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救命神器不能沦为摆设


  近年来,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逐年攀升,每年约有55万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发生在院外,但是急救车往往无法在成功抢救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赶到现场。由此,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开始被推广,并被誉为"救命神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面是公众场所心脏病猝死事件频发,一面却是多数AED沦为摆设。
  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该市配置有20台AED,但一年多来竟无一使用。这是AED资源浪费的一个缩影。盘点"救命神器难救命"的症结,不外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公众知晓率低。尽管在一些城市的公共场所摆放有AED设备箱,里面也放置了操作设备和急救书籍资料,旁边并配有有循环播放的急救常识电子屏幕。但面对记者的询问,路过行人的回答却几乎是一边倒地"不知道"、"不清楚"和"看不懂",甚至还有不少人表示"第一次听说","救命神器"的科普率低可见一斑,人们不认知的事物谈何被接受。
  二是多数市民不用。尽管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备有语音提示和一键快速启动功能,即便是非医务人员普通民众,只要稍加培训便不难掌握其操作过程。但就是这样一款近乎于"傻瓜式"的"救命神器",却鲜有市民学会操作,甚至敢于尝试。这既有多数民众怕惹麻烦和不愿担责的心理忌惮,更有相关培训严重滞后的管理之弊。
  每年约有55万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庞大数据,既是彰显出心脏骤停成人类生命极大威胁的严峻形势和强烈信号,也蕴含了人们珍重生命、渴望救助的民众诉求。据了解,心脏骤停患者给人们留出的抢救时间仅为3至5分钟,这分分秒秒都显得弥足珍贵和迫不及待;如果1分钟之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可为90%,而每延迟一分钟,其救活的希望就降低7%~10%。由此看来,AED的确不失为心源性猝死的克星和心脏病患者的福音。
  现代科技进步为人类研发出了AED的"救命神器",负有执政为民、造福一方重要使命的城市管理者,就没有理由不让AED设备的"救命"功效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让"救命神器"规避摆设、物尽其用,就当在其宣传、推广和使用等多个环节综合施策。
  首先,AED设备应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标配。要让足够数量的AED覆盖城市的每个区域,全国2万台显然杯水车薪。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尤其是要动员大量的公益性善款投入购置。其次,加大对AED设备的功能宣传和使用培训。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科普宣传,让"救命神器"的原理、功效和使用尽可能达到家喻户晓、人所共知;要面向成年人举办形式多样的AED使用培训班,提高公民參与救助的热情和积极使用的勇气,负有公共服务职责的警察、教师、公交司机、铁路乘务员等岗位人员,要率先学会心肺复苏常识和AED的熟练使用,以提升救援成功率。
网站目录投稿:丹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