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屠岸贾很多网友也应该知道这个人是多么的坏了,简直就是人面兽心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了,之后很多的戏剧啊什么的你都会发现这个人都是已经不知道多坏的人的形象出现的,但是有一件事情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屠岸贾杀了赵括一家,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的古典四大悲剧之一,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曾将之改为话剧而在巴黎的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但《赵氏孤儿》背后的真实历史却并不是元杂剧所刻画的那样,甚至连剧中的那个大奸臣"屠岸贾"也是位子虚乌有的人物。 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先介绍一下关於晋国政治的一些背景知识。 自晋文公始,晋国的六卿(有时扩编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态编制为六卿)制度已基本形成,晋文公时,晋作三军,每军置将、佐两人,这六人分掌晋国军政,便被称为六卿。在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历史上活跃过很多的强势家族,狐氏、赵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荀氏别支)、范氏(也称士氏)、中行氏(荀氏别支)、郤氏、栾氏、韩氏等,六卿的职位也便只有在这些家族中互相挤位置,这些家族也可统称为六卿家族。 如果你了解了晋国的政治制度特点,就会知道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绝对产生不了一位没有家族根基的权臣。(虽然有些书籍中还记载屠岸贾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时的大夫,也不是位好人,似乎这屠岸贾的奸臣还是祖传的,但是据其记载来看,屠岸氏家族也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家族。)。即便晋国国君特别地宠信你,你没有家族根基的话,也不过如同日本战国时代的那些大名身边的"小姓"。 晋国在"六卿制度"完善后,事实上就已经成了股份制。国家大事,并不是晋国国君就能擅自做主的,而是要由各大卿族共同商议的。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屠岸贾没有家族根基,根本就不可能不经过国君的同意,就擅自率领诸将攻打赵氏。而且赵氏是当时的晋国第一大卿族,实力最为雄厚,没有其他家族的支持也绝不敢轻易地攻打赵氏。事关家族存亡,赵氏不可能引首就戮,是会聚众相抗的。晋国后来的历史,晋国灭栾氏,灭范氏、中行氏,以及智韩魏围攻赵氏。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前后后打了很多年的战争。 我们再根据《左传》的记载:《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婴(赵盾异母弟赵婴齐)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赵同,赵盾异母弟)、屏(赵括,赵盾异母弟)放诸齐。《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栾书)、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赵婴齐与自己的侄媳赵庄姬(晋景公之姐)私通而被其兄赵同与赵括放逐,而赵庄姬便怀恨在心,向晋景公诬告赵同与赵括将要造反,而栾氏与郤氏都替赵庄姬作证。于是,晋灭了赵同与赵括,而赵朔之子赵武也就是那位"赵氏孤儿"却与其母亲很安然地生活在晋国的宫室之中。这里根本没有屠岸贾的事。 《左传》的记载显然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也更符合晋国的政治特点。一则,《左传》的成书年代比较早,又是编年体,前后记载比较详细。二则,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曾到各地去采风,把很多民间的传说与故事也都记录了下来,以致《史记》一书中前后出现矛盾的地方都很多。三则,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带有后世小说家的风格,自己加入的元素比较多。四则,许多其他先秦的重要史料中也没有屠岸贾的记载。五则,当初弑杀晋灵公的执行人是赵氏的旁支--赵穿这一支,可是在这场赵氏灭门中,赵穿这一支却安然无恙。 这"赵氏孤儿案"是由赵庄姬与赵婴齐的家族内部的偷情乱伦而促发的。但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却是晋国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间以及赵氏家族内部之间的权力争夺而决定的。赵盾感念赵姬(赵衰之妻,晋文公之女)的恩德,赵盾曾言:"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 便在其晚年,又把赵氏宗主的位置让给了赵姬之子赵括。也就是说赵庄姬之子赵武已经沦为赵氏的庶脉了,而赵庄姬的丈夫赵朔又死得早。所以,等到自己的儿子赵武长大后,其在晋国就很难有一席之位了。 赵婴齐在被其两位兄长放逐的时候,曾对其两位兄长说:"我在,故栾氏(栾书)不作(发难),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就是说:"我在的话,栾氏不敢作难;我不在的话,你们两位就要危险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放我一马又对你们有什么损害呢?" 也就是说赵婴齐对赵氏家族的处境还是比较警觉的,已经感觉到栾氏等家族对赵氏的怨恨之心。到后来晋厉公时,晋厉公跟其心腹商议要除去一些强势家族,而先从哪个家族下手时?其心腹胥童就说:"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 六卿一共就那六个位置,现在好不容易加了两个(三郤专权时,晋设八卿),而郤氏一屁股却坐了仨位置,能不引起其他家族的怨恨吗? 而赵氏家族此时的处境也是如此,族大多怨。所以,当赵庄姬在为其子谋取宗主之位而诬告赵同、赵括欲造反时,其他家族也都纷纷出来作证。 赵氏孤儿一案,最大的获益人是其他的一些卿大夫家族,如栾氏、郤氏等。赵氏虽经此大难而元气大伤,但"赵氏孤儿"赵武本身也可以说是受益人(也是赵庄姬的目的所在),不然最后分晋的时候,即便有赵家,但却未必是赵武这一支。家族内部的正支与旁支之间的争夺同样也很残酷。至赵武之孙赵鞅时就并掉赵氏的旁支邯郸氏,也就是赵盾的堂弟赵穿这一支。晋国历史上的"曲沃代晋"也是小宗取代了大宗。 到战国时代,赵氏当权,便对其不光彩的过去而加以缘饰,而把这段经历缘饰为"忠臣义仆"的感人故事(也为赵氏的篡国行径,寻求情理上的宽恕)。而之所以要凭空杜撰屠岸贾来,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其时韩赵魏三家已分晋,如再将"罪责"全部推给晋景公,百姓们会认为晋景公做的很对,晋景公若不这样做,晋国早就让你赵家给篡了。其二,事实上栾氏(栾书)、郤氏等家族更适合担任屠岸贾的这一角色,但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赵氏家族与这些家族其本质无二。再则这些家族也都是根正苗红的,对晋国的贡献也都是业绩昭著的,没那么容易描黑。 赵氏孤儿案,绝不能简简单单地看成是忠臣与佞臣之间的斗争故事。晋国的六卿家族,哪一个家族在晋国的历史上没有作出巨大的贡献?哪一个家族不是根正苗红?可是到了后来,哪一个家族没有成为"不臣之臣"?这都是权力斗争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