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这两种情况我劝你千万别换工作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前言
  临近年底,蠢蠢欲动想换工作的人又多起来了。
  至少过去这一周,找我聊这件事的人就有三位。
  有人想换个部门,有人想换个城市,有人更彻底想换个行业重新来过。
  虽然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他们三人却出奇地一致:都觉得换个工作自己会做得更好。
  确实有人换工作后做得更好了,但就我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更多人的"觉得能做得更好"可能只是由下面两个原因引发的错觉:
  1、达克效应引起的虚假自信
  2、对现有工作痛苦的逃避
  01 原因一: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唐宁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克鲁格在1999年提出的。
  达克效应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用大白话翻译下就是:越无能的人反而越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比如,我曾经对自己炒股的水平非常高看,认为投资股票赚钱对我来说是很简单的事。
  虽然大家都说散户炒股十个里面八个亏,一个平,只有一个赢,但咱是谁哈,别说还有10%的人会赚钱,就是只有0.1%的人赚钱,咱也妥妥地排在这0.1%里哇。
  数学过关,有计算机编程的底子,既懂财务看得懂财报,又擅长行业分析抓得住趋势,带着这么多技能和知识储备来炒股,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现实却是被股市狠狠地教育了一番,亏了不少钱。
  这让我认识到,股市还真不是一般散户玩得了的,在排除操盘的前提下,理论上谁都没有能力预见股票的涨跌(哈哈,如果你不相信这句话,说明你仍然处在达克效应中)。
  所以,我已经远离股市有六年之久了。
  炒股赚钱这么一件事,为何我之前觉得很简单,现在却又觉得无比困难,甚至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呢?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完美解释。
  我一开始严重缺乏股票投资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个阶段最容易因为无知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信心超级爆棚,直至达到"愚昧之山"的顶峰。
  但客观现实并不会因为我的信心爆棚就发生改变,当炒股亏钱的现实发生后,我的自信受到打击开始下降。
  随着我对股票投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特别是对系统论中的涌现理论和统计概率学有了了解,以及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后,我得知了股市本质上不可预测,这时我的自信降到了最低点到了"绝望之谷"。
  到了"绝望之谷"后,我的选择就是远离股市,因为我的主业并不是炒股。
  但如果我的职业是基金经理,那我可能会继续钻研股票投资的知识和技能,沿着"开悟之坡"从"绝望之谷"里一点点爬出来。
  我们很多同学之所以感觉换个新工作——特别是陌生领域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不是能力上真的更胜任新工作,而是跟我炒股一样是由无知导致的虚假自信。
  02 原因二:对痛苦的逃避
  趋乐避苦是人性最本能的选择。
  一个在现工作上做得顺风顺水的人,可能会沉迷在舒适区里不愿意换环境;而在现有工作中做得不顺甚至痛苦的人,往往会想着换个地方。
  而且越处于复杂困难任务中的人,越有想逃避当前工作的冲动,因为在困难的任务中我们更会将任务的不顺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这就会加重痛苦的情绪。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就会倾向于憧憬未做过的事,通过正向积极的想象来逃避当前的痛苦。 比如,我们在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要放一放,想着等明天状态更好时再做。
  再比如,不少创业者在原先设定的业务进展不顺时,往往会想着去开拓新业务,觉得新业务能干得更好。
  当前工作不顺,觉得换个工作能做得更好,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设想换个工作能做得更好,既可以逃避当前工作的痛苦,又可以避免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因为不是我能力不行,只是当前的工作不适合我而已)。
  认知到"觉得换个工作可以做得更好"的两个原因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换工作这件事呢?
  关键的判断是两个:
  判断一:发展驱动还是逃避驱动
  判断二:对新工作是否充分了解
  03 判断一:发展驱动还是逃避驱动
  当我们有想换个工作的念头时,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离开当前工作,还是为了逃避而离开当前工作的?
  ▼ 1、发展驱动
  如果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那么离开的决定就基本没有问题。
  属于发展驱动的情形大致有:
  ◆ 目前工作到了发展的天花板
  ◆ 目前工作与自己的能力维度不匹配
  ◆ 目前工作不能提供自己成长的环境
  ◆ 有比当前工作更好的机会
  ◆ ......
  ▼ 2、逃避驱动
  如果答案是为了逃避当前工作,我们就要继续思考下:导致我逃避当前工作的因素,我换个新工作就能改变或规避吗?
  比如,我们有个同学在公司的直销部做销售,连续几个月业绩都是团队倒数第二,她跟我说自己要申请调到渠道部去,可不可以?
  我问她,你为何想调去渠道部呢?
  她回答,渠道部都是大客户不像直销部都是小客户,而且渠道部只要接触几个渠道,不需要像直销部这儿接触很多客户,我觉得我调过去能做得更好。
  这就是没想清楚自己为何销售不好的因素,以为换个泳池就会游泳了。
  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目前销售业绩差的最大瓶颈在于对公司的产品不了解:看公司的产品文档觉得抽象,但又不愿意多跑客户现场去看这些产品客户到底怎么用的。
  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卖的产品,又怎么能打动客户呢?
  这个问题不在现工作上解决的话,换到渠道部一样会是业绩垫底。
  04 判断二:对新工作是否充分了解
  达克效应生效的前提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了解,因为无知而导致的高估自己。
  比如,最近跟我沟通的另一位同学是一名律师,她毕业后一直在一所北方二线城市的律所做诉讼工作的助理律师。
  工作几年后觉得工作没有前途(赚不了年薪几百万),就想着要去一线城市做企业融资兼并的法律顾问,她做这个选择的想法有两个:
  1)一线城市优秀人才多,可以促使自己进步
  2)融资兼并金额大,赚的钱肯定多
  她是一位行动派,有了想法后立即就辞职了,在深圳找了一家律所做企业融资兼并的法律服务。
  结果工作不到一周就打退堂鼓了。
  1)来了深圳后,她才发现原来同事们工作都是不要命的,第二天一早6:30就要出门去客户现场做尽调,晚上12点多合伙人还在工作群里追着要当天的报告。
  2)她发现企业融资兼并的法律服务并不如她所想的那么高大上,融资兼并的金额是高,但是法律文书的工作却很枯燥,而且对各种细节的要求比她原来做民事诉讼时高多了。
  她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高压的工作,还是原来二线城市朝九晚五、质量要求一般的工作更适合自己。
  但原来律所的工作已经辞了,回去又觉得丢人,留下来又觉得很挣扎,活生生地将自己熬得很焦虑。
  因此,为了避免因为达克效应而对目标工作产生虚假的自信,你在决定进入一份新工作前,最好对这个工作多做一些了解,至少要了解下这份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
  如果能找到几位同样工作的从业者认真聊一聊,就更好了。
  05 小结
  我们不是不提倡换工作,如果现工作不适合自己或者有更好的机会,换工作肯定是必要的。
  但在换工作时,不能因为要逃避当前工作的痛苦或者因为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达克效应,对新工作产生虚假的自信。
  这种"以为可以做得更好"只会让你走更多的弯路,而且这种期望受挫的次数多了后,还会伤害你的自我效能感,未来连虚假的自信可能都会丧失。
  因此,当你有了"觉得换个工作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时,你要判断下自己是被发展驱动的还是逃避驱动的,以及有没有对这个感觉能做好的工作做好充分了解。
网站目录投稿: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