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施耐庵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才气横逸,而且他博通古今,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通,无所不晓。邻居病了,他往往主动去医治,并且手到病除。别人请他看相算卦,他算出的也非常灵验。认识他的人都赞叹不已。 有人对他说:"你的同学刘伯温在朝廷中做大官,你求他帮忙,做个一官半职的,也能施展满腹的才华。"想不到施耐庵听了,只是哈哈一笑:我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相,武致将帅。我握兵十万定天下,也如同下棋一局而已。不过人活着要有气节,怎么能趋炎附势呢?!于是乎,施耐庵自绝仕途,隐居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多。每到春秋佳节,他常常携书一卷,登山临水,放杯长吟。闲暇时,他就以写作自娱, 有一天,施耐庵正在写作《水浒传》,刘伯温陪着明太祖皇帝老子来到江阴游玩,刘伯温趁机来到施耐庵的家里拜访。他在施耐庵的桌子上看到《水浒传》一书的草稿,匆匆读了几页,大为惊异,也非常羡慕其才华。刘伯温虽然被朝廷视为栋梁,他却非常嫉妒这位老同学的天赋奇才,于是刘伯温顿生谋害之意。他偷偷拿了几页《水浒传》的草稿,向皇帝告发施耐庵写了一部蛊惑人心的书。因为在《水浒传》中,处处鼓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平民思想,甚至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强盗也包括在内。这对于大明朝的安邦治国绝对没有好处。明太祖看到刘伯温的奏章,立即下发圣旨,传讯施耐庵。 施耐庵发现《水浒传》的草稿少了几页后,马上想到刘伯温曾来到家里,现在皇帝老儿又传讯他,他立即起了戒备之心,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他苦思冥想了一会,终于想到了一个对付的办法。他向朋友借了些银子,贿赂开船的人,让船慢慢行驶,尽量拖延行程。在去南京的路上,文思如泉涌的施耐庵,匆匆写了一部神怪加魔幻、甚至于穿越时空、让人匪夷所思、想都不敢想的小说。这部小说如果能流传到现在,绝对超过网上流行的魔幻穿越加幻想的小说。可惜当时人们的思想太保守,根本读不懂这类作品,所以施耐庵的那部杰作也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且说施耐庵拜见明太祖时,皇帝别有用心地向他要最近写的小说看,施耐庵立即献上刚写成的小说。那明太祖读后忍不住笑了:这样的小说,只有神经错乱的人才能写出,他是个疯癫之人无疑。我如果难为他,岂不让天下的人嗤笑?于是,皇帝摆摆手让他退下,不再理会他,施耐庵因此躲过一劫。神奇的小说《水浒传》也得以流传后世。 施耐庵侥幸躲过一难后,回到江阴老家,继续写作《水浒传》。不久,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全部完稿。因为此书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其中豪放的气息更是惊心动魄。于是,群坊众贾争相印刷销售,爱读书之人也争相抢购,一时洛阳纸贵,书商书贩们因此都大捞一把。可以想象到此书很快传到朝廷中,明太祖读后大为恼火:"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他急忙命令得力武将速去缉捕施耐庵。想不到施耐庵人缘很好,早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了。众兵到达时,他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抓不到人,明太祖只好拿《水浒传》出气。不能把施耐庵腰斩于市,也要把《水浒传》腰斩了,他命令焚毁所有的《水浒传》版本。可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于人们太爱《水浒传》了,总是屡禁不止。不得已,皇帝老儿又想到一个坏主意,他命令写作能手们改写《水浒传》,尽可能消除其不好的影响。那些文人走狗们为了讨好皇帝,各显神通,把《水浒传》改得面目全非。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水浒传》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一百零八将的命运也截然不同。其中最反动、最离谱的就是俞仲华所撰的《荡寇志》,在那本书中,俞仲华满怀仇视,写了张叔夜带领朝廷官兵,踏平梁山水泊,把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全部斩尽杀绝。其旨趣显然与施耐庵的创作原意背道而驰。又有《征四寇》一书,相传是罗贯中所作,其书内容与现在流行的版本基本相同。在《水浒传》的后半部中,宋江率领梁山泊众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且立即参加了平息农民起义的队伍。"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众好汉们虽然招了安,做了统治者的帮凶,但结果仍是难逃厄运,最后绝大多数不得善终,让人叹息,这与施耐庵的创作原意大概也是不一致的。 虽然天妒英才,世人对旷世奇作也难以理解,甚至于践踏、焚毁之而后快,可毕竟真理之光是永存的。伟大的作品往往会穿越时空,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让世人敬仰。据说在施耐庵的故乡江阴,有一姓梅的大户人家,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珍藏着施耐庵的原创《水浒传》一套。其书共一百二十回,回目与流行世间的《水浒传》大不相同,后来经过有识之志的努力,此书几经周折,终于付印出版。《水浒传》如一块精莹的碧玉,终于吐露光芒。此书就是《古本水浒传》,它是不是施耐庵的原创且不说,但感受其贯穿始终的"水浒气",仿佛让人看到一个铮铮铁骨的施耐庵,在向世人讲述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在《古本水浒传》中,没有招安之事,也没有平定方腊等诸寇之乱。众好汉们与恶霸官府斗争到最后,直到"蔡京失宠,高俅罢官",他们杀猪宰牛,全山做筵,大宴十日。除了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等忙于教务外,其他一百零五人一个不少。 施耐庵作为一位文学家,值得后人敬仰,这是毋容置疑的。其作品《水浒传》由于版本不同,值得后人探讨。也许,《古本水浒传》是最接近施耐庵的创作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