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淮涟灌区多年运行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灌区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在淮涟灌区开展规划、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灌区;运行管理 1.灌区概述 淮安市淮涟灌区始建于1958年,属全国大型灌区,灌区总面积8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93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5.94万亩。灌区主要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为主。涉及淮阴区、涟水县15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9万人。淮涟灌区通过淮涟闸引用二河(洪泽湖)作为主要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约2.7亿方,灌区有总干渠1条29公里,干渠4条87.7公里,支渠13条94.7公里,斗渠271条813公里,农渠2435条2315公里。骨干河道6条162.7公里,大中沟428条1490公里。为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保障作用。 2.运行管理措施 2.1灌溉用水管理 淮涟灌区根据区域作物布局及每年灌溉面积增减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年度用水计划,不断健全完善灌区灌溉管理制度和灌区供水规划,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强化值班制度、水情巡查制度及指令执行操作规程等,加强闸站一线管理人员管理,强化纪律和责任意识,保证灌溉工程正常运行,为灌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2.1.1 灌溉前期准备充分。由于淮涟灌区灌溉期和区域汛期具有较大的重叠,加之总干渠及干渠输水线路较长,做好汛前渠道巡查和6座涵闸检查是灌溉前期的重要工作。一是做好讯前检查。建立健全汛前检查机制和河道涵闸体检档案,制订检查计划,完善检查方案,落实检查责任,由灌区技术骨干牵头带队,对市管渠道的堤防、河床及过水断面、迎水面岸坡、涉河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的弃土、垃圾等进行全面检查。指导淮阴、涟水两县区淮涟灌区管理所对所属干支渠以此进行检查,做好检查问题的分类分析,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时限。二是积极开展前期灌溉调研。组织淮阴、涟水两县区水行政部门负責同志和两县区淮涟灌区管理所技术负责人,邀请有关专家、种田大户参加调研活动,召开灌溉管理工作座谈会,总结上年度灌溉调度管理工作,找出灌溉存在问题,分析当年水情趋势和气象信息,了解当年用水需求和提升灌区服务质效。三是实行灌区灌溉用水早知道。组织编制灌溉用水调度方案,在轮灌时间安排、管理责任划分、灌溉用水宣传引导、水情信息收集与管理、种田大户服务等方面进行细化,调度方案及灌区受益主体发布灌溉用水信息,实施灌溉用水调度统一管理。 2.1.2 科学调度灌溉用水。在充分了解掌握淮阴、涟水两县区灌溉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密切关注洪泽湖水位和水情趋势、天气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调度方案。一是强化灌溉用水计划管理。每年都根据两县区的水稻面积和其他有用水需求的作物面积制定了规范的年度灌溉用水计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复后认真履行计划。灌溉期间,每月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分配的流量,在灌区内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灌区引(用)水计划执行均有专人负责扎口管理。建立有动态用水计划管理措施,对不同年型有明确的供水管理制度。二是强化水量调度管理。灌区每年都根据渠道灌溉面积制定轮灌方案,对淮阴区、涟水县进行合理有效计划供水,水量调度制度完善;平水年按照防指分配水量计划的灌区渠首闸引水量,根据各干渠首控制面积比例进行配水。非平水年根据水资源实际情况,采取续灌、轮灌、集中供水等方式灵活调度,干渠以下工程水情调度由所在县(区)负责。对水稻育秧期、栽插期、生长期,特殊旱涝的水情调度方法各不相同,方案科学合理,实施效果较好。 2.2工程管理养护 2.2.1 全面划界确权。灌区随着工情、水情、农情的不断变化,涵闸工程老化、破损等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管理缺位或不到位而导致各涵闸工程管理用地不同程度长期被当地部分群众非法占用。2011年,灌区以开展市级水利工程达标创建为契机,清理管理范围违章栽种植,整治管理环境,明确工程用地四至界限、界址,管理范围内确权划界图纸资料齐全,确权划界桩齐全、明显,彻底解决了困扰灌区多年管理上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对6座闸站工程绿化美化亮化,闸站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工程管理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补评为市一级水利工程达标管理单位,大型灌区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于2018年通过省级验收。 2.2.2 强化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作为灌区管理的首要工作,一是确保工程运行安全,组建专门安全生产机构,编制了安全生产重大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针对查处的安全隐患发出限期整改通知进行安全整改,做到安全措施可靠、安全用具齐全、安全责任到人,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二是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明确,正确执行经批准的汛(旱)期调度运用计划;抢险抗旱队伍落实到位。加强汛前、汛中、汛后灌区工程检查,优化检查方案,落实检查责任。编制防洪抗旱预案,落实各项度汛(旱)应急措施,对重要险工险段有抢险应急预案。三是加强涵闸日常工程管理,工程检查制度(灌溉前、后定期检查,灌溉期间经常检查)作为灌区的一项重要基础管理工作,灌区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灌区直管6座涵闸和淮涟总干渠、三干渠实行定期检查与经常检查、专项检查相结合。每次检查都进行详细记载和检查结果分析,并将检查记录和分析材料按年度整理汇编成册入档,为灌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提供技术依据。加大水政执法力度,灌区创新水政执法管理方式方法,与淮阴、涟水两县区淮涟灌区健全联动巡查机制,构建联动巡查网络,共享联动巡查信息,确保巡查有深度、有效果,保障灌区运行安全。 2.2.3 推进智慧灌区建设 围绕"面上工程信息化、骨干工程自动化、灌溉配水科学化"的现代灌区管理要求。淮涟灌区积极探索,于2018年6月建成了灌区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一张图、一张表、一套制度、共享一套信息的目标,采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应用移动通讯传输系统实现对直管闸站进行水位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远程控制,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存储管理、展示应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精确计量水量、合理灌溉规划。在灌区14个取水口门的闸门安装了水位计、雨量计、闸位计、视频摄像头、闸门控制柜。建设水位监测点20个,雨量监测点5个,视频监测点21个。主要有信息采集系统、远程监视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政务办公管理平台等内容。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淮涟灌区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精确用水计量、合理调度水源,方便、快捷、准确了解灌区运行状况,掌握灌区运行态势,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有力推进了智慧灌区建设。 3.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3.1存在问题 3.1.1 基础依然薄弱。灌区骨干闸站工程部分建于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四干闸建于1990年,杰勋河涵闸改造建设于2000年(简易结构),由于受当时设计所限,部分功能弱化,闸室整体风蚀老化。 3.1.2 管理人才缺乏。职工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层次偏低,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3.1.3 农田水利不强。田间工程管理水平较低,管护机制不健全,灌溉期间跑、冒、滴、漏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农民节水意识淡薄。 3.2对策建议 灌区规划设计要统一组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建立结合灌区发展实际和需要,制定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用人机制。完善田间灌排体系,切实解决田间工程管护问题。增强管水、节水意识,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效益。加强村级水管员的管理培训,在乡镇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和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上给予技术支持和帮助。 4.结语 灌区运行管理安全是灌区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安全是天,加强灌区水利工程的综合管理和综合巡查是灌区运行保障的有力举措。人才是灌区创新发展的可靠保障和动力源泉,要加强灌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灌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针对灌区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制约瓶颈,立足当前,着眼将来,科学谋划,编制淮涟灌区发展中长期综合规划,为加快淮安水利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