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滑稽之外的深思考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题选取了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作者在文末描述称,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其中一道题目,要求考生评析这个结尾。事后,该文作者被网友追问答案时,以一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的回应被媒体称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6月14日中国新闻网)
  关于"标准答案"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每年高考前后,尤甚。
  在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里,像"一加一等于几?""冰化了变成什么?""水的分子式是怎样的?"等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在人文学科里,像"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阿Q正传》是小说还是散文?"等常识性问题也是有标准答案的。但作为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毋庸置疑,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
  作者在写文章时,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是那一刻百感交集、难以名状的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文字只是当时感情的代表符,并不表征着当时思想感情的全部。因此,今年浙江高考阅读题目原文作者被网友追问答案时,"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作家王蒙曾有一篇《羊拐》的微型小说,说的是给他女儿带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选入语文课本,也被多次当作阅读试题,其中就有一道关于文章主题的选择题。对此,王蒙先生曾说,这些选项都很好,而且列得都沾边,可是,如果只能选一个答案,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话,这个作品就掉价很多;而如果能让人读出许多条答案来,说明作品篇幅虽短小,内蕴却丰富,是最成功的。
  一篇人文性的文章,如何解读,有多种视角。站在作者、读者、社会、历史等不同的视角去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结论。就像王蒙先生所说,即便是作者本人,也很难说清楚文章要表达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这也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和成功之处,以及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原因,这或许也是今年浙江"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的原因。
  阅读使人聪慧,阅读使人明智。人们在阅读他人文章的同时,不但要汲取文章中的知识,学习文章中的道理,更要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体悟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就像阅读理解题目,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鲜美的牛奶"。
  "文章本无意,出题者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前些年的阅读考题,也硬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而实际上,这个所谓"标准答案"不过是出题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的一种答案罢了,用出题者一人想法度千万考生头脑,这着实有点滑稽。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在400年前就已世人皆知了。
  不过,像阅读理解之类的开放性试题,其答案仍是要有的,但仅供阅卷老师参考的而已,且评分标准也都写得明白,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可以适当给分。而所谓的"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为了给
  那些被应试教育毒化至深的人一个心理安慰,真正的"标准答案"当是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真诚希望,"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这样的新闻成为历史;更希望,孩子从此不再受"标准答案"之惑,读自己的书,动自己的脑,想自己的理,做自己的答案,创造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网站目录投稿:觅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