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多实、多热;中焦多堵;下焦多虚。 临床面对最多的还是慢病和杂病,寒热虚实纠结,主诉繁多,错综复杂,医者常常被搞得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但是时间久了也慢慢捋出一些头绪,我总结为三句话:上焦多实、多热;中焦多堵;下焦多虚。 这正好是一个倒三角形,头重脚轻的状态,提示由于中路不通,上下无法进行很好的交通,所以身体频频出问题,从卦象看,这是一个"否卦"的结构。 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 中焦为什么容易堵?上焦有肋骨罩着,下焦有骨盆罩着,唯独中焦这个区域是软的。有骨头罩着的地方是不容易变形和弯曲的,只有中焦这个地方软软的,可伸缩性强,容易堵塞。我们常说,"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所以,中焦堵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肚子大且硬。 只要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什么是三焦? 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可见,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我们可以打个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双向两车道,而三焦则在人体的躯干上走,因为上面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好比是双向八车道。故而,打通三焦,尤其重要。 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 像脾俞、胃俞、中脘、神阙等都是常用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 一种:引火下行 这是大多数人习惯选择的办法,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另一种:重灸关元 这是艾灸名家王正龙特别推崇的一种方法。他认为:灸后上火说明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重灸关元。 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元气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根本不必通过引火下行等方式人为调动。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也就用不着引火下行了。 关元穴灸到什么程度?灸到暖洋洋。小腹温热以后可以停止。 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 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施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当然,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便身体逐渐适应;如果可以忍受,建议快马加鞭,重灸关元、中脘,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但坚持下来,上火症状会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