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探究


  摘要:市场倒逼下的供给侧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如何确立其在整体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人才供给侧的主动改革方,如何按照法律规定和社会期望,既保障高校改革良性发展,又保证人才培养在新常态下达到人才需求要求,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本文重点就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做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有795万人,加上历年沉积未就业人数,合计需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近1000万人,就业总量与去年相比增幅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极其严峻。大量毕业生涌向劳动力市场,使得大学生开始呈现"溢出"现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问题凸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引起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单纯关注眼前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总量向聚焦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类型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之中,改革的重点指向生产者,关注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类型的转型升级。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中国,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较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如何剔除错位供给,提供优质供给,成为了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方向。
  二、供给侧结构性下高校创业教育困境
  (一)高校创业服务供给体系不够完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的推进思路就是减少和消除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效供给和冗余供给,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有效供给以及优质供给。高校创业教育中服务供给体系也应该如此,围绕大学生创业需求提供科学适切的服务体系。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主要体现创业知识以及创业技能两大维度。为此,高校创业服务应该积极为学生丰富创业知识与锻炼创业技能搭建平台。但当前高校创业服务供给内容与大学生服务需求之间却存在较大脱节,主要表现为创业实训内容的缺位。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脱离实践的教育就只能沦为"空中楼阁"。高校创业服务供给体系简单地聚焦于理论知识学习层面,而忽略学习具体创业流程的以及大学生夯实创业技能,是创业服务供需错位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科技创新导向不够明显
  科技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上则表现为提升新创企业的科技含量,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内在要求。为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导向上应该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然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功利性,简单地将新创企业的数量与创业教育的成效划等号,盲目呼吁大学生投身创业浪潮,导致产生很多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微弱的企业。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专业优势、智力成果与创业活动对接,导致新创企业层次的低端。大学生创业扎堆"低端领域"现象即是明证,如清华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洛阳师范学院的"煎饼哥"、河北大学毕业生创办"水果摊"。这些创业技术性相当欠缺,难以彰显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从职业价值观念上看,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是如果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增加新创企业的科技含量,则能更加体现大学生创业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有效性的对策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反映企业市场的新需要,适应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高校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特色,能够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突出重点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增设综合性跨学科的创业系列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增强其通识教育。为学生打造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等多路径差异化的成才通道。另外,高校应根据学生创业与专业方向,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推进就业服务转型升级
  良好的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充分条件,高校除了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稳定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更应发掘新的就业岗位。密切关注国家有关经济改革的相关政策,大力开拓就业岗位。结合地方经济需要,高校应深入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就业机会。供给侧改革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尤其是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和旅游休闲、社会工作等生活性服务业会有大量的用工需求。高校应抓住机会,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适时邀请和本校专业相符或相近的单位进校召开专场招聘会,为广大学子创造求职应聘的就业平台。高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就业部门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搜集市场招聘信息,将毕业生求职意愿与企业招聘岗位相对接,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定制服务,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及时有效地将用人信息传达给毕业生,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充分发挥校园双选会的作用,通过举办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提高招聘活动效率。
  参考文献:
  [1]尹蔚畅.促进就业创业[J].党建研究,2016.
  [2]余艳艳.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
网站目录投稿: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