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对联的时候,衬托与借代这两种常用的方法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通俗地讲,所谓"衬托"就是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找个"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的手法,借以使表达内容鲜明突出。所谓"借代"就是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找个"替身",然后用换名的方法来指称表达对象,借以使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一、对联中的衬托 衬托又叫映衬,它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正面的类似的事物或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的修辞手段,它可以使主题思想含蓄,耐人寻味。具体来说,也就是在创作对联的时候,把本应该作直接描写的事物借助其他事物从侧面或者反面加以显示。因此衬托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其一,对联衬托手法中的正衬 所谓正衬其实是旁衬,也就是用跟主题相关的事物从所要表达意思的旁侧来衬托。正衬的目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往往多用于风景名胜对联(以景衬景)或者纪念、哀挽性质的对联(以人衬人或以物衬人)。下面试看几例: (1)江苏镇江金山寺联: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此联以景衬景,用"帆远"来衬托出"天阔",用"江空"来突出"月多"。这是用相关事物来作陪衬。 (2)浙江安吉孝丰洞联: 洞古藤为瓦; 溪幽树作桥。 此联也是以景衬景,用"藤为瓦"来衬托"洞"之"古",用"树作桥"来突出"溪"之"幽",这也是用相关事物来作陪衬。 (3)民族英雄郑成功祠的对联: 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此联属于以物衬人的正衬,作者并不直接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以"不殊"和"之异"的景物与河山来衬托这位民族英雄"雄图虽渺"却"妇孺皆知"的丰功伟绩。 其二,对联衬托手法中的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用跟主题相反的事物从所要表达意思的对立面来衬托。反衬同样能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往往也常用于风景名胜对联(以景衬景)或者纪念、哀挽性质的对联(以人衬人或以物衬人)。下面试看几例: (1)王安石集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此联以景衬景,写山的幽静,用花落、鸟鸣的噪动来反衬山的幽静,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作参照,从反面来衬托所要表达的主体对象。 与此类似,苏州园林拙政园的集句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同样是以"噪"和"鸣"的动态,来反衬"静"与"幽"的静态。 (2)温州梅雨潭联: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 此联也是以景衬景:上联用晴天也细雨纷纷来反衬飞瀑总是雾气蒙蒙;下联用夏天也清凉宜人来反衬寒潭四时清幽凉爽。 (3)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属于以人衬人的反衬,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雪芹的赞颂。 (4)秦涧泉题西湖岳王墓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此联属于以物(名称与姓氏)衬人的反衬,被衬托的本体(岳飞)在联内并未出现,作者只是说,后人谁取名"桧"都觉得是一种羞辱,连后世姓秦的人都感到惭愧,由此可见奸臣秦桧的受世人鄙弃,借以反衬岳飞的崇高与受人尊敬。 二、对联中的借代 借代又叫换名,它并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跟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称谓,这种修辞手段就叫借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可以将借代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借物代物或者借物代人。例如: (1)中秋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此联用"轮影"代月影,用"镜光"代月光。自古以来,飞轮、明镜、银盘等,都以其圆、亮的特点而能替代月亮的称说,此联即遵循这一用法,这是借物代物。 (2)文庙联: 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此联赞颂孔子的文化教育如日月光华灿烂,相传泗水、杏坛都是孔子讲学处,这是借地代人。 (3)项王庙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联惋惜项羽兵败人亡,险固的山河都归属刘邦了。这里用"大风"来借代刘邦,这是借物代人。 其二,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例如: (1)旧时一塾师自挽联: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 上联的"之乎者也"乃文言文常用虚词,这里引申代指文章的句读、讲解,即塾师的日常工作。下联则用"柴米油盐"一类具体事物代称日常生活的抽象含义。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颔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此联的衣冠本是人的服饰,这里用以代人,特指有身份地位的人,借代晋朝的名门世族。 其三,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例如: (1)山东崂山联: 迎来海外三千履; 望尽齐州九点烟。 此联用"三千履"(很多鞋子或足迹)这样的具体事物来借代众多的游人。 (2)某音乐茶座联: 一杯龙井消烦渴; 几曲焦桐解虑优。 "龙井"仅是茶叶的一个品种,此联则用来借代一般的优质茶。"焦桐"本是古琴名,此联用古琴来借代高雅的乐曲。 其四,也有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的。例如: (1)明代于谦少年时的一副妙对: 小孩子暗藏春色; 老大人明察秋毫。 据说于谦随父进城赶考,他路上采了朵小花藏在袖中,忘了丢掉,主考官发现后,出了上联,于谦答出对句。花,本是春天景象中的一部分,其色为春色的一种,因此,以春色代花,使其变得抽象了。 (2)旧时旅店常见的对联: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此联借用了古代文化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上联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之义),下联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用抽象的数字来代指具体事物。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联中的衬托与借代是很有讲究的,如果运用得巧妙,会使联语别具一格,给人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这令人不禁想起著名的大观楼长联的上联中有如下两句联内自对: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其中的"风鬟雾鬓"和"翠羽丹霞"究竟是指什么,历来所解颇有分歧。通常认为,"风鬟雾鬓"是指妇女的头发,而"翠羽丹霞"分别是指"飞禽"和"红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翠羽"就是借代(代指飞禽),而跟"翠羽"并列的"丹霞"却不是借代,跟"翠羽丹霞"相对的"风鬟雾鬓"也不是借代。一副名联会这样不讲究吗?愚以为不会。因此,不妨认为"风鬟雾鬓"和"翠羽丹霞"都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代手法。其实如果从前后文的意思来看,"风鬟雾鬓""翠羽丹霞"应该是借指具有季节特征的两种事物形态:"风鬟雾鬓"应该是借代杨柳(柳丝如发),表明初春时节的景物;"翠羽丹霞"应该是借代荷叶与荷花,翠叶丹花表明夏秋之交的景物。只有这样,才与下文的"九夏芙蓉""三春杨柳"遥相呼应。而所有这些景物描写又都是对表达主题"大观楼"的一种衬托手法,其文理之妙,不可不察也。 中国对联网2020-03-11 作者:朱英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