊?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我们可以看,过去三年到五年涨了20倍的股票,包括全球,包括港股、台股跟A股实际上就是干三个事的,第一个麦克风,AAC涨了20多倍,大陆歌尔声学涨了40倍。第二,摄像头,你看台湾大立光最近股价还是在创新高;第三个触摸屏,一年涨了将近10倍。三个事本身是干什么的?就是传感器,就是把各种不同的非电子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所以智能手机的下一步是什么,就是更多的传感器在手机上得到使用。这个使用包括我们刚刚讲医疗的,大量的医疗的传感器会在实际上被使用,这是第一波。 第二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是千篇一律,就是一个板砖,手机的第二波是什么呢?它会从一个平面的静态的系统,变成一个立体的可视的系统,就是动态的系统。 给大家爆个料苹果后面的手机,有一个玩法就是说我这个手机我推一下变成两个屏幕,而且手机以后屏幕无边框了,变成两个屏幕,这样的话就可是满足你的需求就是说你想大的时候大,想小的时候小,可大可小,你想打电话的时候这样子,你想看书了你可以把屏幕变大,包括未来可折叠、可弯曲、可翻转,这是我们认为高端智能手机第二个创新的方向。 还有第三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基本上围绕着数据服务,谷歌可以跟他更多的更新的用户体验。 所以我觉得明年来说,在高端智能手机上有两个代表性的产品,第一个就是苹果的iPhone6,第二就是谷歌自己的Xphone。 今年其实8月份谷歌发了一个叫Xphone,但是这个Xphone实际上是摩托做的,后来谷歌觉得你这个Xphone做得太差了,所以你自己去玩,但是谷歌一定会出他的Xphone。 这两个产品我觉得围绕这些事情都会展开了。所以我觉得明年来说高端智能手机这条链应该还是大家需要特别关注的链,因为这个行业创新不断展开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不断有新的公司的股价涨很多。 第二条链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讲可穿戴设备,比如我们现在发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9月4号三星会发一款智能手表,我觉得应该是不错,但是他没有改变这个玩法,我觉得真正的智能手表还是要看明年,苹果的iWatch 和谷歌的Xwatch。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我想讲几点,第一点我们不要把这个东西理解为还是让我们去玩的。它不仅是满足你的娱乐的需求,它更多的我觉得还是满足你的社交、医疗的需求会比较的多。 第二个我相信明年苹果的iWatch应该会做得很好,包括我就讲一点,苹果最近我看到一些进步,他又开始重新回归人性了,因为很多人想戴手表是要满足我的一个心理感觉,一种炫耀,你看我戴一个表20 万,我与众不同,所以苹果的智能手表未来就会给你推出7个方案,最高端的方案是用白金,第二个方案是用黄金,最低端的方案是用铝制外壳,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心理。但本质上还是让你使用起来更加容易,更加方便。 第二个我们讲谷歌眼镜,谷歌眼镜最近他的单目版本已经停止了,我们怀疑就是说到明年他的双目版本就会出来,这是第二个我们讲可穿戴设备它会起来的,又会给大家带来新鲜感,我刚刚讲的任何东西最终是给你带来新鲜感的。 第三个就是我们讲传统有两个东西一直是很差,第一个东西什么,就是我们讲各种各样的电脑,我相信各位都是高端人群,大家电脑还是那种让人觉得很恶心的东西,做得那么厚。第二个就是电视。 我觉得明年开始这两个东西会起来,这两个东西为什么会低于预期呢?我们一直讲现在电脑叫超级本,现在电视叫智能电视,这两个东西为什么低于预期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一个行业它的最好的时候,就是它的渗透率从20%到60%的时候,现在这两个东西它的渗透率都是在10%左右徘徊,这样就导致他起不来。 第二就是说我们讲任何一个行业他有一个带头大哥,现在没有带头大哥,我们看做电脑的人还是那些巨恶心的,什么惠普、戴尔在做,惠普、戴尔很懒惰的他采购他不管的,他采购都让台湾什么广达、仁宝有去管的,他就觉得我只要把这个品牌,这个渠道好了,你看戴尔的成功核心就是我去做物流。 所以谷歌就觉得,谷歌内部有几句话我给大家讲一下,第一,一切都要被颠覆,他觉得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一定会有不对等,人类需求,我觉得就一个很简单的需求,我想在电脑上同时娱乐和办公你都没法让我实现。 虽然谷歌要去做电脑,他的电脑其实在美国已经有20%的渗透率了,谷歌的电脑全部是带触摸屏的,所以我觉得未来谷歌和三星会把惠普、戴尔干掉的。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摩托,已经被收了,摩托中国区7000员工基本上都被干掉了,我这有个朋友想跟着老罗去创业做手机,他天天盼着谷歌把他干掉,结果干了7000人也没干掉,后来只留下4个高管,他没有被干掉,最近另外3个高管也被开掉了他还没有被开掉。但是我们说谷歌他觉得很多都是需要颠覆的。 第二他讲这样的一句话,我要抢夺一切入口,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谷歌未来他会做什么,就是做电脑、做游戏机、做电视、甚至做汽车。我们大家在讨论特斯拉,其实特斯拉在美国他挖了很多谷歌的人在做汽车的。 所以我觉得这是电脑和电视一直低于预期。但是我们认为从明年开始苹果的iTV会出来,大家都知道iTV,iTV出来了之后会带领大家在电视领域进行创新。 第二就是我们讲谷歌,包括三星也会发力,为什么没有苹果呢?因为苹果他很贪婪的,他希望你左手买他的iPad,右手买他的Macbook,他不希望把这个东西融合在一起。 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你是希望一个融合,你出差你也不可能拿一个电脑再拿一个Pad,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就是说电脑和电视这两个一直很差的东西应该会有一个拐点。 我们做投资的话我有一个心得,你要对差的东西特别敏感,它应该好的时候整个预期,整个股价弹性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电脑,电脑它如果起来,第一个就是它的出货量要往上走了,你看今年上半年整个电脑出货量负15的下滑,电脑这个东西在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那一年笔记本还是 40%的增长,现在负15的下滑已经很差了。 第二就是电脑要起来它必然要把娱乐的功能放在电脑里,我们看到很多与娱乐相关的零部件它的单价是非常低的,我们拿一个iPadmini 跟它比较,iPadmini上与娱乐相关的单价实际上是电脑大概5倍左右的单价。 所以我觉得娱乐上面的,比如说我们以前看到的金属外壳、触摸屏、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天线,这些东西肯定都会起来。 电脑这条产业链以前是台湾人的,大陆人干不进去的,因为台湾他是一个很封闭的产业,他是他那里生存的根本。 但问题在于未来我们认为全球做到电脑第一大,第二大厂商应该是三星跟联想,三星肯定不会找台湾人了。韩国人跟台湾人本身就是产业结构非常类似的两个地区,他是仇家。所以你看郭台铭跑到日本去,说我要连日抗韩,所以我觉得这个不会。 联想以前跟台湾人合作也吃了很多苦头的,所以联想现在肯定是要自己掌握供应链。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话就导致很多厂商会借此机会切入到 PC 这条产业链。 同时因为智能电视要起来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电脑,所以这个过程中也会带来机会。 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从明年开始还是会很热闹,你看到明年会有大量的新东西不断地出来,让大家不断地去把情绪调动起来。 我讲一句话,可能大家都知道,投资你最终买的是什么?投资买的不是PE,也不是买的EPS,投资说得高雅一点,投资你买的是企业家精神,说得不高雅一点,投资就买的情绪。今年你去炒互联网,可能互联网股票涨了几倍,你三年后,五年后看,很多都是垃圾的,可能有些都要退市的。但是投资是买的那种大股流下的情绪的,因为现在我们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遇到困局了,所以都觉得这个经济未来怎么走,大家把这个情绪,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TMT行业。 我这有个朋友刚去美国呆了一个月回来,他说美国其实现在西部复苏是非常快的,而这个过程中就是IT产业在背后起了很大的动力。包括我们去跟谷歌的人聊,他们就觉得你30年前,50年前,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他们传统产业,现在美国这些科技产业公司有很强的使命感,他觉得未来所有的改变都是靠我们。所以我觉得这是消费电子这条链。 另外我们的电子行业还有另外一条链,就是非消费电子,非消费电子这条链的话就是更大的话题。我今天虽然讲电子,但是我应该代表了整个TMT行业,我讲一下整个科技这个行业,整个人类的世界肯定是未来需要改变,我们讲我们遇到什么困局,这个改变是体现在哪些领域呢?我们分这5个领域: 第一个是新的材料技术;第二,新的能源方式,包括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电池、太阳能,包括最近美国天然气、页岩气这些东西;第三个是新的设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因为确实在美国,在欧洲,看到人特别懒,都不想干活了。我前几天跟法国的一个老大聊,他说他们在南美洲的公司,员工下午2点多就下班了,下班了先去踢球,踢完球之后看球,看完球之后泡吧,泡吧完之后再去喝酒,就是这样子。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新的设备来解决人类懒惰的问题;第四个就是新的消费产品,不断有新东西给你带来快感;第五个就是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这个大潮。 所以我觉得这里我就想提一个提法是什么呢?就是在过去的10年,20年,或者在过去我们去学经济学的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分工专业化的教育,所有的东西他必须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包括我们接受的研究的教育叫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公司打造成行业龙头。 比如说我们看今年我们有些人推化工推得非常好,推华峰氨纶,氨纶的龙头,不能涨价。但是我们认为未来整个玩法变了,我觉得未来会从行业龙头或者叫专业化的龙头时代进入到跨产业的龙头。你会发现未来很多公司你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你说不清他是干什么的,这种公司会越来越多。这些跨产业龙头他就是融合了各种技术起来去做一些产品,去改变世界。 所以我就讲一个案例,今年年初我给我们客户推一个叫美亚光电,美亚光电的股价也涨了一倍。我去年去了,当时带王亚伟去的,18块钱涨到40多块钱,涨了一倍之后所有的买它的人也好,没买它的人也好,你问他,这个公司干什么的,说不清楚,他为什么涨也没人知道。因为它是个跨产业龙头,而且一个企业一旦是跨产业龙头之后他是无法复制的。 包括我们在座很多朋友可能都是做产业的,大家一定要想明白,你如果做专业化的话别人学会了之后,因为都有学习曲线,他很容易就学会了,但是一旦到那种跨产业时代是这样子。 所以我在台湾的话,我买一本书叫 《跨产业谈创新》。后来华为的郭平,现在华为的第三号人物,他给我推荐一本书,他说你未来要研究什么,他说你不要研究日本了,也不要研究韩国了,你要研究一个国家,叫以色列了。 在看完了那本书之后也建议大家稍微研究一下以色列。但是我看那本书之后反复出现一个词汇就是跨产业,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些公司他首先从那种传统产业的泥沼中被洗一把澡,传统产业他大约是10倍的渗透率,忽然发现他可以干一些有理想的事情了,或者是与科技行业有关的事情了,所以他的估值先从10倍干到30倍,股价先涨2倍,涨完之后盈利又出来了,然后再继续涨。 所以未来应该会出现大量的这种公司,包括今年有两个做机械设备的公司的董事长找我,他说我们要做电子设备,这个就是很简单,机械设备的东西本来就只有10倍的估值,他现在做电子设备了他的估值可能就是会到20多倍到30倍。 所以这是我认为在非消费电子领域未来你应该是从哪些思路,基本就是这5个思路中去干。包括我们看今年炒得所有的牛股基本上就是这5个领域,就是这5个东西,它必须要改变世界的。 如果以非消费电子领域来说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领域还是与政府相关的,我们一直有一个结论,我们认为最牛的企业是赚消费者的钱,第二牛的企业是赚政府的钱,因为政府的钱还是比较好赚的。 包括国外你看IBM赚很多钱很多都是政府的,包括美国的军工企业,只是说中国的政府更好赚,因为中国政府有大量的寻租。如果以政府的视角去考虑问题的,新一届政府他肯定要干很多事,但是在干很多事之前他必须要干一个事,他要解决后顾之忧的问题,你不要出乱子,你不要社会稳定出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新的政府可能就干一个事,就是安全,而以安全这个维度看的话我们认为这一个事实际上是 5个事。 第一个事就是对外的国防安全,以军工电子为代表的国防安全未来几年是一个比较好的周期。中国的上一波军工的投资是在2005年有危机的时候,2005年为什么会有一波投资呢?因为在1998年中国的大使馆被炸,当时我们江主席有一个985规划,准备去搞军工。这个规划基本上到2005年研发成熟了忽然有一把投资的高峰。现在来看又过了8年了,所以我们认为军工这一块大家还是要抱有积极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就是以安防或者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社会安全,这个肯定是很重要的,政府会特别关注这个事情,特别是现在是互联网这个时代,不多说,说多了不太好。社会稳定是很重要的,而且我现在不仅要什么,要事后去跟踪你,你这个事发生了我去跟踪你,我一定要是事前预防,你在路上拿一把刀我就去报警的,不要等你去杀了人才去报警,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肯定是未来还是持续有很多机会。 第三个领域就是以信息服务、信息设备为代表的信息安全,这个事情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前段时间有一个棱镜门。发现中国已经是毫无隐私,所有东西都是被人监控的。我们所有人都用安卓系统,谷歌通过安卓系统是掌握了我们所有的安全、所有的信息,但他不是说直接去偷窥你,但是他通过你这些数据,掌握大数据。所以现在政府是非常重视信息服务、信息设备的国产化的,当然最近这也是市场上炒得比较多的,但实际上我这个PPT是6月初做的,涨之前我们就已经说这个事,信息服务、信息设备这个行业未来会发生大量的外资企业应该是被干出去了。 其实我们去研究一下俄罗斯和巴西这两个大国很多信息服务、信息设备的公司都是本国企业,最近思科在国内裁员1000人,IBM 也裁员。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它应该还是由政府来主导会有比较大的机会。 第四个就是产业安全,产业安全就是什么?以科技行业来说就是芯片、面板这些核心的产业一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可以看到展讯不是在美国被收购了嘛,被紫光收购了,这背后肯定是政府意志的,就是核心的产业不能被老外所占有的。 第五个,就是我们讲以环保、食品安全为代表的这种生活安全。所以在这个领域中如果结合我们刚才这张图来说的话我们认为整个非消费电子领域我们也会看到整个科技行业他未来会成为一个角色。 给大家爆个料国务院可能有健康服务行业的一些政策出来,但健康服务行业一方面与传统医药相关,更多的它可能与很多软件公司实际上就是相关了。所以这是我们讲的非消费电子领域,这是我们对整个科技行业的一个大的趋势的一个汇报,这个汇报就是我觉得我讲得比较清楚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得清楚,简单来说就是说你要买的话就买谷歌就行,谷歌会带领大家解决我们未来五年、十年的一些迷茫和困惑。 同时我们认为一个必然性的东西就是什么,就是说行业这么好,这么多机会,如果你中国企业不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讨论这么多话题只能导致中国企业更完蛋,反而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中国企业开始加速崛起,这个崛起特别是在电子这个产业来说是非常像1995年开始台湾企业的崛起。 我们看鸿海大概从90年代到2007年收入涨了450倍,他那个崛起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当时台湾整个产业起来。现在来说我们认为大陆的电子产业他应该会复制台湾的电子企业崛起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相信大陆的电子产业会崛起呢?就是我们看任何一个产业实际上就四个要素,人、资本、技术、市场,实际上就是这4个要素。 但我觉得这4个要素中它是互相有关系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和资本,从人的角度也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企业家精神,我们在每个行业中自下而上的,为什么台湾企业这几年不行了,大陆企业行。 包括我最近问了一下电池,苹果的手机电池以前是两家台湾企业做的,但是明年的iphone6是两家大陆企业,就是德赛电池跟欣旺达,为什么不行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台湾人60多岁了战不动了,而大陆这些企业家都在40多岁。 像我们讲的歌尔声学,他现在大概 600多亿市值,这个公司也是我们从最底部开始推出来的。但是他老板才46岁,他的弟弟才39岁,而且这兄弟两个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山东当时的高考状元。整个企业家的能力、精神、素质都是跟以前是不一样的,特别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的人才可以被融入进来,这是讲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说我们讲一个企业,从资本论的角度他肯定要剥削一个东西才能够起来,他肯定是要有一个比较优势。我们讲以前叫劳动力红利是剥削工人,但是中国的劳动力红利我觉得基本上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我们认为,我以前有一个同事,他写了一本书,叫《渐行渐远的红利》。我后来跟他聊了一下,我说你有一个红利没有写,他说什么红利?工程师红利,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就是我认为大概未来五到十年还是有效的。这个要感谢9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就是高考改革,越来越多的人读大学,有文化的人和没有文化的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现在工厂里,比如很多电子公司其实很多操作员都是大学生的,大学生跟以前这种民工有什么不同,民工想的就是我们干完之后赚了钱回家娶媳妇、盖房子。大学生想,我虽然现在做底层,但是我不能安于现状,我白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只能一个月赚三四千块钱,我必须要思考,我们怎么去通过工作的表现来提高,这就是不同。所以我觉得中国未来我们要去找一批有工程师红利的公司。 比如我举个例子,就是我讲海康威视,海康威视做这个摄像头的,他在2001年大概是在30亿的利润,很多人就不理解,这个海康威视凭什么能赚30亿的利润? 听我分析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海康威视大约有1万名员工,但是他没有什么工人,全是研发的、销售的工程师。他1万名员工,他一个员工的一年开支大概是在20万到30万,因为他的高管全部靠股权问题解决了。就是中国的企业他往往管理费用比较低,因为很多都有股权,特别这几年,创业板,包括股权激励特别灵活。 这时候你去看他的美国的竞争对手或者日本的竞争对手,或者欧洲的竞争对手你就会发现,国外的工程师一般他的一年成本大约在50万到100万,我们就算50万,海康一年20万,他就一年20亿的人工支出,GE、霍尼韦尔、索尼一个人50万就是50个亿的员工支出,就是差30个亿。所以他的竞争对手赚不到钱的时候我们赚30个亿的利润。 何况中国的工程师往往他的效率是比较高的。比如我举个例子有一个半导体的公司叫Marvel,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Marvel的员工,他是一个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如果大家关注美股的话可以去买他的股票,他现在盈利还是不错的,应该是很不错。因为就是Marvel跟高通,但是他的老板是个上海人,是个中国人,但这个人我研究了一下,他其实战略做得很差的,做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他把战术搞得对了。他搞了一批中国的工程师到美国去工作,成本要低。 所以我觉得就是说工程师红利是整个,我们看到未来越来越多的电子公司他甚至都不是靠劳动的工人,是靠模具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各种各样的工程师来赚钱的。所以这是我们认为第一个要素就是说我们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这种能力。 第二个因素我们认为就是资本的因素,我这个PPT,有几张重要的表没有放上去,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之后台湾整个的一个电子产业投资是大幅度往下走的一个趋势,而大陆一直占的比重是在30%左右,就是说他整个一个资本带来一个不断地投资的能力是不断增强,我们讲制造业你必须要投资,你不投会有订单吗? 但是我们认为对资本的理解应该有另外两个维度,第一个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想明白了我要通过股权来挖人,就是说我要实现全球化的人才整合,所以我现在见到每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我就告诉他,你要想方设法从苹果、谷歌去挖几个采购过来。 第二个就是讲整个他的一个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产业的整合和并购,我们在今年看到,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很多并购,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今年年底到明年,整个电子产业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会有并购。 其实我们看美国有个泰科电子,他1千亿的收入,他是经过了32次并购做起来的,其实到了最后肯定是要不断地整合的方式展开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资本的一个魅力,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在台湾控股的公司,在大陆上市的几个公司股价今年都涨得蛮多的。 比如说大家看有一个叫华讯电子,还有华银科技,为什么?很简单,现在大陆的资本市场给你一个估值溢价,很多公司估值可以到30多倍,同样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