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体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


  作者|廖远朋,王煜,胡毓诗,孙君志,何本祥(成都体育学院 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得以持续改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化、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又给健康促进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有资料显示,一方面,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因锻炼不当导致的运动性伤害时有发生。面对复杂多样的体质与健康形势,现有的以"药物治疗"为核心的卫生保健体系难以应对上述健康挑战且带来了高昂的经济代价。
  在寻找更为自然、绿色的方式提升健康的道路上,运动(exercise)成为全世界健康专家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欧美学者所提倡和推广的"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药)"的概念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运动促进健康"这一观点的广泛认同。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在2016年又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结合"——这一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将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和依托。
  一、体医结合的内涵
  体医结合,从字面上理解为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即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这种交叉和融合不光体现在两个学科领域技术手段的相互学习和使用,还包括思想、理论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体医结合的实质是体育学科提供手段和方法,医学学科提供思路和路径,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之处方化,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健康是体医结合的基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肢体开合提落、旋转屈伸为特点,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导引术"。世界卫生组织把缺乏运动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因素。"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良药"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普遍共识。
  体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矛盾:医疗和体育都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但医疗和体育的职权部门却分属不同体系,在管理、体系、资源、人才等方面并无顶层设计方面的交集。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重要的一环,长期没有得到医疗系统的重视。现有的研究已经有力的证实,科学的运动能够在防病和康复两个健康维度做出重要贡献,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医结合的发展思路
  第一,要明确体医结合在实施层面的措施和方法。体医结合的主要实施措施就是"全民科学健身活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康中国"不等同于"医疗中国"。在健康层面,我们更多希望的是未雨绸缪而非亡羊补牢,国家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而非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全面健身在健康促进多个维度的积极作用,宣传科学健身的重要意义,全面开展全民科学健身活动,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体医结合的主要实施方法就是"运动处方"。要构建完善的"体医结合"健康促进体系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探究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一效应关系的同时,规避运动风险的发生,做到真正的科学运动。
  第二,重视传统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结合。体医结合绝不能只和现代医学结合,而排斥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中"治未病""动静结合""天人合一"等理念和方法就是体医结合理念的完美诊释和集中体现。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
  第三,将竞技体育中的训练监控、康复治疗手段及运动营养支持等应用到全民健康中。目前,竞技体育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队伍,汇集了行业内最先进的运动训练理念和方法、运动员伤病治疗康复和恢复理念以及最佳的运动营养策略手段,如果能将这些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将是体医结合实践中的一次升华,让普通大众也能享受到只有精英运动员才能有的健康促进服务。
  第四,关注体医结合实践中的特殊群体和重点人群。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努力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 %,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 %以上。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
  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第五,体医结合的实施中,需要多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体育和医疗是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缺少体育手段的医疗和盲目运动都是存在隐患的,这一点,体育界和医疗界已有共识。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由体育部门实施,而卫生、健康、医疗等则由卫生部门主导,相互间不仅沟通不足,甚至"互设壁垒"的现象存在。《纲要》提出不同行业要深度融合,那么未来体育发展需要在推进方式上做出改变,改变过去一家独进的方式,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国家应该积极统筹协调体育与医学融合,指导全国体育与医学在慢性病预防、康复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开展起来。真正做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
  三、体医结合的实践模式
  作为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具有本科医学专业的单位,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一级学科,中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4个本科专业,已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拥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和"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体育学院以中医骨伤科学和运动医学为代表的人体科学,是成体的底气和砥柱,是成体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所在。
  成都体育学院在体医结合的实践中扮演着先行者和践行者的角色。"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是成都体育学院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的办学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运动医学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奏响了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坚持体育与医学协同发展的最强音。
  成都体育学院在体医结合的道路上勤于思考,砥砺前行。首先,以国家级卓越(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切入点,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推动体医结合发展。目前在"双一流"建设指引下,整合各种资源,依托郑式中医运动医学积极打造世界一流的运动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为解决体医结合的落地问题,在体育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项课、选修课外,加入成都体育学院的特色课程—中医骨伤科学。而在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体育和运动技能的课程,有利于其今后投入大众运动医疗的服务工作中。
  其次,武医结合是体医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式。中国武术和中医骨伤科有着悠久和辉煌历史,郑怀贤教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武医结合"的中医骨伤科诊断治疗体系的创始者和实践者,开展了武术教育和中医骨伤科与武术理论结合的武医研究和实践,一生致力于武术与医学的结合,其创立的郑氏伤科学术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郑氏伤科学术博采诸家之长,结合多年临床体验而成。
  最后,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是推动体医结合实施的科研和服务保证。研究所拥有国家体育总局唯一的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运动性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治疗、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开发、全民健身与运动医务监督研究、运动与治未病等,并以此研究基地为依托,建立"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平台,为临床医学及体育学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地。
  文献来源:
网站目录投稿: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