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在每个学期期末都将有二到三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课的教学,毕业总复习更长,将近有二个月的时间。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复习课的研究、关注较少,出现了复习课就是做卷子课,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累、学生苦、家长忙的现象。因此,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认为,复习要在美好的情境中,和谐的氛围里,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更易激发,创新的品质才能得到锻炼,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一个有效的数学教学情景应该由两部分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生成:一是数学因素,一是非数学的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前者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脱离数学味,后者则可以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鲜活的数学情景对于改变数学形象,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例如;在整理与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 师:同学们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生答) 师:老师跟你们的情况差不多,从家到学校上班有两条路可以 走,路线图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老师家 猜一猜老师走哪条路近?走哪条路远?说说你的理由。 生1:走弯线近! 生2:不对!一样近,因为红色的这条路线,虽然拐弯多一些, 但如果把向右的这3条横线移动,就能合成一条线,同样,竖着的3条也能合成一条竖线,最后就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两条路一样近……。 师:你用学过的长方形的知识,出色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没白学数学。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测算长度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 "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 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例如在复习整除时我帮助学生整理了以下知识网络。 三、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 例如:复习百分数的类型练习,①太湖公园植树 500 棵,成活 480 棵。求成活率。②太湖公园植树 500 棵,死了 20 棵。求成活率。③太湖公园种一批树,成活500棵,死了 20 棵。求成活率。④太湖公园植树 500棵,死了20 棵,又补种 20 棵,全部成活。求成活率。⑤太湖公园种一批树,成活棵数与死的棵数之比是24 : l 。求成活率。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強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 总之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探微.吉林教育. [2] 数学课程标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