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在A股市场初现回暖势头之际,共有160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计划减持20.30亿股。减持者多为5%以上股东以及控股股东,其中有14家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减持。 把握涨停时机减持几乎是减持者的一致行动。其中博天环境在连续7个涨停日后宣布第二大、第三大、第四大股东计划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而公告发布时间点正值公司11月8日获江苏银行北京分行合计1亿元纾困资金消息影响,股价上涨近40%之际,由此陷入"纾困减持"舆论旋涡,也引来了上交所的问询。 多年来,减持股份已成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洗钱"的重要通道。有的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等非集中竞价进行交易,再由受让方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卖出,达到"过桥减持"目的。有的大股东、董監高利用掌控上市公司运营实际状况的信息优势"精准减持",在理论上讲,全流通情况下,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买进卖出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其买卖时机的精准,是一般股民望尘莫及的,"精准减持"总是能赚得盆满钵盈。再就是"恶意减持",其套路是,利用公司上市之机套现,瞧准公司资产高卖低买捞一把,如果眼看公司垮了就清仓携款跑路,最后一着就是卖壳自肥。也有"清仓式减持",像山东墨龙的张氏父子,在公司重大亏损内幕信息发布前,清仓减持套现,卷款开溜,给股民留下一地鸡毛。 上市公司违规减持是祸害股市的搅水棍。大股东、董监高无序减持,酿成了中国股市缺少公平正义,他们以低廉的价格入市,再以十倍或数十倍的超高股价减持暴富,而中小投资者却普遍亏损,哀鸿遍野。事实证明,大股东和高管的减持问题是压抑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本市场新股溢价发行不是大问题,发行后动辄数十倍的减持才是应当警惕的,减持已成多年大患,再也不能任其祸害股市了。 近两年,监管部门虽说发布了规范减持的一系列规定,也处罚了一些违规减持者,但总体而言,震慑力不够。上市公司违规减持受处罚与其暴富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比如红旗连锁控股股东曹世如违规减持10880万股,违规套现5.82亿元,仅仅处以600万元罚款,只相当于违规套现所得的1%多一点点,这样的处罚无法产生震慑作用,无法让市场主体对资本市场、法律及监管者产生敬畏之心。正是因为处罚不到位,市场违规减持时有发生,让投资者充满忿恨。 A股市场违规事件频繁发生,其缘由就在于处罚如同挠痒痒,棒喝之下,处罚的鞭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如果以雷霆之力遏制违规减持,A股市场乱象就能得到遏制,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 严厉处罚可产生限减效果,可提高投机者的游戏成本,股市"限减"让大股东、董监高把减持的股份"窝"在手里,哭笑不得;可堵塞大股东、董监高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的漏洞,股市不会因人为做空做多而大起大落;可荡涤股市的污泥浊水和泡沫,廓清股市,还原股市的投资属性,让股市在公平正义中交易,让中小投资者在股市有投资赚钱的机会,而不像以前那样做冤大头。目前3000家上市公司,特别是1200家创业板的中小板家族企业,减持都要考虑到广大为企业成长付出了无数财富、贡献无限心血的中小投资人;可引导大股东、董监高把心思用在上市公司业绩创造上,将资金用于企业产品创新上、新动能的增长上,而不是用于资本炒作上。公司业绩上去了,股价自然会水涨船高,大股东、董监高的收益也会同步跟上,中小投资者也跟着沾光,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大家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当然,严厉处罚违规减持不是促进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股市"限减"也只是权宜之计,解眼下燃眉之急。从长远看,要彻底廓清股市,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最终解决股市长期累积的症结。比如有专家建议,对申请上市企业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一律在发行后限制在33%以下,告诉他们上市的目的不是减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公司,他们稍微减持就面临失去控制权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