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吉林帽儿山座古墓发掘将揭夫余国王城之谜


  18号墓出土的绢本墨画 F10
  王洪峰介绍帽儿山墓地考古情况。
  夫余王城到底居于何地?这是至今未解的谜团,也是省文物考古所的王洪峰追寻了半生的答案。
  尽管王洪峰从1989年就开始参与帽儿山墓地的考古工作,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始终没有机会去彻底揭开王城城址之谜,60岁的他抱着遗憾退休了。
  现在,我省终于确定将在今年开展龙潭山城和帽儿山墓地文物保护示范园区建设工程。为了追寻深藏在心中的答案,王洪峰重新披挂上阵,加入了此次项目的考古团队。#p#分页标题#e#
  14日,他翻开了研究多年的资料,从中寻找切入点。随着他的介绍与描述,一幅2000多年前的夫余图景逐渐浮现。
  162座墓葬揭古城往事
  帽儿山墓地分布在吉林市 江南乡的帽儿山、西山、南山和偏脸山的多处山岭坡地上,总面积不少于4平方公里。从1985年在高压线架建施工中发现了帽儿山上的两座墓葬后,随后的十余 年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5次探寻帽儿山墓地,挖掘162座墓葬,出土文物近2000件。经钻探与密度测算,推断帽儿山墓地的所有墓群加起来,至少有 6000座墓葬,有可能还会超过1万座。
  在所发掘的墓葬当中,南山墓群的6个发掘区相对集中于西坡和向东的山梁上,而南坡也有墓葬,但未做发 掘,有的区域在长不足百米的小岗梁上,竟有上百座墓葬,分布密度较大。而帽儿山山顶和四坡都有墓葬存在,由此可推断,帽儿山应为墓地中心,其山顶的墓葬都 是大型墓,可以看出,墓主身份的等级较高。同时,各墓群均有较长的连续使用的年代跨度,各个墓群都有不同形式的墓葬相互叠压和彼此打破现象。#p#分页标题#e#
  此外,墓地周边还发现有多处年代相近的城址,其中山城有龙潭山城、东团山城和天太古城,平地城有东团山下的南城子、江北市区的土城子,以及龙潭山车站对面,构建于江畔台地上的官地古城。
  "当年,在南城子发现过和墓地同时期的文化层,可推测出帽儿山墓地中一些墓葬主人,就是出自南城子。" 王洪峰说,山城上的城墙不能说明这里就是夫余国的王城,但是,大规模的墓葬,以及形形色色的奇特墓葬形态,能够看出当年古城中人口集聚,而且比较繁盛,其中还 居住着大量贵族。
  王洪峰还推测,这些墓葬是从西汉晚期延续到西晋中期,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
  发掘出的遗物种类繁多 见证了当时夫余文化发展水平
  经过几次发掘,帽儿山墓地出土了不少遗物,但比较凌乱,主要原因是墓葬全部被盗发过,成组套的随葬品基本上都不见了,发掘所获多为盗墓后的残留物,有的已经不在原来摆放的位置。
  #p#分页标题#e# 墓中的遗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玛瑙饰品、金银器、铜器、铁器、木器、漆器、丝织品等, 共有近2000件,见证了夫余文化发展水平。这些现存的遗物中,饰品最多,其次为车马具、工具和兵器、容器和陶器。"其实,这些随葬品应该每座墓都有,但 有些在盗发过程中被严重损毁,已无法修复。"王洪峰最大的遗憾,也是这些遗物经过扰动后,破损、残断的现象很多,这不仅破坏了墓葬及遗存的价值,更为整理 和研究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困难。
  出土装饰花纹砖
  发掘的墓葬主要分为四类。发掘于墓圹或木棺(椁)中的陶器不多,有的只有数片,难以复原,仅修复了陶器 29件,其中有壶和罐,但罐类内涵较杂,显然不是同一时代之物。但是采集到了25件,有一些还有印花,形状一般呈长方体,但背面小于正面,可能是模制时易 于脱模的缘故。砖的侧面和背面多数还见模糊不清的方形或菱形坑点,推侧是出于砌筑时增加粘接强度的考虑。此类花纹种类较繁,构图也较多变化,砖坯大小厚薄 相差悬殊,可见其用于装饰而非简单砌筑,但具体用途和镶砌部位不明。#p#分页标题#e#
  金属器种类繁多
  金银器作为装饰物件,在一些形制较大的墓葬中多有出土,种类也很丰富。其中管环所占数量比重较大,此外还有牌饰、镶嵌片饰等。出土的铁器锈蚀都非常严重,保存得不完整。从功用上看,大致有工具、兵器、车具、马具等,各个墓区都有分布。
  而出自墓中的铜器就比较多,数量最大的是泡饰、环、钏及腕饰,其次为镳、軎、辖、铃等车具和带具,另外 还有少量复、插、弩机等容器和工具,以及铜镜及其他饰件的残器。此时的铜器均为青铜,大多为铸造,有的铜泡表面鎏金。由于合金成分和器物厚薄不同,保存状 况也不相同,一些细小的如环、扣锈蚀严重,而有些如镳、镜等都只稍有锈蚀,都保存较好。
  大量琉璃和玛瑙
  帽儿山墓地出土的石玉数量不多,种类也很简单,玉器都是坠饰,石器以可以随身携带的磨石为主,但是琉璃 和玛瑙制成的珠饰却有大量发现。在已经发掘的墓葬中,几乎90%以上的墓中都可见到散落的珠饰,有的墓中甚至出有十几颗、上百颗,可见当时夫余国的人们对 于珠饰的喜爱,此外,这些珠饰除了项、腕部的串饰外,有的也用于耳部。#p#分页标题#e#
  在帽儿山山顶上挖掘的一个大型墓当中,就发现了500多颗碎裂散落的琉璃珠饰,复原后,是一串五彩缤纷 的琉璃项链。"这个大墓是夫妻合葬墓,发现项链的应该是女墓,旁边的墓中有100多片铁甲片,应该是男墓。"望着那串斑斓的项链,王洪峰感叹,这个墓的主 人当年肯定是一名级别很高的武将,因为在那时候,能穿铁甲的,肯定是一名将领,而且这个墓是所挖掘的所有墓中最大的,地势还在山顶,证明主人的地位也非常 高。
  有丝织物出土
  所挖掘的墓中还出土了27件丝织物。这些丝织物绝大部分出自西山墓群,还有一小部分出自南山墓群。经过专业单位鉴定,这些丝织物的种类有胡绸、绢、纱、锦绮等,上面的纹饰有墨画和刺绣,可以看出夫余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
  "应该说,遗留下来帽儿山墓地的古代族群,虽不致‘金银玉帛尽送于死’,但也崇尚厚葬,决不草率。"而且,王洪峰说,从遗物的摆放位置看,随葬的陶或金属容器的放置不在棺椁之内,而是在棺上的一端。"由此看出,后世对先人长者有过追思和祭祀行为。"#p#分页标题#e#
  考古西山 探寻王城之谜
  在发掘过的162座墓中,令王洪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山Ⅰ区的18号墓,"这个墓中,出土的遗物是最多的。"
  1件瓷罐、6件陶罐、漆制耳杯、双连银贝饰,各种各样木芯包铜的马具等多种多样的遗物,18号墓中都有发掘,而且,出土的27件丝织物中,绝大部分也都是从这个墓中发现的。
  王洪峰翻开一张图片,那是一张斑驳破旧的图画。"这是一张绢制、墨画的引魂图。"由此推断,18号墓的主人身份地位也比较高,生前有马,并且有一定的家财,发现大量的丝织品,以及图画,他生前可能是一名文官。
  18号墓大批文物的出土,给考古队员们很大的鼓舞。"这类墓不只有这一座,在发掘过的162座墓中,有 一半都是和18号相似的大墓。而且,这些大墓大部分都分布在西山上。"昨日,他们动身奔赴帽儿山墓地,展开了他们的考古规划,"西山,是我们这次的主要发 掘位置。很有可能在西山上发掘夫余王的墓葬。"#p#分页标题#e#
  此外,本次考古行动,还将对龙潭山城、东团山城以及官地古城进行挖掘。通过一步步的挖掘与探寻,夫余国的王城所在地之谜将会日渐清晰。
  "夫余国是最早的东北政权,《后汉书》中曾记载夫余国:‘自先世以来未尝破败’。但是夫余国的真实面 目,却一直没有确切而详细的史料依据。"王洪峰说,现在,有关夫余国的史料记载比较薄弱,通过这次考古,将会向世人展现当年的夫余人经济文化水平。这次考 古,不仅能证明夫余国王城所在地到底坐落在哪,更能极大地丰富我国关于夫余国的史料。
  小资料
  夫余国
  公元前206年,一个地方民族创制的奴隶制国家在东北建立起来,它的名字叫夫余。据说,它是满族的族源之一。最强盛时,夫余的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东达挹娄,西接鲜卑。
  然而,夫余国王城坐落在哪,始终是一个未#p#分页标题#e#能确定的答案。据《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载,汉武帝时解慕漱建夫余国,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同时史书中对夫余国王城的描述是:"筑城栅皆圆。"而"南城子"就是圆的。
  但还有记载:"夫余初居鹿山。"而当中的"鹿山",被认为是龙潭山,还有夫余"尸之南山"之说,夫余国的人在去世后,被葬在南面的山上。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们多次研究踏查,发现属于夫余国的所有墓群,并不是在东团山城的南面,不符合"尸之南山"的说法。
网站目录投稿:春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