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北方军阀们的观望,中国丧失了绝佳的反击机会。虽然从7月7日战争就已经打响,但是中国军队实际的反击却在7月22日以后,在这半个月的时间中,日本方面集结了超过40万军队。中国北方的抗战形势不容乐观,蒋介石为了扭转中国的不利局面,决定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最终70多万中国军队在上海血战3个月,虽然自身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是成功的达到了战略目的。 一、蒋百里建议由东向西,蒋介石命令军队主动进攻 北方的战事开始之后,宋哲元一再退让,最终丧失了先机。29军不得不从平津地区撤往河北,千年帝都北平沦陷。山西的阎锡山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也就是说日军只要不进入山西,晋绥军就不会与日军为敌。山东的韩复渠更是打酱油,几乎没有任何的战争准备。而日军在中国北部地区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对此蒋介石心急如焚。蒋介石担心日军从山西进陕西,然后从汉中进攻四川地区,这是当年蒙古大军灭亡南宋的策略。日本人其他不行,对中国的历史可能比中国人自己还了解。如果日军占领了中国的西南部,那江南地区在三面夹击之下万难固守。蒋介石一面命令中央军北上,一面苦思冥想。可惜未威胁到那些军阀利益时,北方军阀们拒绝中央军入境。 就在蒋介石无计可施之际,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学家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蒋百里先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第一名,还是钱学森先生的岳父)。蒋百里认为中国的地形从北向南除了长江无险可守,历代王朝都未能守住。而从东向西地形相当复杂,如果能够把日军的侵略方向分化为两股,这样对中国的抗战是十分有利的。对于蒋百里的建议,蒋介石十分赞成。1937年8月,蒋介石即命令军队主动进攻上海地区的日军。本来上海地区只有租界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日本海军大臣不得不低下头求陆军大臣增援上海。日本海陆军不和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后来还影响了日军的战略制定。 二、面对日军的装备优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上海地区的日军越来越多,作为对应,蒋介石投入的部队也不断增加。最终日军的总兵力将近30万,而中国军队出动的总兵力超过了70万,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起初蒋介石希望在上海打一个大胜仗,以此来鼓舞全国的士气。但是中国军队的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是两军的装备差距,日军在轻重机枪和火炮方面的数量是中国军队的将近3倍。中央军的装备稍好,万里迢迢增援而来的地方部队装备相当差,在与日军的对拼中消耗很大。除了陆军的差距,在海空军的差距更大。由于上海地区位于东南沿海,日本陆军得到了日本海军航空兵和海军战舰的支援。那种大口径舰炮的威力是陆军火炮的10倍以上,对中国军队的伤害相当大。 对于淞沪战场的惨烈情况,冯玉祥曾经回忆说:"上去一个师,撤下来还不到一个团。"这些将士依靠自己手里简陋的武器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但是现在却仍被一些畸形激进者所辱骂(这帮人除了动嘴皮子之外,再没有任何的价值)。起初蒋介石不打算轻易放弃上海,因为江浙地区是蒋介石的老底子,而上海又是一座很有影响力的城市。但是日本从中国军队的侧面进攻,从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在陈诚、白崇禧等人的建议下,蒋介石命令军队全线撤退,然后从苏州至南京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防线。上海落入日军的手里,不过租界区日军仍不敢进入,日本并不打算刺激西方各国。 三、中国军队的巨大伤亡换来了宝贵的时间 淞沪会战长达三个月,中国军队阵亡12万、负伤超过35万。中国军队在江南地区的力量几乎消耗殆尽,不过这样的牺牲是有价值的。首先经过这次战役,成功的将侵华日军力量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完成了最初的战略构想。其次为江浙地区的大转移赢得了时间,江浙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各种类型的企业工厂绝对不能留给日本人。从战役中期开始,蒋介石就已经感觉上海凶多吉少,但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蒋介石不得不狠心把一批批部队送上战场。最终江浙地区的大部分工厂和机关、学校得以转移到中部地区,其中包括对抗战至关重要的军工企业。不过由于军队消耗的过于严重,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保卫首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