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10年前,这句话可能并没有显得如此引人注目,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异常艰难。10多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已经人尽皆知,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经济规则,使得大量新的商业实践成为了可能,一批新型的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崛地而起。商业模式创新发挥着显著的"倍增效应"。 那么,2017年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商业潮流? 中国经济的三个阶段 从宏观上来看,中国经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从1992—2002年;第二阶段从2003—2012年;第三阶段从2013—2017年,直到现在。 第一阶段(1992—2002年)暴利时代。1992年之前中国属于计划经济时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开始转入市场经济阶段。这个转型使社会发生很大转变,以前依靠饭票、粮票置换粮食、油盐、肉包括身上的衣服,是一个物资极其短缺的时代。那种情况下,一旦可以自由生产和买卖,必然造成社会物质产品的大爆发,伴随的就是利润和财富的暴富,所以改革开放一到来,马上使中国进入了暴利时代。 无论你生产什么、倒卖什么都能赚钱,因为社会需求的口子如同黄河决堤一下子被打开了,这种需求是远远大于社会的生产能力的。这个阶段的经济特征是"以产定销",我们生产什么都可以卖出去。市场的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人们的生活被改善了很多。这是一个小批发、小零售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维持到2002年。 第二阶段(2003—2012年)从"以销定产"到薄利时代。随着这种散乱式的商业发展,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那就是大批发、大零售阶段,也可以说是"以销定产",渠道商先从品牌商那里订货,订货之后再去卖货,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去买东西,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商品的品类越来越丰富,于是有的商品就形成了所谓的品牌,这种品牌是野蛮生长下的产物,是被动出现的,而不是主动开创出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福建运动品牌,比如安踏,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老板自己筹一笔钱,去央视打广告,用最快的速度打出一个叫"安踏"的牌子,然后再做批发,其实还是代理商批发给经销商的路线,并不具备做品牌的基因,真正的品牌需要大量文化积淀,需要有自己的原创基因。品牌的本质是一个信誉的保证,同时更需要有工业设计的基因。但是,中国商业的土壤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阶段培育出自己的品牌。 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变化也在悄悄发生……2003年,中国忽然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非典,那时我读高三,整個学校都封了,家长只能隔着学校围栏给学生送饭,那情形有点壮观,整个世界人心惶惶。第二件事就是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宝,易趣也几乎是在这一年在中国呈现爆发事态。 为什么这两件事有一定的联系呢?因为电商的爆发使大家意识到一件事:哪怕我足不出屋也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非典的事件,让大家感觉到了电商的优势。2006年,eBay易趣宣布将部分股份卖给TOM,这被公众视为eBay退出中国的象征,从此淘宝开始一统江湖。电商也开始越来越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经济结构上讲,这也促使商业从大批发阶段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薄利时代。 首先,我们在商场买的衣服基本都是8倍以上倍率,也就是100元生产的毛衣,最少要卖到800元,如果低于8倍倍率就是亏的,因为首先商场只要做活动,1元当作2.5元用,相当于4折,之外商场要扣掉30%的扣点,再加上12%的团队工资,还要扣掉税点,基本剩下一点几折。也就是同样的衣服厂内购买只需要付1/8的价格,而实体门店比如专卖店,则最少是4—6倍,只要扣完成本就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电商和代购的生存空间。 电商把利润环节压缩了,直接牵起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手,无论是小批发还是大批发,以前一件成本100元的东西,即便是最低折扣价卖到消费者手里也要300元左右,去掉中间环节之后,100元的东西只能卖到120或者150,而且它把商家都在一个页面呈现,哪个便宜消费者就认准哪个,商业竞争变成了赤裸裸的价格战。 消费者是占了一个大便宜,但是商家有点苦闷,因为你不卖反正有人卖,只有卖的便宜才能卖的出去,所以商家越来越无利可图。再加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利润越来越低,与其我死不如大家都死。如果不走歪门邪道,工厂可能就要倒闭了。商家只有开始偷工减料、造假模仿。所以各种假货、毒奶粉以及瘦肉精等是在这个阶段呈现爆发事态的。所以,消费者表面上是被电商省钱了,但实际上也是吃亏了。 更重要的是,电商彻底打乱了原来的大批发产业链,原来生产者赚生产的钱,品牌商赚品牌的钱,物流商赚物流的钱,渠道商、批发商、零售商都各赚各的利润,每一个人除了上述角色之外,同时还都是社会的消费者,大家你来我往、互惠互利,社会以既定的逻辑运转。由于电商压缩了产业链,很多角色不存在了,很多人变得无所事事,于是社会的消费能力就开始下降。 第三个阶段(2013—2017年)混沌时代。这5年时间,是中国商业最纠结的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传统实业不断的倒闭,当然还有一批企业在吃老本,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都找不到方向,很迷茫。而电商在消灭了一批人之后,自己也开始渐入困境,大家都低价,已经无利可图,甚至10个网店只有一家赚钱,其他9个都亏损,线上的红利已经快被吃完了。怎么办?我们不要忘记,电商还有另外一个优势,作为新兴产业,可以吸纳社会资本,电商一直在不断的做尝试,比如京东不断的烧钱去做物流体系,顺丰开始做线下连锁,阿里开始收购银泰,他们的战场从线上转入到了线下,并且从蓝海变成红海。 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和消费持续在脱节,产能过剩也出现了,这让实业倒闭的速度加快,随着消费能力的下降,加上需要承担库存,经销商订货速度也慢了,所以这5年我们拼命的叫喊新概念,比如互联网思维、O2O、互联网+等,有句话说:一个人越炫耀什么,说明他越缺什么,似乎只有这些新概念可以应对库存问题。这就是混沌的商业状态,这种纠结将一直持续到2016年。我常常说2016年是大破之年,2017年一定是大立之年。因为物极必反,既有盛极而衰,也有否极泰来。中国经济也是如此。 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发了一个针对零售业的文件,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开头就明确指出:实体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是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是繁荣市场、保障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实体……暴露出发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当前,受经营成本不断上涨、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体零售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意思的是这份文件是和电商双11同一天出台,代表着国家对电商和实体的共同重视。 2017年是中国下一个商业元年。其实商业的本质很简单,我们无非就是给自己的客户提供我们独有价值的东西(服务或产品),同时实现自己的收益(副产品)。我们获得收益的多少,只取决于我们提供价值的大小,而和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关,商业正在越来越接近这个逻辑。 我们从零售角度来分析一下未来商业的状态,因为2017年也是新零售元年。 线上线下融合才是未来 去年商业圈的一大话题点是,曾经喊出"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口号的马云,表态电商概念将消失,明年起阿里不再用电商这个概念。马云认为,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也必须深入到线下来。 电商将消失,指的是电商未来将融入所有商业形态中,就没必要刻意提电商概念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界限正不断消失,双方不再是谁颠覆谁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零售行業未来的大趋势就是,企业将以实体门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将向顾客提供跨渠道、无缝化体验。 直达粉丝(D2F):从经营商品到经营人。Direct to Fan是一种开始于音乐领域的商业模式,如今正被品牌商们广泛应用,主要形态是持续经营和粉丝的社群化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于提升宣传和销售。当下非常流行的网红经济以及Kevin Kelly的"1000个粉丝"理论,本质上都是对粉丝的经营。网红一族,甚至被认为是整个新经济力量的体现。 新一代的网红,基本等同于生活方式的传播者,包括时尚、健身、宠物、美食、旅行等等。网红模式就是向世人展现"美、壕"的生活日常,这些网红亲自穿上自家网店的衣服拍摄一段视频,让粉丝看到衣服在实际生活中的样子,用知名度为网店倒流实现变现。 引入网红直播之后,刺激了大量年轻用户群的消费,这也是网红电商受到追捧的关键因素。据悉,2016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都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网红+直播+电商"模式,战果不菲。 "不免费":互联网下半场免费不再放之四海皆准。免费商业模式曾经是互联网行业最为流行的理论,免费现象也冲击了很多产业,尤其是媒体等。很多企业家,会想方设法将免费战略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企图为企业带来希望、带来突破。 不过,今年开始,"不免费"商业模式重新崛起,就连"免费模式"的扛大旗者周鸿祎,也开始反思了,"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原来一些互联网模式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很多O2O公司做补贴失败了,做硬件免费硬件亏本卖,不能把360免费的概念放之四海皆准,这样的模式早已不再适用。" 包括视频网站在内的诸多媒体,也开始拓展收费业务。过去的"免费模式"难以支撑视频网站生存,支付手段的成熟、用户付费习惯的日渐成型以及多年对盗版的打击,再加上人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付费模式带来的不是蝇头小利,而是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净化,对优质内容的最好支持。 互联网正在经历从免费到付费的演变。知识分享经济一把火,将免费烧成了付费,走出了重要意义的一步。从打赏到分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原来我们还可以设计出一种机制,让消费者自愿买单。 共享经济:不只是车子和房子,共享在中国蔚然成"新时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有一个定义,共享经济为双创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即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又通过互联网不断降低原始投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以Uber和亚马逊为例,共享经济将走向算法经济和智能经济。分享经济或许有机会在算法经济与智能经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创新人力资源与人才管理等方向出现下一个风口。 投资者相信,随着重工业、房地产行业等旧经济引擎放缓,中国政府将支持"共享经济",把它作为一个增长来源。除了车子和房子,共享经济会扩展到更大的层面,提高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商业生态的变革。 2017年的分享经济为什么还会火爆?拒绝浪费的生活理念是分享经济的理论基础,移动互联网则为分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技术在发展,伴随着消费剩余的大风,分享经济就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全域营销: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营销,为新商业赋能。全域营销,即是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就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全程关注点的消费者渗透模式,以数据为能源,实现"全链路""全媒体""全数据""全渠道"的营销方法论。 从长远看,全域营销,不仅仅只是营销方法论上的升级,更是倒逼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实践。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营销和超级媒体矩阵的不断构建,让营销数字化具有了数据思维,化线性单向营销思维为立体营销思维,让营销更能打动人心。 更进一步,全域营销的大数据式思维,能够让顾客的用户画像更完善和准确,也为企业下一步布局、产品研发、迭代升级、销售策略、售后服务等等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商业效率和营销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