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世纪以来,"三农"工作被称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全新要求。实践证明,以"乡愁"为主要标签的"美丽乡村"品牌策略对建设美丽乡村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正确的实施这一策略,打造美丽乡村,离不开一个合适的执行主体。在执行主体的选择上县级行政机构具有更强的优势:首先县级政府机构在自然环境、乡风民俗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次,县级行政机构在执行中央政策与指导乡村建设实践中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最后,县级行政机构具有有效的资源调配能力。本文试图论述县级行政机构为"乡愁"品牌建构的最佳执行主体,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提供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愁;品牌建构;执行主体 一、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愁"为品牌建构的战略核心 本世纪以来,"三农"工作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后再次成为了每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所关注的焦点,"三农"工作也被称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全新要求。2015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北京青年网的记者曾经总结近几年来习总书记的乡村之行足迹,从中发现"乡愁"一词成为最让他念念不忘的关键词之一。而"乡愁"一词确实能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内核角色担当。乡愁品牌的确立,将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传统文明中的优秀美德重新唤醒,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积极进取的发展方向,为乡村居民建设家园的行动找到了具体的落脚点。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愁为魂,打造以"乡愁"为主要标签的"美丽乡村"品牌策略。 为实现建设以乡愁为魂的美丽乡村愿景,不仅需要以发展全局的眼光提供理论性的政策建议、智力支持,更需要确定乡愁品牌策略的执行主体,进而求真务实,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打造"美丽乡村"。 二、美丽乡村建设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中央作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各地"秀政绩"的一时之需,而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因此其所遵循的建设规律应该与先前中外乡村建设中探索出的规律别无二致。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韩国"新村运动",还是本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得出的主要经验皆是,至少在乡村建设的初期,必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且国家相关政策应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倾斜和扶持。"农村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德国、韩国、日本的农村几十年前很破烂,但现在都发展起来了,因为他们对农村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现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我们巨大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持久性,我们应当保持应有的战略定力,要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由于政府投资的稳定性、低逐利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保障性,相较于民间投资而言,政府投资往往能够作出亲生态的最优选择。在政府投资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再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作为必要的补充,这一乡村建设实践路径能够有效避免民间资本过度追逐短期利益,使得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久久为功。 三、县级行政机构更具"乡愁"品牌策略执行主体优势 县级行政单位是中国地方三级行政区,是地方政权的基础。"县"这一概念始于春秋,秦统一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标志着中国县制的开端。县域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89%,户籍人口的70%。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县域区划,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地承载着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郡县治,天下安",今天仍然如此。 (一)县域单位的自然环境、乡风民俗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纵观历史,影响我国行政区划变迁的因素有政治主导、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县的划分由于战争频繁,国界变动,通常以山川与河流为界。不同的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又会造就了不同的风俗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形态各异的乡风民俗,绚丽多姿的山水田园,令人魂牵梦萦的美丽乡愁正是在这些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各异的县域中酝酿滋长。而共同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基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能够使乡村居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也能为管理者提供助力。 (二)县级行政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就当前有关乡村问题的各项决议而言,大多出自于国家、省市级的决策部门,虽然其拥有较多的各类资源及资源调配能力,但涉及基层乡村的具体事务,很难做到全面与深入的了解。而最了解乡村事务的乡镇级机构以及村级机构,又因缺乏必要的资源与调配能力,尤其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智力支持,容易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失去方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家行政管理重心下移,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县域治理在国民经济发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的关键点。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县级行政单位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上,向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贯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确立乡愁品牌定位,根据各个下辖的"美丽乡村"制定具体的主题。领导乡镇、村落,将"美丽乡村"的建设顺利推进并逐步完善。 (三)县级机构具有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 "乡愁"品牌的建构,因遵循务实性的总体原则,应该由更加熟悉乡村历史与现状、拥有较强智力支持与资源调配能力的县级机构担任执行主体。一方面,作为乡村的直接上级管理单位,县级机构对乡村事务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对乡村的历史与现状已有较为完善的整理与总结,实施管理较为便利。另一方面,已经完备起来的县级管理架构與外延架构,具备区域性的资源调配能力,在智力支持、经济投入等方面,可以为乡愁的建构提供较为系统的支撑。 县级行政单位,大的有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功能齐备,县级行政机构的权力执行力量可以做到一方面与群众贴近,使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紧密结合当地乡村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保证切实负责到位。另一方面让基层群众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为他们更了解本土的乡愁涵义。县级机构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文化历史资源、资金经费资源、组织管理力量、品牌定位与主题设计等智力支持投入到"乡愁"的建构中。 【参考文献】 [1]郑风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打破三大制度障碍 [J].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 [2]刘东阳:美丽乡村的"乡愁"品牌建设[J].青年记者,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