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似乎铆足了劲儿,不断刷存在感:微软"小冰"出版了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让人类咋舌;柯洁与AlphaGo对垒三战三败,引来全球瞩目;最近高考,人工智能又出来"蹭热点",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与多位往届高考学霸同场较量,挑战高考数学题。Aidam仅仅花了9分47秒,就完成了全部考卷内容,最后得分134分;而三组人类选手平均得分为135分——学霸们以一分险胜。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工作将靠人工智能完成,包括饭店服务、病人看护、机械加工、汽车驾驶、知识传授、图书编辑,等等。这对于教育会有什么影响?在许多方面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首先,培养人的创造性成为教育的本质要求。随着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大量的工作已经被机器替代,一些职业已经消失了。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必将有更多的工作将被替代。传统的人才理论认为:人才是按照金字塔结构分布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是少数,而大多数人只是从事一般操作性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颠覆这种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设备操作"傻瓜化""去技能化",以至于出现了"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在这种条件下,多数人都需要具有创造性,从事机器人所不能从事的工作。因此,教育应该以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为目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也不能少"。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高度重视每一名孩子的创造性。 其次,学校应该教会孩子与人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人们不再将时间花费在繁重体力劳动和繁杂数据处理的时候,人类情感必然会受到更多地关注。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人的本质属性将在两个方面更加凸显出来:一是创造性地工作,发挥独有的想象力;二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构建起和谐美好的社会。学校需要教会孩子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获得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智慧,靠群体的力量预防战争、预防腐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让人们的生活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幸福。 第三,学校应该教会孩子对美的欣赏。从人的本质来讲,每个人都应该是一名科学家,每个人也都应该是一名艺术家。当人们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做人,并有了足够闲暇时间,必然会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艺术创造中来。爱因斯坦不仅能够提出相对论,还可以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李四光不仅是一名地质学家,还是一名音乐家和诗人。大家都明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理,实际做起来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就是在无意义的机械学习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与机器人争饭碗,显得非常愚蠢和幼稚。在人工智能尚未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于传统教育的缺陷看的并不是太清楚;如今我们才恍然大悟,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必须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否则,就对不起将在现代化社会中生活的孩子们。 最后,学校应该教会孩子正确地应对考试。人工智能的发展,既要求青少年学生具有高度创造性,又为考试个性化、智能化、公正化带来了可能。目前的考试采用大量的客观题型,目的是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但这种考试助长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盛行。利用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实现对主观试题的客观评判,甚至可以根据考生的特点随机命题,最后得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高分低能"的问题也就自然消亡了。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只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完全不必了解考试本身的技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是百年大业,需要预测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目前尚处在幼稚阶段,但已经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看得更加清楚,我们没有理由不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