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告一段落,接下来进入估分填报志愿环节,各大相关机构也相继对考题展开了"研究"。湖北高考作文(全国1卷)的题目是"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闲暇之余,笔者也试着对该题进行了"解剖"。题目全文如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一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本身"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考生,都有话可说,真正能让考生做到"我笔写我心"。可圈可点有四: 其一,让你有话可说,不至于狗咬刺猬。 比如,一个胸怀国际视野的学生,那么可能他对"一带一路"非常熟悉;如果是一个走读生,那么可能对"共享单车"非常熟悉;再比如一个"吃货",他可能对中华美食非常熟悉。"虽然考生行文会具有较强的限制性,但却可以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其二,考查考生"透视"能力。 题目提供12个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几乎都是近年来人们茶余饭后探讨最多的问题。选取的三个词之间必须是"有机关联",这就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逻辑链条也必须清晰完整,而这正是新考纲对"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体现。 其三,巧妙地传递正向力量。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了工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也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了价值观念。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其四,尊重差异,张扬个性。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开放的现代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他们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其实,这里还存在一个隐性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这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考生要注意写作的立场和口吻,然后再列出"解说"线索,认识到这一点很有助于表达的融入感。 当然,要想得高分还需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比如,立意是否辩证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有文采等。高等级加上好行文,高考作文才会正中阅卷人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