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感觉司马迁写史记时,有些偏袒项羽垫底刘邦,确实从英雄气概上来讲项羽的气场要比刘邦强多了。不过刘邦正是因为能避其锋芒才能文中生长,两个人性格不用造就的结果也不同。鸿门宴上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项羽没抓住机会杀刘邦,结果让刘邦逃走,不过当时项羽想杀刘邦简直易如反掌,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一直被解读为项羽政治幼稚的表现。尤其是范增那句"竖子不足与谋",更使得这种观点深入人心。其实中外历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刘备曾依附於曹操时,曹操看出刘备是潜在威胁,却为何不趁机杀掉刘备;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为何不杀掉德川家康等等。 反过来,项羽难道不想杀死刘邦吗?曹操难道不想杀死刘备?丰臣秀吉心甘情愿把母亲送给德川家康作人质吗?很多人都错把帝制时期的流氓政治手段,套用於诸侯并起时期的政治形势,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帝制时期,皇权至高无上、缺乏制衡的力量,错杀、妄杀功臣名将的政治风险很低。而诸侯并起时期,多方势力互相制衡,以霸道滥杀其他诸侯,就会导致诸侯们人人自危,而招致诸侯们的群体背叛。 鸿门宴之时,项羽事实上为诸侯盟主,对刘邦拥有绝对性的实力优势。但放在整个天下的格局中,项羽也不过是一镇诸侯,并没有并吞掉其他诸侯的实力。而当时名义上的共主为楚怀王熊心,楚怀王与项羽的关系很差,自项梁战死之后,就不甘於做一位傀儡,而想收回对军队的控制权。如据《史纪.项羽本纪》载:..楚兵已破於定陶(项梁兵败身亡),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 项羽矫命杀死宋义之后,楚怀王虽不得不对此默认。但坐镇楚国后方的楚怀王,却更对项羽痛恨不已,并且不会积极给项羽补充兵力与物资。也逼迫项羽有进无退,於巨鹿一役大败秦军主力,因此一战而受诸侯将领拥护,成为事实上的诸侯盟主。但就项羽自身的实力而言,巨鹿之战本就是以少击多,又是死战,楚军损失不会小,且得不到楚国后方的兵力物资补充(秦朝并没能将七国融为一国,各地仍为战国时期的国家认同)。 所以,鸿门宴之时,项羽自身的实力并没有后世想象得那么强大。项羽率领诸侯盟军进入关中,使人致命楚怀王,楚怀王仍一如既往地与项羽唱反调,回复:如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昔日约定)。于是,项羽不得已才架开楚怀王自主封王。《史纪.项羽本纪》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司马迁用了一个"恐"字,注释了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的原因。其实也是点明了鸿门宴上,项羽不能杀刘邦的根本原因所在,杀刘邦事小,招致众诸侯背叛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