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被传染病改变的清王朝


  如果没有天花,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这位"千古一帝"。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病逝于养心殿,年仅24岁。在遗诏中,顺治历数了自己一生的"十四大罪",然后宣布立年仅8岁的玄烨为皇太子,"持服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玄烨以冲龄践祚,是为康熙皇帝。
  据《清史稿》记载,玄烨幼时便"天表英俊,岳立声洪",以致"上(顺治)甚异之",似乎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我们知道,这是史书中常见的滥美之词。实际上,小玄烨非贤非长,能被选中继承皇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在诸皇子中,唯有玄烨得过一种传染病——那就是令古人闻之色变的天花。
  换言之,如果没有天花,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这位"千古一帝"。
  图1 康熙画像
  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康熙继位与天花的关系。
  满清皇室与天花的纠葛
  天花,中医称为"痘疮",因病人浑身出痘而得名。痘去后会留下疤痕,故称"天花"。如今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但在数百年前,天花与鼠疫、霍乱一样,是毁灭性传染的疾病之一。
  图2 天花曾在欧洲夺取数亿人的生命
  天花起源于埃及,后经印度传入中国,中国最早关于天花的记载见于晋代药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至唐宋时,天花的记载逐渐增多。此后数百年间,国人与天花缠斗不断,伤亡惨重,但也因祸得福,到明朝时汉人已有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力。加之中医的不断探索,至明朝中叶,医家已发展出相当成熟的"人痘接种法",为天花的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天花对国人的威胁也大大降低。
  图3 古代的种痘术
  但生活在关外的满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及恶劣的环境,天花从不曾传到关外,在关外生活的满人也就从没得过天花。直到明朝末年,中原地区仍流传着"北虏不出痘"的说法。入关前,满人不知天花为何物,但在入关后,满人很快发现,他们要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南明政权,也不是各地义军,而是猖獗无常的瘟疫——天花。
  对天花来说,满人的身体就是温暖适宜的培养皿,而对满清王朝来说,天花将成为他们挥散不去的梦魇。
  据《清实录》记载,仅顺治年间,短短18年,大规模的天花疫情便达五次之多,因天花去世的王公贵族达数百人,其中包括"铁帽子王"镶白旗旗主多铎、努尔哈赤的孙子岳托和玛瞻,以及顺治的爱妃董鄂妃。
  图4 "铁帽子王"多铎
  遇到瘟疫、变乱,历代王朝的皇族成员往往躲进深宫,而清朝则流行"出宫避痘",这是因为满人贵族出痘的概率比城外还高。顺治十一年,宫内天花大作,出生不久的小玄烨就被抱到西华门外躲避,但仍没躲过天花。所幸玄烨命大,出痘未死,从此有了终身免疫力,只是脸上留下了去不掉的疤。
  天花甚至还影响了清王朝的国策和命运。翻阅《清史稿》就能发现,入关前后,皇太极、多尔衮出兵大明的时间往往选在天气寒冷的冬、春两季,而在夏天则雷打不动,原因就是为了避开易在夏季传播的天花。不得已出兵时,也只选择出过痘的贝勒带兵。
  另外,满人为平衡满汉势力,曾长期奉行与蒙古结交的政策,历代帝王每年都要接待蒙古王公。但从顺治八年开始,顺治皇帝连续六年没有接见蒙古王公,其原因便是"有病痘疹事"——当时的蒙古正在流行天花。
  尽管小心如此,顺治还是没躲过"天花面前,人人平等"的宿命。据《清实录》记载,顺治皇帝于十八年正月初二日"患痘",初七日身亡。
  顺治是否真的死于天花,史学界一直吵得沸沸扬扬,有人支持"得痘"的说法,亦有人提出"中风"说、"情伤"说,连《清史稿》也含糊其辞,只说"不豫"。甚至有人说顺治根本没死,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伤心过度,出家去了五台山。
  图5 顺治画像
  这些争议暂且不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顺治空出皇位,就必定要选人继位;而最终选中康熙,则与天花有分不开的关系。
  皇位传给谁?顺治、孝庄和八旗的角力
  在清朝前半期,接班人问题一直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满人没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理论上来说,诸皇子甚至皇兄、皇弟都有继位的可能。加上前几位皇帝都死得仓促,没有时间来从容安排接班人问题,这就必然导致在皇位更迭之际短时间内的权力博弈。
  顺治也不例外。在考虑接班人选时,也许是联想到自己年幼时多尔衮专横跋扈的往事,也许是认为国赖长君,顺治一开始并未考虑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彼时顺治最属意的是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岳乐时年37岁,是努尔哈赤的正派玄孙,不仅战功赫赫,还曾长期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无论出身还是履历,岳乐都没有问题。
  然而,这一提议立刻受到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岳乐并非皇太极所生,且与皇太极没有直接关系。一旦岳乐继位,孝庄不仅太后名分不保,而且将失去原有的影响力,甚至有可能被请出皇宫。
  图6 孝庄太后
  孝庄固然不是吕雉、武则天一般贪恋权位之人,但也不是任人摆布的等闲之辈。把皇位白白让给旁人,这是孝庄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孝庄抬出皇太极,实际上坚持只有一个,那就是"子承父业",让自己的孙子继位。
  孝庄太后也不是唯一的阻力。除孝庄外,八旗内部的矛盾早已尖锐异常。早在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八旗之间就曾因皇位问题争执不下,险些兵戎相见,最终选了折中方案,让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以平衡各旗势力。而岳乐是镶黄旗出身,如果岳乐继位,势必会对其他几旗带来威胁。
  何况,岳乐还主张缓和满汉矛盾,在担任议政王大臣期间更是大力提拔汉人,严重损害了八旗贵族的利益。仅凭这一点,其他几旗都绝不会拥立岳乐做皇帝。除去岳乐,任何一旗有人做了皇帝都会招致不满,只有皇帝的儿子继位,才能最大程度保持现有格局——至少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是八旗的"共主",不会厚此薄彼,甚至公报私仇。顺治可以不考虑母后的想法,但却不能不考虑八旗间的平衡。
  这样一来,"立贤立长"的主张便被扼杀在摇篮中。顺治只得考虑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接下来就是立哪一个儿子的问题。
  立长还是立幼?传教士给出了答案
  顺治年幼登基,一生中共生了八个儿子。除了早夭的长子和四子,再除去几个两三岁的幼儿,就只剩下皇二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可供选择,其中福全9岁,玄烨8岁。玄烨不仅在年龄上不占优势,且生母佟佳氏是汉军旗出身的庶妃,不受顺治宠爱。后人传言说玄烨"生有奇才","殿试夺魁",才当仁不让地被选为太子,但《清实录》中并无相关记载。实际上,在先天条件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按照顺治"国赖长君"的意思,该让福全继位。
  图7 福全,后为裕亲王
  然而,就在这时,一份奏折递到顺治和孝庄面前,大力举荐皇三子玄烨为太子。上奏折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早在明朝末年便来华传教,并曾在崇祯朝中任职。明亡后,汤若望因其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受到清廷赏识,继续在清朝为官。顺治亲政后对汤若望赏识有加,封之为钦天监监正,官居五品。此后十几年间,汤若望曾向顺治上过三百余封奏折,言朝政得失,深受顺治的信任。
  图8 汤若望画像
  改朝换代的大事,顺治自然要听听大臣的想法。而在这次的奏折中,汤若望从科学出发,条陈天花的弊端,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一定要选一个出过痘、不怕天花的人做皇帝。而在诸皇子中,唯一出过痘的就是皇三子玄烨,因此只有玄烨堪为皇帝。
  这一提案得到孝庄的支持,满朝大臣也没有表示反对。这样一来,顺治只好下了决心,立玄烨为帝。因为玄烨年幼,少不了辅政大臣。但顺治考虑到自己幼年的教训,便打破惯例,不让权力集中于一人,而是立了四位辅政大臣,就这样在仓促中留下遗诏,立玄烨为皇帝: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讬。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就这样,得过天花的玄烨便被立为皇帝。
  玄烨即位后,为消灭天花煞费苦心,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82年)他下令全国百姓必须"种痘"。为此,康熙甚至亲自撰写了一篇《庭训格言》,其中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亲自劝百姓种痘。玄烨甚至在太医院设"痘诊科",在京中设"查痘章京",专门解决天花的问题。
  图9 《庭训格言》书影
  历史往往充满了巧合。如果没有天花,也许顺治就不会死得那么早;如果没有天花,也就不会有后来这位统治中国六十一年、一手开创古代最后一个盛世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杜家骥
  《与天花的抗争:大清王朝的历史宿命》,国史镜像
  《汤若望传》,魏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网站目录投稿: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