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朱元璋小时候生活经历是怎样的从小失去双亲给他带来


  朱元璋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就算是当上了皇帝,他的内心还是十分没有安全感,这也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朱元璋从小失去双亲和兄长,15岁就要承担情感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可能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一蹶不振了,特别是在古代阶级分化如此严重的社会。但朱元璋的生命力却特别顽强,简直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从年少时的一名乞讨者,最后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心里上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
  书架面前,朱元璋揽镜自照,一张苍老的面容布满了皱纹,眼窝深陷,须发竟然已经如雪,自己也被吓了一跳。这是洪武三十年(1397)的时候,彼时朱元璋彻底变成了一位虚弱的老人,而他的生命也即将进入倒计时。
  朱元璋情感世界里从未是一个体会过幸福的人。
  自从洪武十五年起,糟糠结发妻子马皇后在五十一岁那年撒手人寰,给朱元璋内心巨大打击,此后朱元璋的情感世界越发变得孤独凄怆,他刚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朱雄英也夭折了。更为不幸的是,他苦心培养的太子朱标竟然去世,打乱了他生前所有的安排。六十五岁的老皇帝在太子离世的第三天,"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因之大哭不止。"
  强势一生的朱元璋,戎马生涯无论面对何等凶险局面也不曾落泪,但是从亲情角度来讲,朱元璋是非常不幸的,甚至是相当脆弱可怜。对于人生所能的失去亲人的体悟,他基本都经历了。从小他眼见父母、长兄在三日内接连被瘟疫夺走性命,家破人亡,亲人离散,这种刻骨铭心的悲痛一直生长在他的内心深处,多少年后他还在回忆当年的那种凄惨:"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幼年丧父母,五十又丧妻,晚年接连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两极人生的体悟,虽然从最底层的乞丐、转身做了帝国之主,朱元璋内心从未感受过幸福,从家庭和情感这个角度来讲,朱元璋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按照民间传统通俗说法,朱元璋的"命"太硬了, 他的家人都是在他的"八字"下"克"死了。
  虽然迷信,却也不失为一种解读。更为要命的是,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的三月,他最喜欢的第三子晋王朱?也突然离世,朱元璋因此打击而彻底病倒"甲寅,上不豫"。同时又阐述了这次打击对朱元璋是致命一击,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但只能说他硬挺着履行一生的敬业精神。直到几十天后,老皇帝终于支撑不住,还特地嘱咐人焚香祈祷,闰五月初十日,七十一岁的朱元璋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朱元璋帝国世界里从未是一个有过安全感的人。
  虽然成为帝国的皇帝,无论如何,朱元璋外表强大, 内心却相当不自信,甚至从来未有过任何安全感。这些造成了朱元璋的过度劳累"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都要亲自处理。交给别人办,当然也可以切省精力、时间,但是第一他不放心,第二更重要的,这样做就慢慢大权旁落。……以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吴晗朱元璋传》
  亲手打下的帝国基业,在他手中显得异常沉重。刚刚建立大明之初,百事俱废的情况下,他首先做的却是如何培养子孙教育,目的在于保证这个基业永远巩固下去,为此他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农民一样,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般的固执和坚决。很大程度上他非常看重留给子孙的两份遗产。一份是在朱元璋看来最宝贵的《皇明祖训》,在他看来,这是能保护大明王朝的看家法宝。早在洪武二年(1373年)在政治初步运行后,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编纂《皇明祖训》。前后历时六年,七易其稿,并严肃告诫: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地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这个国家。第二份是用制度强化家族特权。朱元璋对功臣、对朋友到后期翻脸无情,痛下杀手,对子孙却慈爱有加。亲王府每年有五万石禄米,亲王子为郡王的,每年也有一万石禄米。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公爵们,如魏国公徐达最高禄米才有五千石,韩国公李善长才只有四千石,其余都在三千石。
  不仅如此,藩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大臣无论位置多高,也都要对亲王行拜礼,对此《皇明祖训》明确记载:"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 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够,又在此后规定:"若使臣道路本经王国,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斩。"甚至从"如何行政"、"如何执法" 的大章法到"如何安排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宫"等微末细节,这真是历史上最大的仁慈老祖父了。
  越到后期,朱元璋就用着一切怀疑的目光对群臣进行扫视,包括那些战战兢兢的太监都成了他防范目标,甚至他规定太监不能学习,以此堵住他们干政能力和见识,甚至凡事宫中有病人,不能延请任何大夫入内,必须要熬到天亮的离奇规定,把这些都郑重地写进他的《皇明祖训》。在将帝国所有功臣一一杀掉后,这些在他看来对大明王朝存在隐患的"刺"必须拔得一干二净,只要能够让他的子孙永享太平自己承担所有恶名也在所不惜。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朱元璋对身后安排愈加急迫,"恐后世守成之君,生长深宫,未谙世故……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后,永为不刊之典。"
  在朱元璋长篇谕旨里,他将刘邦的最大的失败当作借鉴,由于吕后未能遵守刘邦的白马立盟,导致江山变色,所以他下了大功夫将自己一生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皇明祖训》进行全面覆盖,作为铁律任何子孙不得有半点删减,最后他甚至决绝地说:"后世敢有方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虽然如此,都说明了朱元璋一生都不是一个自信的人,他的所有经历告诉他,稍微一松懈,就会出现危险,如同农民辛苦精细地守护着他的田产,因为那是汗珠子落地摔八瓣儿才得来的。
  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在老皇帝临终前,发布了最后一道命令"责殉诸妃",后宫所有女人,除了张美人的女儿仅十岁需要抚养得以免死外,其他为朱元璋侍寝过的近四十位宫人妃子都被迫自杀,在地下与朱元璋"团聚"。"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
  这种残暴作法,无疑是朱元璋内心自私封建心理作祟,他不能排除在他死后,服侍过他的女人与任何人再有越轨行为,为此全部殉葬,才让他感到彻底放心。朱元璋的情感世界是畸形的,甚至做了皇帝后,其情感世界已然是怪胎,虽然在他遗诏中还保持着那么一点的农民节俭思维"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但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感情上的凶猛怪兽,朱元璋的情感世界孤僻、冷漠、仁慈、暴躁,在其人生悲惨经历下,逐渐走向了极端,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朱元璋的不幸,因为他根本没能体会过除了帝国之外的人间温情。
网站目录投稿:含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