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虎"百度dulife|SmartTalk"沙龙上,和几位智能硬件的明星创业者进行了交流,不过虽然大家都身处智能硬件的风口浪尖上,虽然都坚信未来十年必然是智能硬件的黄金时代,坚信未来物品都将联网,但是却普遍都对智能硬件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感到迷惑,有从业者说现在智能硬件是反人性的。确实,一方面,究竟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理世界,未必有个确切性的结论;另一方面,当前不少智能硬件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很大程度源于缺乏生活体验的人,为了智能而智能。 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硬件? 我们需要怎样的物理世界? 国内四大新锐科幻作家之一的何夕写过一篇故事,故事内容大约讲的是未来每个人出生都有个数字身份内置在体内,只有感应到这个身份所有的物品(车、房子、电器等)和所有的交易才会按你所需运作,人与人也靠这个来沟通联系,当主人公失去了这个身份时,自己的亲人即使认识但也不敢相认,整个物理世界都不再认识这个人,家也进不了,车也开不了,买东西也不行,主人公在世界等于不存在,最终他们破坏信息中心,每个人都失去数字身份,整个世界分离崩析…… 这个科学寓言,正在被智能硬件一步步的变成现实。原本只需要靠身体的感官直觉体验的物理世界,正在被数字化的智能硬件解构,在云端正在形成一个物理世界的虚拟映像。我们越来越对自身判断的产生不信任感,越来越依赖数字才能理解世界。 穿戴式设备提供的身体的血压、脉搏数据不断提醒你还活着,计步器、陀螺仪不断提醒你还在动,智能水杯不断的告诉你应该口渴了、在外旅游智能眼镜告诉你所有景点的附加信息…… 这是反人性么?人到底需不需要一个简单而真实的世界?需不需要一个随性而充满惊喜的世界? 这是智能硬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问题,不过,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趋势是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智能硬件数字化和联网化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到不反人性的智能才是核心。 智能硬件如何做到不反人性?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不要增加人的麻烦 现在很多智能硬件设计很无语,把生活中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复杂,比如饱受吐槽的空气果,通过空气检测来提醒你是否开窗,有人说空气好不好自己就能感觉,不舒服就开窗;比如用手机来控制电灯,不少人开始很新奇,后来发现还是墙上的开关来得简单和方便;再比如最受瞩目的智能手表,戴着是很酷的事情,但是如果每天都要给手表充电,这个到底是带来方便还是增加麻烦? 往前走一步的智能就是解决方案。某家电巨头在做的商用空调也带空气检测,只不过如果检测到室内不好而室外好的话,就自动进行换气。而智能手表在跟土曼老汪聊的时候,老汪透露了下一款手表将解决充电问题,以后就跟自动机械表一样,只要没藏在箱子里就能自动充电,具体方法嘛先卖个关子,到时等土曼发布新品就知道了。 第二,不要增加人的信息焦虑感 没有任何疑问,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信息的压迫感,以往关上电脑就和信息断联了,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穷的信息却如影随形,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微博、朋友圈、公众号,一打开手机,信息就蜂拥而来,让人很焦虑。而另一方面,不看信息更焦虑,一段时间不看朋友圈、不看微信群似乎就要和世界脱离,必须要不断打开手机才有存在感。 智能硬件不能再增加这样的焦虑感,不能把手机带来的信息焦虑更贴近身体。例如,智能手表很多时候看作是智能手机的延伸,希望通过手表的信息推送减少频繁打开手机刷存在感,但是如果带来的是人对信息的更加依赖那就败了。Android Wear的演示带来了一个思路,基于场景的精准推送,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提醒。 另一方面,智能硬件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噪音信息。每时每刻,家里的智能硬件默默的在增加空气情况、用电情况、冰箱里的保鲜期、洗衣机的运作信息,汽车里的OBD硬件也在不断告诉你开车如何如何,Cuptime还在不断统计你喝没喝够水(我用其他杯子也喝了水好不)……其实我真不想理会这些琐事,这些信息不是提供给人的,别把手机当成信息的垃圾桶,这些信息的真正用处在于物物相连。 第三, 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美 大而全带来的是功耗增加和计算冗余,说白了就是用很强的硬件很全的平台,大部分时间在跑一个很单一的应用。但是真正在设计时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大而全,这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抓住智能硬件的入口,想成为智能硬件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