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联的欣赏与创作


  福建 陈宗辉
  对联又称楹联、楹贴,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辞精炼、句意通俗、对仗严格的文章短制。不说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传统文学体裁,而说它是传统对称的文章短制,是因为大部分的对联只是应景应用文字,而不具备文学作品那种形象生动而富于暗示的特点。
  对联源于何时?通常认为是五代后蜀,最早的联句就是孟昶父子的那两副:"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副联语到底孰先孰后,史上有过许多争论。其实,无论那一联在先都不是最早的对联。已经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唐代联句,如"三阳始布,四秩初开""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等等。有人甚至认为还要更早:"当代学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认为楹联早在晋代便已产生,经南北朝和唐代,前后均零星地出现了一些成熟的联作。"(《长乐文博·楹联舘》2013年7月8日第四版)不过,对联真正作为一种实用的文章体式,张贴或者悬挂在各种柱子上,直至取代悬挂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以压邪的桃符(据笔者所知,许多乡村平民住宅都没有悬挂桃符的历史,而是在逢年过节时悬挂应时的小物品如艾草、驱腥草、野蕨草、螺壳等,用以戒杀或驱邪。其实,对联跟桃符没有必然的联系,对联主要贴在楹柱,凡是喜庆贺新都贴,桃符只挂门楣,只有每年元日更换一次,后来有了门联,才用来指对联),应该是萌芽于唐,形成于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名胜、文学艺术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有的按题材内容分,有的按表现形式分,有的按目的用途分,甚为复杂。清代楹联名家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分为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挽联、集句等。今人也有分为名胜、行业、喜庆、哀挽、谐讽、文艺、集句几类的。如果按照对联的用途和创作旨意,我认为可以把对联简单地分为四大类:日用联、文学联、游戏联、合作联。
  日用联包括婚嫁、乔迁、寿诞、哀挽、开业、贺岁、题贺等红白喜事庆贺应酬之类的用联。这类联句渲染营造气氛,不管在官府还是在民间都最具实用价值。譬如婚联"瑶琴一曲双声奏,月殿三秋五桂香""带结同心怜比翼,铃鸣百子试新妆",除了营造喜庆的场面气氛外,还有对新人比喻赞美的意味;乔迁联如"栋宇维新垂后裔,芝兰挺秀耀前人""金屋暖风迎紫燕,华堂春日咏仓庚",渲染气氛,夸示新屋,揭示意义;寿诞联如"自是牡丹真富贵,果然松柏老精神""云霞辉映千年鹤,雨露滋润九畹兰",既有赞扬,又有祝愿;哀挽联如"竹影仍偕身影在,墨花尽带泪花飞""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联),表达哀痛心情,颂扬死者的功德和才学;开业联如"零售兼批发大量供应春夏秋冬货,笑脸迎顾客热情接待东西南北人""霖雨春多哪怕乌云盖顶,长途夏热何愁烈日当头"(雨具店),既示人以经营品种齐全,更表经营态度周到;"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学校),信心充足,展示希望;贺岁联就是春联,如"鸟寻花径知春到,龙跃天门带雨飞""乾元启运三春泰,斗柄回寅万户春""彩龙腾空雄狮拜地鞭炮声声歌盛世,紫燕展翅绿柳吐丝红花朵朵笑新春"等,迎接新的一年,到处花红柳绿,龙腾狮舞歌喧,献上诚挚的祝福。题贺联借题寄意、赠答友人,常用嵌字格。拙联有贺春的"春催园圃桃花雨;节薄云天君子风"、题花城的"花涌珠江鱼作叶;城居南国海为池"、题永定土楼的"永守人间纯净土,定居仙阙至高楼"、题茅盾文集的"茅芦向野残冬后,白杨独立;盾戟临门子夜中,风景高谈"等。
  文学联用以抒发作者个人性情,表现蕴蓄心中的情感志趣。写作这类联最具创造性,所以只有知识阶层才有这个雅兴和能力。这类对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写景、言志、记事。当然,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因为作者在写景叙事中也可以抒情,适时表现情感志趣,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
  写景联大多用于山水名胜之地,譬如"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杭州观海亭),真是好地点,好景致;"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州沧浪亭),含蓄地道出了对好山好水的热爱之情;"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又远;月行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华山),追云探月无止境,富有深广的哲理。还有"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焦山),"古峡荷风凝爽气,洞泉山月吐清辉"(辽宁古洞亭)等,都用拟人手法写景,情景交融。名山僧占多,由于作者所属的宗派不同,就是佛道相融,寺庙道观中的对联也往往表现了不同的特色。如"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南北高峰天外笔,东西流水屋头琴""古庙无灯凭月照,出门不锁赖云封""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说家常""须知世事如棋局,长养心田似海深"等,都能融情寓理于写景之中,平常文字,意味无穷,可谓得鱼而忘荃。
  言志联大多悬挂于官府、学堂、楼舘、书房等处。它一方面是一种宣示,通过对外张扬,以展现官府、学校或家族的立德立学立家风貌,表现高尚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主人用以自警,或教育部下、弟子或子孙后代自强不息,凝聚人心,有格言和座右铭的作用,如"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容人,人和事就;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像是告诫下属如何为人处世,又像夫子自道。本书选编的许多对联就是这样,如"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湖南慈利县衙),人品志趣可见一斑;"欺人如欺天, 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 何忍负之"( 河南内乡县衙),"道先正己,志在安人"(福建尤溪县衙),"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山东金乡县衙)等,为官之道,处世之求,一联尽现。又如岳麓书院讲堂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足有攸归",孔府前上房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立身立学,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遵法居礼,是这类对联共同强调的内容。"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殊可愧;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梁章钜《自题客堂》),"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元瑞《自题》),"瘦影当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刘寿雅《居室》),这种联句自谦、自警、自励,完全可以跟座右铭一同看待。
  记事联大多用于园林台榭、祖祠庙宇,记录关节事由,歌功颂德居多。如南溪书院联"朱子著奇书句句真言扬道德,紫阳留胜迹篇篇诲训启蒙童""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中华左相家"(刘氏宗祠)"岳军振难撼威名,扫敌在指顾间,奉诏班师成遗恨;秦贼施摧残毒计,加罪以莫须有,尽忠报国复何人",杭州岳王庙的这副对联,记述了岳飞平生的重大事件,歌颂了他的品格,赞扬他的丰功。
  游戏联可以分为谐讽、谐音、拆字、谐趣等。"谐讽联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宰相李鸿章和司农翁同和,他们分别是合肥、常熟人。让两个地名跟天下瘦和世间荒构成对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叫我为难",讽刺一心沉迷求神拜佛者。谐音联如"雨里筑墙捣一堵倒一堵;风中燃烛流一边留一边","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拆字联如"鸟入风中吞去虫而变凤;马来芦畔吃尽草便成驴""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谐趣联如"谢老头爱钱抽身便讨;吴先生好吃倒口就吞"。这些联句虽没有什么深意,但通过字音的相同或字形的分合变化构成了有趣的对联。而"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上下联分别用回文,妙趣横生。福州鼓山涌泉寺山门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由来?"是体悟还是讽刺,总之都新颖别致,饶有趣味。
  合作联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完成的对联。这类联主要有集句、应酬、绝对等。集句联如"修词立诚在于无愧,造物指事莫非自然"(集《文心雕龙》句),"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集王禹称《黄冈竹楼记》和苏轼《放鹤亭记》中的句子;应酬联如"写关贴,聘关老先生,关乎文运(丘超群);坐丘馆,教丘家子弟,丘也超群"(关文运),关文运是颇有名气的读书人,丘超群请他教丘家子弟,写了上联给他,关文运接受聘请,也回了下联,语带双关。绝对联主要指某一上联在长时间内无人对出下联或者对出下联也几乎只有唯一的下联的对子。如旧时的"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再如"近世进士,尽是近视"(引自高中语文教材,作者不详)"署里姝丽,数詈署吏"(牧云)这个对联出句八字分为四组同音字,并且第一字与第七字同,对句也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引自高中语文教材)"(华)霜凌瘦菊,年年治华梁实秋"(牧云),传说出句作者为纪昀妻子。后人又在句首加了个与第八字相同的"明"字,增加了应对的难度。诸葛亮字孔明,梁实秋字治华。
  按字数多寡对联可分为短联、中联和长联。联句的字数向来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按张贴(或挂、刻)对联的柱子的高低而定。单比四到十一字为短联,十二到二十二字为中联,二十三字以上为长联。现在有人编印联集从一字到数百字甚至上千字,未免贪大求全。我认为一到三字的意思不完整可以不算,如"孙行者,祖冲之"。这除了训练对仗的基本功以外不能说明什么。而超过三十六字的联也许不错,可是贴在那里呢?就算有很高的柱子如人民大会堂的廊柱,不说张贴不易,就是贴上去了,那垂直的没有标点的楹联远看近看脖子酸了还无法看清,所以,必须特别强调,对联的重要特征就是短小精炼,长到几百上千字的就不是对联,那只是一篇对比式结构的骈文。譬如,手机的重要特征就是可移动使用,要是把它制作成六十四英寸电视机一般大,那么,不管它内部构造有多精密,也不管外部多少美观,都不再是手机了。序言有字数规定吗?没有听说。但是,写得太长了就不是序。据说,蒋百里和梁启超同赴欧洲考察。回国后,蒋写了本5万多字的书稿《欧洲文艺复兴史》,出版前请梁作序。梁感慨多多,洋洋洒洒写了六万多字,竟然比原作还长,梁写后自觉不妥,只好另写了篇短序,长序取名为《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回头请蒋作序。这说明一种文体总是有它的独特之处,对联也不例外。现在,有些人喜欢写千字联,贴在那里,给谁看?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五、七言联句的内在结构视同律诗的颔联或颈联,按内容分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按形式分有本句对、借对、扇对、回文对、互文对、双关对、移觉对、倒装对、犄角对和嵌字对等。具体可参见拙作《变幻无穷 摇曳多姿---谈诗词对仗句的妙用》(《老年教育》杂志2012年第9期)《对仗:诗苑中的大珠小珠》(《语文世界》2012年第6期、《福建老年大学报》)对联还兼融了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的不同结构,如十一字联可以是前四后七,也可以是前七后四,当然七字句还可看作前三后四或前四后三式。长联还经常应用词中的领句式。所以,好的对联兼有律诗的谨严、词曲的开合和骈赋的变化。
  写作对联特别是创作文学类的对联应该注意,要遵守对仗的基本律法:字数相等,平仄相拗,词性相同,结构相似,上下联意思相关,对应处没有重复的字。如果违背了联律的基本要求,即使对称地贴在柱子上也不是对联,如"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市),又如康熙皇帝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绍千百年绝传之学,启愚蒙而定亿万世一定之规"的话,被对称地刻在牌柱上,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只是广告语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其次,还要避免上下联句意相同,否则将犯"合掌"之忌。如"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西游记》中的五庄观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旧时商店通用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传说为清代皇宫君臣合作联)等。第三,不用或少用生僻字词,否则就会大大削弱对联的传播作用。因为,对联大多是现场观看的文字,谁也不会随身带着《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之类的大型工具书。当然,遵守联律只是基本要求,写作文学类联句,作者要按照文学创作的方法,在极为短小的篇幅中含蓄地表现情感志趣,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上面提到的"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又远,月行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华山对联)"风吹千树柳争绿,雨润一园桃竞红。"(孟繁锦)"有梦长须寻野径,赋诗何必颂尧都?"(牧云)"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福州西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都形象生动,蕴味无穷。如果提高一点要求,那么文学类对联还要批判社会俗世价值,反对神力、暴力,为时代为人民立言。
  最后,简单说说马蹄韵。当代学者余德泉教授在《对联格律·对联谱》中指出:"马蹄韵是我国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法则,可以说,不懂马蹄韵,就不算真正懂得对联。"那么,什么是马蹄韵呢?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
  马蹄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句中平仄交替规则,这种规则跟诗谱大同小异,如五言诗律"仄仄平平仄",联句马蹄韵标准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另一种是句脚平仄规则,就是指对联句脚和分句中的平仄交替运用的规则。譬如:"世间桃李,尽出公门,何须腊尽始芳菲,满眼无非春色;天下鱼龙,都归学海,不得时来方变化,启口即是雷声"(李渔《赠程文宗》)这副对联上联四个分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李(仄)、门(平)、菲(平)、色(仄),即仄—平--平—仄;下联分别是龙(平)、海(仄)、化(仄)、声(平),即平—仄--仄—平。再看岳阳楼的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窦垿题岳阳楼)(摘自高中语文课本)。根据马蹄韵的规则,首句"奇"和"看"算是领字,上联"诗耶?儒耶?吏耶?仙耶?"下联中的"潴者,流者,峙者,镇者"前三个标点都不宜用。上联唱(仄)、情(平)、兴(平)、醉(仄)、耶(平)、人(平)、下(仄),即仄—平--平—仄—平--平—仄;下联湘(平)、峡(仄)、气(仄)、疆(平)、者(仄)、意(仄)、来(平),即平--仄--仄—平—仄--仄—平。只有这样断句,句脚的平仄运用才是有规则地交替的。马蹄韵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节奏的平仄规则交替的效果。
  对联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形式非常灵活。作者初涉联坛,见识浅陋,限于篇幅,以上一鳞半爪的介绍,或多不当,恳请楹联行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网站目录投稿:冬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