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朱元璋,话说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当时明朝是封建末年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朱元璋上位后,不管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为此,朱元璋杀掉了很多的功臣,因为朱元璋觉得这些权利大的人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同时,朱元璋还废除丞相等一系列操作。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朱元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一、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二、反元斗争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 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加入义军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2、成长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 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3、决胜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 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