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书。三十卷。梁顾野王撰。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年)。 顾野王,字希冯。生于梁天监十八年(519年),卒于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初仕梁,后入陈,掌国史。他博闻强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而且善于绘事。曾著有《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表》一卷。撰修《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另有文集二十卷。顾编纂《玉篇》时任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年仅二十五岁,其编纂目的是要"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备矣。"以此纠正当时文字形音义上的混乱现象。 《玉篇》体例仿效《说文》,部首数目稍有删改,分五百四十二部。起于"一"部,终于"亥"部,但其它部首的排列序第与《说文》相比,变动较大。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篇》记载,《玉篇》收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现存原本《玉篇》残卷仅收两千一百三十余字。《玉篇》的部首和正文都使用当时通行的楷书,对于当时人来说翻检十分便利,对普及文化也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是字书史上的一大进步。《玉篇》释字体例是先注音、后释义。注音时先列反切,再征引《说文》的"与某同"来补充,如"��"字注:"欣居切。耗鬼也。与魖虚同。"如遇一字两音的,就把两音标出,如"祾"字注:"力矜、力登二切。祭名,神灵之威福也。"如果遇到一字有别音别义而且差别显著的,就分别加以注释,如"禅"字注:"市战切,祭名。又市然切,静也。"此外,还多采用直音和又音方式。《玉篇》在释义上基本依据《说文》,但有补充,如"示"字注:"时至切。《说文》云:‘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易》曰: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伸,隤然示人简矣。’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有时还加按语。遇到正字有异体或俗体的,都加以标明,并做简要说解。凡有古文、籀文的,也全部列出。 《玉篇》成书后不久,就经萧恺等人删改。唐上元元年孙强又大量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陈彭年、吴锐、邱雍等人又根据孙强本重修,改名为《大广益会玉篇》,对原本改动很大,成为后世的通行本,收字两万二千五百六十一字,注文已达四十余万字。《玉篇》的版本很多,唐写本残卷有《古逸丛书》中的《原本玉篇零卷》和罗振玉影印的《原本玉篇》;宋本有《译存堂五种》本、《小学汇函》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有《古逸丛书》本和《小学汇函》本的影印本,译存堂本有北京市中国书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