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生重复性出错的突破之道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感慨,这个题目我已经讲过许多次了,怎么学生还是出错呢?每当学生拿着同样的问题来咨询时,教师只好在无奈与耐心兼具下重复讲解,然而在绝大部分时间,教师这样的努力是无效的。
  这些问题通常是各种考查考试的重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使这部分学生陷入无效的重复学习中,也容易动摇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样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率。如何突破,是值得教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知识点,经教师多次正确讲解分析和学生反复练习后,学生在测试和练习中仍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被称为习惯性误解。这类现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误解出现的反复性。新课教授结束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误解在课后练习中出现,教师讲解后仍然出现,且这种反复出现的误解与教师的讲解无关。
  第二,误解人数呈明显递减后稳定的趋势。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误解,经过教师的讲解后,误解人数先呈现下降趋势,然后趋于稳定。对同一知识点习惯性误解的学生占比往往是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性。
  第三,教师采取同样的讲解方式无法根本改变学生误解。教师每次都会着重强调,重复讲解。每次解释后,学生都觉得自己理解了,不会再出错了,但实际上,在此后的测试或练习中学生依然误解。
  习惯性误解的解决对于提高教学的质效具有重要意义。解决的前提是找到其产生的原因,习惯性误解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从知识角度看,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容易产生知识之间的干扰。从生活角度看,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一般认识存在明显差别,生活认知对知识学习产生干扰。从教学方式角度看,教师的首次教学让学生产生的错误的第一印象思维定势对后续的纠正产生干扰。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角度看,已有知识结构会对新学知识的汲取产生影响。
  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知识时的具体环境,也会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影响,造成习惯性误解。至于对哪个知识点产生习惯性误解,则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基于教学的现实,我们提出,错误的教学第一印象思维定势需寻求改变刺激的方式。同样的刺激,产生同样的理解与记忆。教师的反复讲解有着"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讲解方式、同样的知识点",外界刺激的方式和条件没有变,学生个体没有变,这些外界刺激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学生的误解)也不会变。这就是教师的反复讲解不能解决学生习惯性误解的原因所在。既然这种稳定的错误的联系已经产生,要破解就必须改变刺激的方式和条件。
  对于教学第一印象思维定势产生的习惯性误解的解决,关键在于变化。无论是由教师讲变学生讲,还是由同事讲解、学生自主查阅或相互讲解,都改变了刺激的条件和形式,从而打破了"教师的正确的讲解"与"学生的误解"之间的稳定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刺激条件、形式与学生正确理解之间的稳定联系。
  梳理容易产生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尽量形成正确的第一印象。属于生活背景的回归生活;属于知识点相似的采取多角度对比,多方式呈现,加深理解和记忆;思维定势的形成,将此知识点与一个生活中的经典案例建立一对一关系。
  对特定知识点产生误解的学生,进行精准突破。一个知识点产生习惯性误解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每次发现都在课堂上讲解,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精准突破就成为必需。
  偶尔的一次错误,记忆模糊并不能确定为学生习惯性误解,转变刺激的条件和形式也就没有实际意义。而从问题出现到确定,再到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其过程中学生付出的时间精力乃至考试成绩的代价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经常梳理学生容易出现的习惯性误解的知识点,采取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建立其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极为重要的。
网站目录投稿: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