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投降的人总会被人冠上一个并不好听的名声,不管这个人以前有多么高贵或者是英勇,一旦投降,便一定会有人议论纷纷。"投降"两个字,似乎已经和"屈辱""无能"这一类的词挂上了钩,被人们认为是懦弱的。三国时期,蜀汉的灭亡也与投降有关,司马昭攻打蜀国,而国君刘禅选择了投降,是什么让刘禅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他没有奋力抵抗呢? 世人都认为刘禅是个无能的人是个弱智,乐不思蜀是多么的懦弱。其实很多人认为刘禅非常聪明能干的皇帝。三国志中有写到说,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把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诉刘备,刘备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奖励。诸葛亮是何等骄傲的人,所以绝对不会阿谀奉承,由此可见刘禅绝对是一个聪明人。 在被成王败寇的思想熏陶后,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活的轰轰烈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刘禅的不战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让刘禅是个反面人物。打仗死的还是士兵,受到伤害的还是百姓。如果抵抗太强的话,可能还会被屠城。魏国不是没有屠城的经验,因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决定投降。就因为这样,刘禅有了卖国的骂名。有人想说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刘禅为什么不能被赞扬,难道这样的他不是英雄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失败者,所以就不配拥有荣誉? 刘禅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在蜀国被灭后,刘禅在司马昭的宴会上所回答的那句乐不思蜀。这也是刘禅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这或许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殊不知,如果刘禅当时不这么说司马昭会留他一命吗? 司马昭如果想杀刘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作为阶下囚的刘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须让司马昭认为他是儒弱无能的,认为他已经放弃反抗的。所以乐不思蜀的这个形象正是刘禅最好的伪装,这样的形象才会让司马昭放心,才能保证刘禅自己的性命。这在当时身处绝境的刘禅最好的选择,称得上是上上之策。这样行事的刘禅难道称不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 刘禅为什么投降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 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和黄崇的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是逃亡东吴就是要求南下,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他们不觉得蜀汉能逃过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打战,蜀汉的都城成都就会成为主战场,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成都地区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场战争还一定能打的赢,如果坚持到姜维的援军,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后人因为刘禅不战而降,觉得他特别的昏庸,并给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称讳。什么样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