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


  近日,读了旅华日本作家加藤嘉一《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一文,他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看法:一是除了中国大城市严重缺乏学前教育资源的"量"之外,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其"质";二是浮躁、迷茫、功利、抑郁等所谓"80后问题",其根本原因几乎都归结于如何做人,而不在于如何做事,做人的素质和修养只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
  多年来,一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中国的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小学教中学的课程,中学教大学的课程,大学重新学习幼儿园的东西,比如,对人讲礼貌、诚实、守信。不少在华日本企业的老板曾向加藤嘉一表述同样的困惑:"年轻员工学习能力强,迅速明白原理,但缺乏礼仪和诚信,不懂怎么对待上司和客户,心态混乱,非常功利。"
  的确,在学习方面我国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几乎相反。这些国家的孩子小时候以玩耍为主,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习非常轻松。到了高中特别是大学,孩子年龄大了,学习的内容和压力不断提升,进大学门容易,出大学门难,不好好学习就很难走出大学的校门。国内的教育是孩子小时候该玩时不让玩,考上大学后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候却又疯玩不学习。
  加藤嘉一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他说,日本孩子在3—6岁几乎都在上幼儿园,老师在实践中教的无非三项:一是如何与同学相处;二是如何礼貌对待长辈;三是如何靠自己解决问题。"今天中国的学前教育跟基础教育没什么两样,教师和家长都急于向孩子灌输知识,书法、外语、钢琴、数学……急功近利,觉得学东西越早越好,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完备所有知识面,并把它视为‘成功’的唯一途径。"
  其实,学前教育的另一问题也值得关注。在我国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还大量存在,幼儿园规模小、条件差、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师资队伍素养普遍较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各阶段,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最低;而那些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对学前教师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没有编制的占绝大多数,教师数量不足,待遇较低,流动性强,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有句古语叫作"3岁看大,7岁看老"。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通过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知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前是心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把一个人17岁达到的智力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说: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学龄前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鉴于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比较薄弱的现状,加藤嘉一的《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一文不但要引起重视,更要针对其中提到的问题制定决策,采取行动,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
网站目录投稿: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