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初记抗日潮 在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把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铸成铜墙铁壁,书写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 抗战胜利后,文艺工作者以冀中人民的英勇抗战为题材,创作了一批反映冀中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文艺作品,如【新儿女英雄传】、【平原烈火】、【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长篇小说,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当代作家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红色经典之一。 【风云初记】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冀中人民在滹沱河两岸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艰难曲折经历,反映了冀中人民的觉醒和彭湃的战斗热情。 作家孙犁是河北安平县人,亲身经历这一场艰难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经受了血和火的考验。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和【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学习,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50年代初期,孙犁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的创作。 在【风云初记】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冀中英雄儿女的战斗画卷,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在冀中平原,紧靠滹沱河南岸,有一个小村庄叫五龙堂。1927年,党领导冀中人民发动暴动,暴动队伍退到五龙堂后失败,暴动的领导人高庆山负了重伤,被迫和参加暴动的中学生高翔离开家乡,从此查无音讯。 10年后的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正当人民在水深火热、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高庆山、高翔接受党的使命,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发动群众,组织了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整编了杂色队伍,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这一艰苦的斗争中,高庆山和高翔牢记党的使命,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击溃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家乡------ 毛主席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抗日战争就是全民族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正是由于有了千千万万的春儿和芒种这样普通的老百姓的参与,才伙得最后的胜利。 芒种是个农村青年,小小的年纪就跟地主打工,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当日寇糟蹋家乡的时候,他毅然扛起枪,参加了抗日队伍。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战斗,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他由一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锻炼成为一个指挥员。 跟芒种一样,春儿也是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她善良大方,在日寇打进家乡的时候,她把她的男朋友送进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她在后方组织妇女自卫队,动员妇女做军鞋、军未,支援前线子弟兵。她响应党的号召,组织民兵成功地保卫了麦秋。她还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到滹沱河沿岸慰问贺龙的120师。她动员群众交纳公粮,带领运粮队,把粮食送往山区根据地。春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锻炼成长,她入了党,成为抗日干部。 在【风云初记】中,孙犁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如李佩钟、老温、田大瞎子、田耀武、老蒋、俗儿,这些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羽羽如生。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是用诗人的激情,抒情诗的语言和连环画式的精巧画面,来揭示人物心灵,表现人物性格的,这点有别于其他作家。 值得借鉴的是,作家描写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不是从再现硝烟弥漫的战争画卷入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反映时代风貌,激荡作家对家的爱。作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给出各种人物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的轨迹,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转进浪漫主义情调,着力描写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茅盾【文化部长、中国作些主席】对孙犁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摩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兆。" 刚入门文学殿堂的作者是否也尝试这种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