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甄士隐(癞头和尚)》 惯养娇生笑你痴(1),菱花空对雪澌澌(2)。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3)。 【注释】 (1) "惯养"句:惯养娇生,即娇生惯养,对孩子备加宠爱纵容,这里指年过半百的甄士隐对三岁女儿英莲的宠爱。痴,愚痴(癞头和尚对甄士隐的嘲笑)。 (2) "菱花"句:菱花,菱花镜。澌澌(sī):象声词,指风、雨、水发出的声音。雪澌澌,形容雪盛大的样子。王建《宫词》:"月冷江清近腊时,玉阶金瓦雪澌澌。"这里比喻甄士隐娇生惯养女儿,到头来落得一场空,菱花镜徒然照出其满头白发,也暗示英莲将来会落入薛蟠手中("雪"与"薛"谐音)。 (3) "好防"二句:好防,仔细提防。好,表示程度深。烟消火灭,形容火势凶猛,很快便烧完了。 【译文】 如此娇生惯养女儿,可笑你真是太愚痴了!到头来满头白发徒然对着菱花镜,落得孤苦寂寞的下场。大祸就要降临了,可要仔细提防啊!元宵佳节你的女儿被拐骗,而后你家又会遭火灾。 【鉴赏】 曹雪芹通过描写甄士隐"彻悟"出家,第一次表露虚无主义、宿命论思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曹雪芹设下第一个"陷阱"("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带出两个人物:甄士隐、贾雨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 甄士隐,江南姑苏人,年已半百,在当地算得上是望族,然而转眼之间,膝下唯一的五岁爱女英莲在元宵佳节夜被拐骗,从此杳无音信,不出两个月,家中又遭火灾,被烧成一片瓦砾。甄氏夫妻带了两个丫鬟到田庄上安身,怎奈当时水旱不收,盗贼蜂起,民不安生,难以维持。甄士隐只好带了老妻、丫鬟去投靠岳丈。到了岳丈家,将积蓄的银子置了些薄田与房舍,因为他清闲惯了,不善稼穑,"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发穷了下去"。甄士隐连遭变故,加上岳丈不时冷言冷语,贫病交迫,竟生出厌世的念头来。可巧一日拄了拐杖出外散心,来了个疯道人,口中念念有词,甄士隐只听清楚"好"、"了"二字,"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随口唱和这"好"与"了"。唱和完,"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后来甄士隐修道成仙[小说最后描写他将幼时遭劫、此时"尘缘脱尽"已死的女儿香菱(英莲),接引送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即是说他已成仙]。 十分明显,甄士隐是个虚无主义、宿命论人物。《嘲甄士隐》也是一首虚无主义、宿命论诗。癞头和尚对甄士隐预言,元宵佳节夜将失去女儿,而后家中又会遭火灾,后来果然都应验。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预卜未来吉凶果然应验的观点,是十足的虚无主义、宿命论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怎么来的?就甄士隐而言,是在家庭、生活遭受大变故之后"彻悟"来的。甄士隐原来就不是唯物主义者。有一天他在书房闲坐,"至倦时拢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竟入仙人世界,碰见一僧一道正在交谈(此交谈中曹雪芹又带出了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的第二个来历,详见第一百二十回《离尘歌》鉴赏),他听得明白,很感兴趣,请求二位仙师将所谈因果详细说明,以便让他"稍能警醒,亦可免沉沦之苦"。又有一天他抱着小英莲逗玩,来了一僧一道,那癞头和尚指着他大笑,口中念了此首《嘲甄士隐》诗,过后他心想:"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问一番,如今悔之晚矣。"做梦遇见仙人要求指点迷津,听了癞头和尚的预言觉得必有来历,这些都表明甄士隐的迷信思想很重。正因为如此,他在家庭、生活遭受大变故之后,在贫病交迫中,听了疯道人具体又形象的宣扬虚无主义、宿命论思想的《好了歌》,思想上立即引起共鸣,"彻悟"了,并马上付诸行动,紧跟疯道人而去。 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甄士隐这么一个人物,而且又安排在《红楼梦》开宗明义的第一回?这是有原因的。曹雪芹本人就遭受了家庭、生活的大变故,因受时代、阶级的局限,又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头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矛盾思想:一种是现实主义的,批判的;一种是虚无主义的,宿命论的。通过甄士隐的遭遇与归宿,曹雪芹第一次将自己持有的虚无主义、宿命论思想表露了出来(以后在安排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悲剧结局方面还会表露出来)。之所以在开卷第一回开宗明义时即提出来,表明这种思想在《红楼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