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黄帝内针实践耳部阳明耳前


  (二)针具相关:
  75%医用酒精、无菌针灸针(0.30x25mm、0.18x25mm)、棉签
  建议用0.18mm的毫针刺手掌前后及后溪穴,其余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均用0.30mm的毫针。
  (三)阅读推荐:
  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赖梅生著,刘观涛主编. 黄帝内针践行录(全彩配图版)[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
  (四)辨证思路:
  1.四总则:
  1.1 总则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可以理解为"下肢上焦取上肢上焦",也可以理解为"上肢下焦取上肢上焦"。不适的症状出现在躯干上半身,优先在下半身的同名经络、同三焦部位处进针,为了方便取穴,上半身的不适,允许在上肢取"同名经、同部位"同气,但总则二不可以。
  1.2 总则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总则二是"定则中的定则",允许"阴阳倒换"情况下的上肢与同侧下肢,或与对侧下肢的组合,但两侧的上肢不可同时进针,两侧的下肢也不可同时进针。如果不适的症状出现在中部,或两侧均不适,按"男左女右"取穴,
  1.3总则三:同气相求
  1.3.1 经络同气(大同气):
  要了解当下痛在何经,肘膝关节进针处所在的经络与当下痛处所在的经络应为同名经。
  比如:痛在阳明经,进针处所在的经络也应该为阳明经。
  1.3.2 三才同气(三焦同气):
  要了解当下痛在何部,肘膝关节进针处所在的"上/中/下"与当下痛处所在的"上/中/下"应准确对应。
  比如:痛在上焦,进针处所在的部位也应该为肘膝以下的上焦。
  1.3.2.1 四肢之三焦
  上焦(天部)——腕踝
  中焦(人部)——肘膝
  下焦(地部)——肩胯
  1.3.2.2 躯干之三焦
  上焦(天部)——心窝以上
  中焦(人部)——心窝到肚脐
  下焦(地部)——肚脐以下
  可以近似理解为:
  上找上,中找中,下找下
  +
  阳明经找阳明经,少阳经找少阳经,太阳经找太阳经
  太阴经找太阴经,厥阴经找厥阴经,少阴经找少阴经
  =
  上焦的阳明经找上焦的阳明经
  中焦的阳明经找中焦的阳明经
  下焦的阳明经找下焦的阳明经
  .........
  在同部(同焦对同焦)、同名经的穴位的周围(亦可用"同身寸二分法")取穴,即是"同气相求";用拇指肚按压,寻得最敏感点(按上去,患者感觉"啊…是这里"),在此处进针,即为(建立在"同气"基础上的)"阿是取穴"。
  1.4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比如:"在同一穴内调整角度"加强用针效果、"在表里经的同焦"加强用针效果、"在同名经的中/上焦"加强用针效果、"三才之内再分三才"加强用针效果(比如:中焦肘→上焦腕→手掌中、上部→手指中、上部)、同一手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倒换等等.........
  2.导引:
  "导引"可以增强对自身的觉察力和对细节的感知;"医患导引"可以理解为"医者用言语等方式对患者加强引导,共同关注当下的痛处及变化"。如取穴前问"当下痛在何处",如"进针时的情绪安抚",如"留针时关照痛处变化",如"取针后的谆谆叮嘱"……
  3.禁忌:
  3.1 肘膝以上及整个躯干和头部禁针(主要针肘膝以下)
  3.2 患处禁针(按四大总原则倒换)
  3.3 不信者禁针(医患互相信任)
  3.4 特殊情况不用针(疲劳、过饥、过饱、饮酒后)
  3.5 皮肤受损处不针
  (五)记录方式:
  上下左右(阴阳)均属于"执两用中",三焦经络均属于"同气相求"(《黄帝内针践行录》第5页)。同气是按照"三、二、一"的顺序求,三是"三才"、是"三焦";"二"是"阴阳";一是"阿是"(《黄帝内针》第138页)。
  本专栏"实践"部分的"三二一"取穴思路,亦将以"三焦经络(三)"、"上下左右(二)"和"阿是取穴(一)"的方式。
  二、本期分享
  (一)当下症处:
  阳明:耳前及面额
  太阳:耳中的听宫穴
  少阳:耳后
  (二)同气之穴:
  阳明:合谷、陷谷
  太阳:后溪、昆仑
  少阳:中渚、液门、足临泣
  三、相关实践
  (一)识症
  患者男,主诉"三叉神经痛",以右耳听宫穴为中心,右脸部不适。
  (二)辨证
  3、三焦经络(三焦同气相求;经络同气相求)
  上焦,太阳、阳明、少阳
  2、上下左右(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症在右,取穴在左
  (三)取穴
  1、阿是取穴
  取:后溪、申脉,合谷、陷谷,中渚、足临泣
  用食指的指腹揉按欲进针的穴位,选择患者表述"阿..阿,是这里..."的穴位进行针刺。阿是穴是最佳的同气点,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有多个同气点,选择一个进针即可;如果找不到阿是穴,用两分法或者严遵法理选取同气点,进针一样有效。起决定性的不是阿是穴,而是是否找准了"同气"。
  ——
  补充:如果患者出现耳鸣耳聋,识症为上焦,取少阳(中渚、外关)、太阳(后溪),可在少阴(少府、通里)进行(阴阳倒换)加强,可通过阳明(曲池)和太阴(尺泽)进行(阴阳倒换)调中。取穴在不适部位的对侧,如双侧均不适,按"男左女右"取穴。
  (四)导引
  医者用言语引导患者,医患共同将注意力集中在不适之处。如在进针前稳定患者情绪;进针后引导患者活动患处、关照患处;共同留意进针前后,患处是否有变化、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留针30-45分钟,拔针后,嘱咐患者一些有用的注意事项等等。
  (五)疗效
  在三条阳经的腕踝周围进针后,在第一天,患者觉得仍然不适,留针30分钟,仍然不舒服,自述病情由来已久,嘱回家休息。第二天的同一时间,患者前来治疗,告诉医者昨日回家后,舒服了一阵,夜里再次疼痛,遂于三阳经同位置进针,这个过程中,医者一直用言语鼓励患者放松,引导患者关注痛处变化,有了"导引"的加入,第二天效果好了很多,针入后,患者活动牙齿,自觉右耳舒服。
  后几天的治疗是随证(症)治之,少阳经同感不明显,就不在少阳经进针,根据当下不适出现的位置,加减用针的数量。连续针刺6天,患者诉不适之症彻底消失。
  (六)反思
  进针与留针时,患者是否把注意力放回到当下,直接影响到了用针的效果。同样的穴位,第一天,医者未引导患者关照当下不适的变化,就好似没有效果,患者说第一天回家后(甚至在回家路上,走了一会即)见效,可能是那时的患者心理没有杂念,尝试关照不适之处,不适便得以缓解。
  第一天用针无效后,作为医者,内心是抗拒再次为他进针,后面的几天基本都是我选了穴位,妈妈替我扎的。待25天义诊结束后,再回过头反思这段经历,再遇到类似情况,我不会再抗拒,在用内针为200余位患者解除不适之后,不会再怀疑内针体系的有效性,临床"印证"增强了用针的"信心",至此,对内针的"信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友有上述笔记所述的症状,希望你能依照内针的法理规范,明晰当下症处,推导出合理的取穴方案,通过针刺、艾灸、放血、拔罐、贴膏药、贴王不留行、提掐、按揉等方式,对所取穴位进行刺激,并关照"症"的变化。欢迎你在留言区留下足迹,一起把健康的权力交给自己,做自己和身边人的和平使者。
  专栏内容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目录投稿: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