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啸 近日,一则「孩子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的新闻,刷爆社交媒体。 事情是这样的: 在江苏南通,一对夫妻拉着一个10多岁的孩子到派出所,要求警察把他抓起来。 民警得知男孩是他们的儿子,为去同学家玩偷拿父母100块钱。 在民警的耐心教育下,男孩认识到错误向父母道歉,并将剩余50元归还。 就此事,大家在网上吵翻了天,支持的一方说: 「老话说小偷针大偷金,必须扼杀坏习惯,警察叔叔吓一吓挺好。」 反对的一方说: 「小题大做,家长无能自己教育,跑来浪费公共资源。」 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不分对错,只看效果。 用警察叔叔的身份「吓唬」孩子,一定比父母教育管用吗? 未必。 恐吓式教育治标不治本。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产生问题儿童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拒绝或排斥。」 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很多父母都希望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有个神奇的按钮,一按,就能解决问题。 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是父母在教育上的「懒政」。 那么,该如何打破这一局面? 01、孩子不是父母的牵线木偶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明确提到: 「10~12岁的儿童,处于公正道德阶段,开始要求公正和平等。」 10岁的孩子已经是一个独立个体,父母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对待。 在「偷拿钱」事件里,孩子给出的原因是:不好意思空手去同学家玩。 很多网友质疑这点,认为这么小就「送礼」是错误的价值观。 这是成年人的想法,但孩子是个独立个体,我们也要了解他的想法。 比如,是不是别的同学们都带礼物了? 如果是这样,空手去玩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有被小伙伴疏远的风险。 这时,除了解决「偷拿钱」的问题外,我们还要和孩子聊聊,真正的友谊不依赖礼物。 放下「高高在上」的掌控者身份,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主持人王芳对待孩子的态度,值得学习。 在一档亲子教育节目中,主持人问王芳:「闺女成绩怎么样啊?」 王芳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面带微笑问女儿:「这个话题可以说吗?」 主持人一愣,下意识说道:「还得问一下啊?」 「当然。」王芳表情郑重,得到女儿首肯后才回答。 谈话中涉及别人的隐私时,我们会思考「能不能说」,但对象是孩子时,我们往往会忽略。 孩子是独立个体,对于他们的决定,尊重但不强求,对于他们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扰。 02、重塑「三观」:物权观,家庭观,金钱观 如果妻子没和你打招呼就从家里拿了100元去买东西,这种行为算不算偷窃? 肯定不算。 但同样的事情,换成孩子就出现了争议。 父母认为:钱是我们赚来的,自然拥有支配权,而孩子不赚钱,所以没有支配权。 但孩子不懂这些,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都可以拿家里的钱,我不能…… 粗暴的批评,很可能让孩子产生「父母觉得钱比我重要」的错误观念。 所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观」、「金钱观」和「家庭观」之前,不能把孩子「不告而取」的行为定义为偷窃。 1)物权观 在孩子的眼里,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东西。 我们必须告诉孩子,怎样分辨物品的所有权。 北大心理学教授「Dr.魏」提出的「劳动线索」,可以帮孩子建立初级「物权观」。 我们在商场儿童区经常见到类似场景: 一个孩子用积木搭了个城堡,另一个孩子过来,想拿走其中一块积木,第一个小朋友立刻反对:「这是我的。」 这就是「劳动线索」,以劳动所得划分物权,这种思维是孩子的天性,理解难度很低。 通过劳动线索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物品是父母的劳动所得,不属于他。 我们还能顺势培养孩子的劳动热情,鼓励他通过劳动,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物品。 2)家庭观 建立物权观后,孩子知道家里的物品「不属于自己」,难免低落。 这时要立刻树立健康的「家庭观」。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只要父母同意,家里的物品都可以分享给他使用,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还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给父母,比如在美术课上画的画,增进亲子关系。 3)金钱观 很多孩子对「钱」缺乏了解,分辨不出钱和玩具的本质区别。 可以从三个方面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首先,钱与其它物品的区别——交易属性。 钱可以换来好吃的美食,好玩的玩具,其它物品不可以。 其次,钱同样需要通过劳动线索获得,父母去工作,就是靠劳动赚钱。 可以趁机提出「零花钱」的概念,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 最后,让孩子对金钱建立形象认知。 告诉孩子玩具汽车多少钱,橘子多少钱,衣服多少钱。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现在手机支付高度发达,很多孩子甚至没见过纸币,误认为买东西就是输密码。 让孩子早点理解金钱的概念,利大于弊。 心理学家伯克说过:「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对未来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不用担心孩子过于早熟,尽早让给孩子树立健康的「三观」,刻不容缓。 03、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情感式引导 孩子每次犯错,都是教育的绝佳机会。 把孩子送进派出所,等于父母放弃了言传身教的机会。 好友小娴的做法,值得借鉴。 年初,小娴夫妇带着12岁的女儿做客,我亲自下厨,按照教程做了一张大披萨。 由于经验问题,成品质量略显粗糙。 小娴的女儿童言无忌,直接表达了不满:「好难吃啊。」 四个大人略显尴尬,不过我们也没在意,给孩子点了必胜客,事情就过去了。 没想到一周后,小娴的女儿突然打电话道歉。 「叔叔是我错了,不尊重您的劳动成果,对不起。」 我一头雾水,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娴对女儿不礼貌的行为心有余悸。 但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引导女儿学做披萨。 等女儿费心费力做好后,小娴故意说:「好难吃啊。」 女儿当然不干,红着眼睛控诉妈妈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 「对不起,是妈妈错了,不过你上次也是这么说的,叔叔心里是不是也不舒服?」 小娴一句话就让女儿心悦诚服,乖乖道歉。 心理学家说过,孩子从7岁开始,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决定,也开始排斥父母的干涉。 言语上的规劝或恐吓,事倍功半,不如以身作则进行情感式引导,让孩子亲身体验。 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 写在最后 育儿,逃不过耐心与陪伴。 保持微笑,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将看到纯真无暇的世界。 "我为你好",不如"你怎么想"; 掌控孩子的生活,不如,走进孩子的内心; 苦口婆心,不如身体力行。 最后,如果你是父母,面对孩子偷拿100,你会怎么处理?评论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