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数量庞大、异彩纷呈的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善待文物是传承中华文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题中应有之意。但长期以来,文物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保护不力,一些古建筑、古遗址等残破不堪、无人问津;另一种是利用过度,大拆大建,搞过度商业开发,一些文物伤痕累累甚至灰飞烟灭。对待文物,保护与利用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续,也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活力;唯有保护与利用并举,才能实现文物可持续传承。 一、保护传承是文物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 保护文物是为了提高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物往往具有特定的基本属性和传承规律,只有完整保护其特有属性,才能保持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只有具有特色的文物,才能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对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质是挖掘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价值,推动文物的保护传承。合理开发利用文物,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力,即实现传承文化的目的,又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在实践中还应正确看待文化遗产产业化问题。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将文物等文化遗产资源导入产业化运行轨道,按照产业规则和规律来运作。文化遗产产业化应以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得到完整保护为前提,而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固有文化内涵为代价。如果将文化遗产不分青红皂白地纳入产业化范畴,就会违背保护传承的宗旨与原则,对文物等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二、让人民大众走进博物馆、发挥文物的价值 (一)鲜活的解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虽然近几年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但不可否认的是,展陈方式陈旧呆板、讲解说明晦涩无趣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博物馆面无表情的表达,让教育对象,尤其是孩子们敬而远之,畏而远之,甚至厌而远之。 幸而,更多的博物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因此,培养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感情,不仅能增加文化认同意识,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情操。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湖北省博物馆创办了"礼乐学堂",针对不同人群设计课程,已研发出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盲校、成人等不同人群的分类课程,充分满足了社教所需,采用PPT教学、动漫演示、触摸文物、角色扮演、体验互动等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阶段性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宣扬礼乐文化的初衷。 (二)互动式的设计将观者带入文明的历史 事实上,博物馆被吐槽最多的莫过于展览本身。走进展厅,展品中规中矩地"独居"或"群居"在玻璃展柜中,旁边是一张文字极"精炼"的说明牌,写着展品的名称、年代、发现地点等基本信息。不过百字的简短说明,还包含一些不认识的专业术语,"就不能多写点内容么?"观众总是这么问。 "这种只有简单说明的方式,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持种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观众与西方观众在参观习惯上的差异。在西方,文物是作为艺术品展出的,观众通常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而中国观众更想了解的是文物所蕴含的知识,更想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面对同样只有简单说明的文物,西方观众可以驻足反复观赏,犹如看画;而中国观众经常是不经意地看一眼、读一读标签便离开了,参观之后除了"到此一游",没有更多收获。无怪乎观众反应:"展览是越来越多了,但博物馆还是离我们十分遥远。" 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还依赖人工讲解,但普遍存在讲解词千篇一律,语气如同背书,多问一句讲解员就不懂。这种高高在上、缺乏人性化的表现,导致的后果就是与观者沟通上出现障碍。 2015年底,首博推出"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这个展览没有什么明星文物,也没用多媒体装置提供沉浸式参观方式,但其最大亮点在于邀请了中小学生参与展览的策划设计,使得展览的受众群体不仅包括成年观众,就连总抱怨博物馆无聊的00后也逛得津津有味。"读城展"是首博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展览。工作人员选择让青少年参与展览设计,既避免做出一个成年人臆想的青少年喜欢而孩子们看不懂的展览,又不会用力过度设计出幼稚低龄而青少年不屑于看的展览。 (三)时尚现代的传播手段助推文创产品走向市场 近年来,看展览扫二维码听讲解已成为不少大博物馆的常态,设立网上虚拟博物馆,开办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国家博物馆是较早开通官方微博的博物馆。国博的小编在每天发送馆藏文物图片的同时,还把原本枯燥的文物编辑得灵动可爱,颇受欢迎。一位博友在网上留言:"如果博物馆的说明都像国博小编这样行文有趣生动,我愿意天天去博物馆。" 研发文化创意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也已成为当前博物馆着力进行的一项工作。然而,博物馆文创产品"缺乏创意"是一個不争的事实。大多数产品在种类上无外乎文具、服饰、箱包、工艺品,在设计上无外乎文物原样缩放或是纹饰再现,而利用文物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体现创意者却寥寥无几。 这两年故宫文创产品颇受好评,引发关注的都是一些精巧的设计。2014年9月,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朝珠耳机",将耳机的功能性与"朝珠"这一文化载体相结合所产生的文化创意,立即引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故宫文创产品的关注,进而引发对故宫文化的兴趣。此外,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制作的一系列APP,如《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也成为其文创产品中的佼佼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