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徐芳 摘要:客观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如何使新闻报道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原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差,笔者认为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全面性;避免使用模糊词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生命在于客观性和真实性。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媒体上都能看到、听到用文学的叙事方法编写的新闻稿,出现了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样式,将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炼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中,赋予了新闻以鲜活的生命力。 一、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的客观性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提出,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容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 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在1923年发布的《新闻规范》对新闻的客观性作了原则性规定。它的第五条写道:"中立――清楚区分新闻与意见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绝对不应掺杂任何形式的意见或偏颇。" 我国学者认为新闻具有客观性,但同时认为新闻也具有倾向性,并认为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并不矛盾,因为倾向性是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暴露出来的思想趋向,而不是随便作主观的解释和议论。新闻是单纯的记事;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的分开。 郑保卫教授认为,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包括两方面:报道内容的客观和报道形式的客观。前者是指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不能有虚夸、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任意编造;后者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而是将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观点和意见寓于报道的事实当中,通过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让读者明白事实的情况。作者通过对事件的实地了解,再通过各种形式将事情的真实情况传达给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在这一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描述,使读者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这就要求作者与读者的沟通,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客观性原则在新的媒体生态中的变化 1、新媒体的"围观生态"促进了社会监督,客观报道比以往更受重视。在新的媒体环境里,每个个体都拥有新闻的发布权与评论权,新闻事件发生后,每个个体都可以"围观"事件的发展过程,无形之中充当了新闻把关人与监督者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下,所有新闻都可以被其他人质疑,这就促使新闻传播者尊重客观现实。客观公正的报道以其说服力高受到"围观者"更高的推崇。 2、新媒体扩大了信息源,不同信息源的新闻产品交锋,凸显了客观性原则的价值追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以准确、客观为重。但在新闻实践中,突发事件往往会因为商业、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这些要素流于形式,媒体人通过选择某种事实抛弃其他事实的手法,来表达倾向性意见。 3、传统媒体人受到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上,自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直接导致传统媒体人"抢"新闻,操之过急往往会造成新闻失真。 4、开放的平台带来封闭的圈子,客观报道的作用因把关权的下移而削弱。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内容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而媒体由于其专业性与各层把关人的控制,会导致受众的认知趋于一致。媒体中心主义消解后,人们不但不会因为知识量的增加而消除分歧,反而会为了避免沉迷于信息海洋之中,根据爱好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圈子",在这层意义上,把关权又一次下移了。在现在的媒体平台下,有大量的软件允许用户定制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这种软件彻底颠覆了报道以某种媒体、某种类别来划分的时代,而代之以某种细分的专业性论坛。这种传播模式会导致受众沉迷在自己的圈子中无法自拔,不愿接受与其观点相左的意见,圈子中持不同意见者往往会迫于圈子的压力而妥协,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圈子里的观点。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总是趋利避害,愿意呆在一个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为他人所容纳的圈子中。这个圈子从一开始,就注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新技术的发展使受众更容易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圈子,并使受众加入到这个圈子成为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客观报道的作用被把关权的下移所冲抵,受众可以无视记者为客观事实所做的努力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圈子,久而久之,圈子与圈子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从而加速社会的分裂。 三、树立客观意识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新闻媒体恪守的基本准则。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应该摒除"收视为王"的观念,虽然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但收视率绝不能成为衡量节目质量的唯一标准。"收视为王"的理念容易让我们放松对自身的约束,迎合低俗之风。透过大量的有主观倾向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闻都是在对低级审美情趣的迎合。 2、有端正嚴谨的工作作风、加强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理性思维的大脑。在很多民生新闻中,新闻来源直接来自老百姓,来自他们的个人经历。这些新闻来源很明显会带有新闻爆料人个人的感情色彩,他们在提供新闻线索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理性意识,对于他们提供的线索进行客观冷静的判断分析,然后再作出相应的报道计划和方针,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营造出热情服务的外在表象。作为媒体,我们的责任只是引导,我们时时刻刻要注意舆论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一见到爆料,就立马和他(她)站在同一立场,为其维权,为其呐喊。如果这样的话,在工作中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3、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减少主观上的倾向性。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面对的事实总是纷繁复杂的,寻常巷陌,家长里短。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民生新闻往往都是一些扯不断、理还乱的是是非非。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增加知识的积累,不仅要加强对政策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生活的积累,丰富个人阅历。阅历浅的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时不得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采访不全面、主观武断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增强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减少主观上的倾向性,履行好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单渡,《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J].《现代传播》,1999年1月,28―35. [2] 罗伯特·哈克特,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彭家发:《新闻客观性原理》[M].台北:三民书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