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圆 万婷 【摘 要】基于国内P2P网络借贷现状,梳理总结出行业发展中呈现出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不同背景的平台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深耕市场,市场不断细分、平均收益率趋于稳定等特点。立足于P2P网贷行业现状和发展新特点,以信息不对称为逻辑分析起点、以平台自身、投资者、借款人和政府监管为分析角度,探究网贷行业存在的经营不善和信用风险突出两大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通过构建以央行征信为主的个人征信体系、以外部审计为主要监管措施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监管格局来促进我国P2P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P2P网贷现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个人征信体系;行业信用评价体系 一、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现状及新特点 (一)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现状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借贷业务的相互交融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借贷双方可以通过网络信贷公司这一中介平台提供的信息发布和交易机会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 本质上,P2P网络借贷是民间借贷的规范化、规模化和创新化。 由于P2P网贷平台满足了小额资金需求者和广大投资者的金融诉求,弥补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不足和缺陷,但从2016年开始,随着监管的加强、竞争的加剧,问题平台也在不断涌现,2015、2016、2017年分别出现问题平台1199、1727、628家。新增平台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但成交量呈现上升趋势,2015、2016、2017三年的年成交量总额分别达到9797亿元、20631亿元、28042亿元。同时行业人气也在不断增加,从2015年1月活跃借款人19.1万人,活跃投资人88.22万人增长到2018年3月活跃借款人416.93万人,活跃投资人405.07万人。 随着监管细则的逐步落实、竞争的加剧,行业的发在进入新的阶段:问题平台的生存更加艰难、平台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行业口槛也在提高、行业的业务类型逐渐增多、龙头企业逐渐显现。 (二)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新特点 1、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政策逐步完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2017年12月1日印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划定了综合借款费率不能超过36%的红线。2017年12月8号下发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应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 从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监管频率不断加快、监管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网贷平台定位、市场准入、经营范围、综合借款费率、资金存管、退出机制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监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 2、问题平台增长率趋缓,停业及问题平台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行业平均收益呈下降趋势。2017年1—10月,问题平台数量为563家,与2016年1727家问题平台和2015年1199家问题相比,问题平台数量下降很多。同时,跑路和提现困难类平台占问题平台的50%左右,与以前相比有较大进步。但2017年停业及问题平台的发生率一直在59%以上,并且呈增长趋势,截止2017年10月,停业及问题平台发生率达66.8%。 3、不同背景的平臺利用各自比较优势不断深耕市场。P2P网贷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巨大的收益吸引了不同背景的机构进入,并且不同背景的机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深耕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银行系背靠其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发挥其广阔的销售网络。上市系背后的上市公司为上市系提供了较强的增信价值,因此其品牌优势相比而言更强、获客渠道更宽、获客成本更低。 二、P2P网贷行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P2P网贷行业的主要存在两类问题:经营不善和信用风险突出。本文将从平台自身、投资者、借款人和政府监管四个角度进行具体的问题梳理和原因分析。 (一)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恶性竞争引发市场秩序紊乱,行业公信力受损。一些资质不佳的网贷公司,为应对行业内其他借贷平台的竞争、聚拢资金,盲目拆解借贷标的,造成期限错配、金额错配的情况,同时要承受投资者高回报率和借款人高坏账率的双重压力。平台常常因为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出现跑路现象,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2、信用评估、风险定价体系不完善,平台信用风险、审核成本难降低。平台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主要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平台线上评估的数据化、技术化有限,对借款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难以查证;线下平台的借款人资质审核更为严格,但其高度依赖人力的经营模式也增加了平台的审核成本。 3、平台网络技术支持不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频发。P2P网贷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所有的借贷业务的交易数据和信息都要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存储。一些规模较小的网贷平台网络系统运营条件不佳,一旦遭到病毒、黑客攻击又未及时维护,就会造成数据丢失和泄露,不仅影响平台正常借贷交易,更会威胁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4、网贷平台信息披露不足,难以保障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有效,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剧。对平台基本信息及时、充分、准确的披露,是对网贷平台的监督手段,为投资者选择平台提供有效依据。现实中,相关管理监督力度不强,平台往往利用信息披露机制的漏洞,尽量"少披露"、"不披露",对必须披露的部分进行虚构等等,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二)投资者角度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投资者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对网贷平台风险认识不足。部分投资者不具备成熟的投资技能和投资心理,过分追求网贷平台给出的高收益,忽视潜在风险,往往导致投入资金受损、难以追回。 2、多方信息博弈中,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投资判断缺乏信息支持。部分投资者不重视或考虑到时间成本,缺少对平台信息的关注,也无法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进行投资判断。当然,网贷平台虚抬自身实力,发布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干扰信息,也会对投资者了解平台产生误导。 3、信息不对称引发投资者非理性羊群行为,增加网贷行业潜在风险。一些本身投资经验不足的投资者更加偏好跟随其他投资者进行平台和项目的选择。羊群效应的盲目性会造成风险的累积,增加借贷平台的不稳定性。 4、投资者审核机制漏洞,资金来源合法性缺乏保障,网贷平台存在洗钱风险。平台运作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上,对投资者的审核不足,无法保障投资者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网贷平台将非法资金贷出再收回以洗白资金, 且不易被监管部门发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5、流动性约束不足,投资者资金不稳定,平台的运营风险增加。针对投资者的管理制度欠缺,投资者资金存在很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部分投资者在与网贷平台签署协议后无法履行协议或毁约,网贷平台又无法对投资者违约带来的损失进行追偿,增加了平台的运营风险。 (三)借款人角度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信用系统"孤岛化",征信体系不完善,借款人信用风险增加。一方面,借贷平台目前无法获得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支持,平台自身或依托第三方征信都会额外增加征信风险和征信成本;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各大网贷平台基于商业竞争考虑,未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难以避免借款人在多家网贷平台进行重复贷款的情况。 2、平台、借款人间的信息不对称,贷前审查、贷后监控不严,借款人道德风险频发。借款人可以利用平台自身缺陷和监管空白,虚构材料获得高额贷款,可能进一步导致优质借款人被虚构信息的劣质借款人驱逐,从而降低网贷平台借款人的整体信用。 (四)P2P网贷监管中政府治理問题及原因分析 1、分业监管模式无法适应平台的混业化发展,政府监管方式创新不足、监管成效受限。P2P网贷平台的运营监管需要多个监管主体的配合,网贷平台目前实施的监管方式仍主要仿照传统金融行业的的监管,是以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为主,不能适应P2P网贷平台金融混业运营的监管需求。 2、中央和地方监管尚未形成合力、监管不同步、不协调、不全面的困境依然存在。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相应的监管经验不足,中央和地方的监管尚未形成合力,中央监管部门制定的政策会因时滞和地区特性大打折扣,地方监管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管不同步、不协调、不全面的困境。 三、对我国P2P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以央行征信为主、信联为辅、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个人征信体系 对具有良好信誉和经营管理能力的P2P网贷平台,应尽快促成平台与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的对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同时,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减少平台征信风险和征信成本,为网贷公司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构建政府主导的以引入外部审计为主要监管措施的行业信用评级体系 为避免与网贷平台直接利益输送产生的腐败问题,保证信誉评级的独立性,必须由政府部门主导,并引入外部审计对网贷平台资产负债情况、行业准则指标及操作合法性进行监督,共同构建行业信誉评级体系,从根源上降低网贷行业风险。 (三)完善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微观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相协调的综合监管体系 构建相匹配的监管体系一定要建立在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发展扩大了风险传递的边界这一特定情况之上,P2P网贷中的风险流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的中的供需双方、资金、信息等载体,沿着信息链、业务链或者在系统内传播和扩散,风险传播路径更为复杂,风险管控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 为应对监管乱象、防范系统性风险,以中央为主导的不断加强对网贷平台监管力度是必要的。但以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我国各地金融发展水平不均、互联网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联网金融监管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为约束条件,构建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地方监管的作用是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谭中明,谢坤,丁国平.P2P网贷信用风险评测、形成机理与传导——一个文献综述[J].武汉金融, 2017(7):43-47. [2] 沈良辉,陈莹.美国P2P网贷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 2014, 32(6):61-65. [3] 杨彦龙.新规视角下P2P网贷监管研究[J].武汉金融,2018(2),28-31. [4] 袁博恒.P2P网贷行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 2015(11):37-38. [5] 董丽华.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 2018(3):24-25. [6] 陈伟,涂有钊.美国P2P网贷的发展、困境、监管及启示[J].西南金融, 2017(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