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介绍下gap year,也就是中文的间隔年,因为发现虽然很多人听说过这个名词,但对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意思还一知半解。 简单来说,gap year就是在欧美国家,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即将上大学前,或者大学毕业后即将步入社会之前,用一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和一般的观光旅游不一样的是,间隔年旅行强调的是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以及途中与人的交流,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旅途本身。 为了配合间隔年,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特地设置了面向18-30岁国外年轻人的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允许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边打工赚取零用,一边感受所在国的生活和文化,促进与当地人的交流。以前这件事和中国人没什么太大关系,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开放打工签证,中国的年轻人也可以申请,比如像我以前介绍过的澳大利亚。 虽然间隔年文化现在非常流行,但这个传统的产生其实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前的事。它最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益于一群年轻人不遗余力身体力行的推广。 1:
间隔年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60年代在英国开始出现的。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理想主义和嬉皮文化盛行,西方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涌现出了各种思潮。在二战后长大的那一代人开始不满足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过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们渴望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不一样的意义。 在美国,1967年的夏天,有1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旧金山聚集,他们倡导爱与和平,崇尚自我解放,追求平权,反对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有一首我很喜欢的写旧金山的歌,"If you a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 而在英国呢,就有人提出了年轻人要多去看看世界,最好能花上几个月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去感受下不同的文化,沟通交流才能相互理解。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发现了印度的西南部海滨城市果阿(Goa)和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大概是因为印度代表着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异域东方,而且又是说英语的民主国家,相对容易抵达。 那时真的有很多英国的年轻人,从伦敦出发一路搭车穿过整个欧洲,然后途经土耳其、中东和南亚,最后到达果阿或加德满都。这两个地方也因此成为了嬉皮年轻人的圣地,这条漫长的路线就是非常著名的嬉皮之路(Hippie Trail)。 有时候人们还会继续南行,一直到达澳大利亚。我猜如果不是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文革的封闭状态,嬉皮之路也会延伸到中国。 今天再要继续走嬉皮之路,就没有当年那么容易了,这条路线经过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如今很多地方都已经被塔利班把持。 2:
1971年,一个叫Tony Wheeler的澳大利亚裔年轻人在伦敦一个公园的长椅上认识了一个女孩子,两人相爱。第二年,这两个浪漫的人结婚了,他们决定走上嬉皮之路,用这样的方式作为自己的蜜月旅行。 在横跨欧亚大陆之后,他们继续南行。最后到达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时,他们的口袋里只剩下了27分钱,接近破产。 他们在朋友的鼓励下坐在自家的厨房里把这段旅行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Across Asia on the Cheap"(穷游亚洲),准备靠卖回忆赚钱贴补家用。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因为当时市场上关于亚洲旅行的书还是空白,结果这本书大受欢迎一个星期之内就卖完了全部1500本。 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们继续一边旅行一边出书,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这样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侣还真是让人羡慕。他们所有的书都是自己成立的出版公司出版的,这家公司的名字你一定听说过…… 那就是今天已经成为旅行者圣经的Lonely Planet。 在Wheeler夫妇一本接一本书的鼓动之下,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3: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另一个在英国从事兽医工作的澳大利亚年轻人特纳(Graham Turner)也在筹划自己的世界旅行。 但是,特纳不想一路搭车,也不喜欢当时的巴士服务。于是,他找到一个大学同学,两人合伙花650英镑买了一辆废弃的双层巴士进行改装,然后对外售票。 特纳把自己改装后的双层巴士称为"Top Deck",最大的卖点是床铺和厨房都在车上,生活基本需求都可以满足,不用一路露营扎帐篷。 1973年的一天,两个人带着16个乘客从伦敦出发了,计划经过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最后到达北非的摩洛哥。 但是,那些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他们的乘客不知道的是,这两个人根本不会开车,也没有驾照,也没有给乘客购买任何旅行保险,也没有任何旅行经验…… 于是可想而知,一路上险情和意外不断。第一天还没有离开伦敦,他们就迷了5次路…… 有一次,因为下雪,他们的巴士在山路上打滑,差点滑下悬崖…… 还有一次,他们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拉斯(Algeciras)想要坐渡轮去对岸的摩洛哥,结果因为渡船太小,工作人员不愿意让巴士上船。两人不肯放弃,偷偷地把巴士开到附近的建筑后面藏起来,然后在渡船即将离岸前开足马力冲了上去…… 好在最后,这个野鸡旅行团有惊无险地回到了伦敦。有了这次的经验,尝到甜头的特纳继续组织长途跨国巴士旅行。Top Deck迅速扩张,没过几年就拥有了80辆车,最长的路线包括10个星期的伦敦到加德满都和20个星期的伦敦到悉尼。 就这样,和孤独星球夫妇一样,特纳也成为了当时欧洲年轻人效仿的榜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这种长期、深度的世界旅行方式,间隔年就这样开始流行了起来。 4:
到了80年代,间隔年的概念流传到美国,又增添了一些实用主义的色彩。美国人认为这是年轻人在迈入成人社会、开始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模式化生活之前,最后一个可以彻底疯狂、完全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机会。由于间隔年大受推崇,以至于年轻人在找工作的时候,有这么一段经历都会成为简历上的亮点。 美国的教育界也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了gap year,其中推广这个概念最卖力的是哈佛大学的本科部哈佛学院。他们公开鼓励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向学校申请推迟一年入学,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做世界旅行或者寻找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为自己将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积累经验。他们的招生委员会主任还专门写了一篇介绍gap year好处的长文,登在他们的官网上。在他们的鼓励下,现在每年都有110名左右的哈佛新生选择推迟入学。 与此同时,随着航空业的发展,机票价格已经下降到普通家庭都能负担的水平,今天要做长途世界旅行已经不用再像几十年前那样依赖廉价巴士,旅行条件也比以前改善了很多。间隔年也不再只是那些有嬉皮精神的年轻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更加大众更加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世界性的潮流。 但是不管怎么改变,gap year的精神内核仍然是一样的,那就是走出自己固有的舒适区,去了解和体验其他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