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一个学年又接近尾声,一年一度的交班考试也即将来临。绝大多数老师,尤其是语数英老师都非常重视临考之前的复习迎考工作,在乎最后交班考试的成绩。这种情况在平行班级比较多的学校尤为明显。 然而,让老师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就在复习迎考这样的"特殊时期",班上仍有那么几个小家伙不但没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复习迎考的"滚滚洪流"中来,反而精神不振,消极怠慢。更有甚者,任凭怎样激励、规劝,他们都无动于衷,有的还破罐子破摔,干脆躺倒不干。 于是,有些老师情不自禁地警告起学生:"你再不好好地学习,我就……""拜托你抓紧时间学习啦!否则……""××同学,我警告你……"…… 类似的警告可谓"屡听不鲜"。从这些警告中,我们可以读出复习迎考期间老师内心的担忧、着急、焦躁、无奈,多多少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是,不管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警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考前警告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对于某些警告,有的学生能够承受得住,听了之后能够记在心中,化成积极的行动;有的学生也就左耳进右耳出,听了等于没听。可是,谁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扛得住"这些警告?倘若有学生因为警告心理被压垮,做出常人无法预料的极端行为怎么办?这方面的报道不在少数,教训也足够深刻,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次,考前警告容易贬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寄语。 绝大多数老师都能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仁师"的良好形象,但考前警告显示出部分老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失去了作为"仁师"必备的理智,无疑让教师的良好形象打了折扣。 再次,考前警告容易引爆学生的逆反心理。 同样的意思,说得艺术、巧妙,容易让人乐意笑纳;讲得生硬、粗暴,可能让人不顾一切地与你对着干,怼着走。考前警告暴露出老师的无能为力,极容易将学生逼进死胡同里,一旦学生不计后果地"绝地反击",会让老师始料未及,下不了台。 高明的老师,总是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洞悉学生的内心需求,然后运用个性化的、春风化雨式的语言解开他们的心结,唤醒其处于沉睡状态中的积极能量。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一些激励,多一份期待,才容易引领、诱导落后的学生融入"大部队"。 最后,考前警告容易形成异常的教育生态。 任由"警告"语言蔓延,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大家都会将警告作为"常规武器""看家本领",无所顾忌地运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警告常常会升级、异化为恐吓甚至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体罚。一些教师深陷其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实在令人揪心、痛惜。 学生在复习迎考,教师又何尝不是在迎接"考试"?如何处理考前部分学生消极懈怠,考验着教师们的智慧。清醒地认识到考前警告很可能带来的伤害,并自觉、彻底地予以杜绝,这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