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济南出土千年菩萨像造型精美初判来自年前


  残缺菩萨像见证历史
  舜井街西侧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一件石雕菩萨造像!昨天,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将其运回考古所保存。据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该菩萨造像雕刻于北齐至隋朝之间,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的历史。而由于该菩萨造像残缺了头、臂、足,初步判断为人为破坏所致,考古专家称,该菩萨像或是史上"灭佛"运动的见证。
  同时,该菩萨像与2003年县西巷发掘的菩萨造像及佛像基本同时期,它的发现也引发考古专家的诸多猜测:一千多年前的开元寺,其范围可能一度从县西巷延伸到达舜井街一带,与舜庙毗邻。文/记者 任秀芳 图/记者 傅琪媛
  菩萨造像精美 初判来自1400年前
  昨日上午,记者闻讯赶到考古所,看到了这件精美的菩萨造像。造像高约95厘米,身躯略扁平,头部、臂及足都已残失,上身内着僧祗支,肩头帔帛宽博,帔帛沿胸前下垂至膝盖处回挽,腰部系长裙。装饰方面,造像颈部挂项圈,项圈下有三道垂珠,衣裙外饰较为复杂的璎珞。#p#分页标题#e#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没有进行发掘,考古人员无法进行现场分析。不过从菩萨造像造型上来看,其清秀的风格,以及身姿和贴体的衣饰等艺术风格,可以让考古人员初步确定,该造像雕凿于北齐至隋朝之间,距今约1400年。据施工单位介绍,该造像发现于舜井街西侧北部施工工地,距现地表约5米深处淤泥中。
  石材或为菩萨像中较罕见的草白玉
  在这件菩萨造像的破损处,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亮晶晶的点点。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可以初步判断,这件造像的材质非产自本地,也不是以往较为多见的青石,疑似草白玉,不过这一判断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考证。
  据了解,根据济南市考古发现,菩萨造像的材质比较杂,山东及济南地区的菩萨造像及佛造像以青石为主,极少汉白玉,尚没有草白玉造像。山东及济南地区最好的汉白玉造像都是从河北流过来的。其中,在县西巷发掘的多件菩萨造像中,也是以青石为主,像这件菩萨与之前发现的都不相同。李铭说,它的材质与文庙牌坊相似,文庙牌坊的石材就产自河北。
  残缺菩萨造像或见证"灭佛" 运动
  该件菩萨造像残高95厘米,加上殊失的头及足部,其大小与真人相仿。据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也与2003年县西巷考古发现的两件北齐时期菩萨造像大致相同,其雕刻工艺也代表了当时本地区造像的较高水准。#p#分页标题#e#
  据了解,2003年发现的菩萨造像和佛像,多数来自东魏、北齐和唐代,其中唐代造像占多数。当时两处埋有菩萨造像的考古坑,是北宋时期的僧人或信徒自发将受残的造像收集在一起,举行仪式进行了埋藏,这也是基于对菩萨的尊敬。
  但截至目前,济南考古史上还没有发掘出完整的造像,均有残失。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与2003年、2006年发现的菩萨造像相似,这件菩萨造像明显曾遭到打砸。菩萨造像缺少头部、手臂和足部,这些比较一致的特征,让考古专家判断,其破损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再加上该菩萨造像风格与南北朝时期相吻合,而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曾两次掀起"灭佛"运动。由此,专家认为这次出土的残缺菩萨造像,很可能就是当时灭佛运动中被毁坏的。
  中国历史上的
  四次"灭佛"运动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不仅有曲折,而且劫难甚多。据《中国通史》等资料记载,"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灭佛"运动,被称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p#分页标题#e#
  据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对佛像的毁坏,多数以毁坏佛像的关键部位,如毁去头部、臂、足,还有的鼻子被砸。
  新闻延伸
  开元寺范围
  或曾达舜井街
  据了解,2003年,县西巷进行全面拓宽改造,建设部门在距地表4米以下施工时,发现北朝至宋代的石佛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随即对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许多石佛造像艺术精品。2006年发掘时又出土了一些,两次共发掘窖藏各类石佛造像80余尊,佛像都雕刻得十分精美,线条圆润,艺术价值非常高。
  此次发现造像的地点位于济南开元寺遗址南侧,1年前还在其北侧100多米处的县西巷南端发现唐代经幢。结合这些,该菩萨造像在舜井街西侧出土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李铭表示,这次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开元寺的范围可能曾一度到达舜井街一带,与舜庙毗邻。因为考古人员没能进入施工现场,无法对菩萨造像的周围现场进行分析,因而不能确认。李铭说,如果考古发掘能确认该区域的确是在开元寺的范围内,它的发现对研究济南市城市变迁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历史记载表明,舜井街一带自唐代起就是舜庙(唐代曾称为历祠)、娥英庙的所在地,一直延续1000多年至民国时期未曾间断,是深入发掘济南舜文化的最佳地点#p#分页标题#e#
网站目录投稿: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