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如何改变历史的进程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的文人们不再埋头从三代之治和儒家经典中求索破局救亡之道,而是以自尊自勉又谦卑开放的心态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之路。
  这种情势下,留学生,这一身肩着特殊使命的群体也就应运而生。这些最早的留学生们的不同留学经历,也让他们在改变中国的历史潮流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1840年11月,12岁的广东渔农子弟容闳进入澳门玛利逊学校读书。14年后,作为第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容闳选择了归国。
  经李善兰等人推荐,容闳于1863年在安庆拜见了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交谈中,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建设西式机器厂的建议。
  容闳的洋务才能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被委托以出国采购「制器之器」重任。两年后,容闳不辱使命,成功购得一批重要的生产机器来装备新兴的江南制造总局。容闳也因此被曾国藩举荐为江苏候补同知,正式登上晚清的政治舞台。
  △第一批赴美幼童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理想一直深深植根于容闳心中。
  同治七年 (1868年),容闳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清政府于同治十年(1871年)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出任委员、容闳为副委员。
  从同治十年至同治十三年(1871 — 1874)这4年间, 容闳组织的20名留美幼童中有日后的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唐国安、在黄海大战中以身殉国的「致远」舰大副陈金揆等等。
  在西学东渐的历程中,容闳与他组织的留美幼童们,共同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金雅妹:中国女留学生第一人
  △中国女留学生第一人——金雅妹
  1881年,因担心留美学生过分「抛荒中学」,清政府下令全部撤回此前的留美幼童,容闳「教育救国」的梦想至此夭折。
  而这一年11月,刚满18岁的金雅妹(又名韵梅、雅梅)则从日本启程前往美国,进入纽约大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留美女学生,也是该校当时唯一的中国学生。
  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金雅妹以班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最早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女留学生。
  1887年,纽约《医学杂志》刊出了她的学术报告《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当时的金雅妹已经在纽约的医学界享有一定声誉。
  1905 年,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聘请金雅妹担任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妇婴医院——北洋女医局的局长。
  由于深感医院医护人员不足以及相关护理知识匮乏,金雅妹又创建了北洋女医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护理技术和理念,提倡妇女解放,金雅妹也由此成为中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胡适:如今我们已回来
  △青年胡适
  1910年,胡适考取了第二期庚款留美官费生,并在其二哥的建议下选择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农学。
  那时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受过戊戌变法及庚子国难刺激的,故都抱着「实业救国」的志愿。
  除了「实业救国」外,也有许多留美学生提出了 「科学救国」的主张,并于1915年在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胡适虽未在社中担任具体职务,但一直参与各项事务并积极向科学社投稿。
  其实,早在中国科学社成立之前,胡适就已经弃农从文,并决意走上教育救国之路,「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写作,提倡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并担任《新青年》编辑,以此实践其「教育救国」的梦想。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这是胡适在少年中国同学会演讲时引用的荷马诗句,而这,也是一代留学生的心声。
  蔡锷:军事救国
  △青年蔡锷
  1897年,时年15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深受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两年后赴日留学。
  在跟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蔡锷认识到「今日讲救国,拿枪杆子比拿笔杆子更重要」,决定投笔从戎,立志「流血救民」。
  他将原名「艮寅」改为「锷」,取「砥砺锋锷,重新做起」之意。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蔡锷先入成城学校,继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
  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阐述了自己的救国救主张,提倡实行「军国民主义」来改变「国力孱弱,生气销沉」的国家现状。这些理念在其日后训练新军、领导护国战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迅:喊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
  △青年鲁迅
  跟胡适的弃农从文有些类似,鲁迅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也经历过「弃医」的插曲。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表露了东渡日本学医后的心路历程:「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在日本医科学校的课堂上,鲁迅通过日本教师播放的影像看到了日俄战争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状态,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于是,鲁迅提出「文艺运动」,以期改变国民的精神。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以笔为武器,以文字为火种,努力去唤醒铁皮屋子里熟睡的人们。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青年严复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不提的人物,严复1877年被清政府派往位于伦敦格林尼治的皇家海军学院留学。
  但相比海军技术,留英期间的严复倒是对西方先进的人文思想更感兴趣。从法律到经济,从政治到哲学,严复广泛阅读当时他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从中探求西方富强自由与中国贫弱落后的原因。
  回国后的严复被李鸿章聘为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正教习。这一时期,严复开始了对西方著作的翻译。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落败的刺激,严复发表了《原强》《辟韩》等一系列政论文章,以西学为依据,「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并提出了 「教育救国」的主张。
  同一时期,严复也幵始了《天演论》的译著以及对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著作的翻译。
  △《天演论》译著手稿·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天演论》一书中,严复通过改造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思想,提出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进化观。
  在翻译《群己权界论》时,严复将西方的「自由」概念引入被封建专制统治了千余年的中国,又将「自由」与 儒家传统「为仁由己」、「成己成物」联系起来,促进了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
网站目录投稿: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