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小学教学也相应提升了教学标准与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与社会教学发展互相结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的设置相响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号召,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健康的成长。本文结合我国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从加强社会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几个方面探讨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的具体实践措施。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小学教育;问题;实践
  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受到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经要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拿出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教育,并同时指出,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性逐步提高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比例。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思想品德中加入实际活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对于传统的书本教育而言,小学思想品德中的社会实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建立在书本知识上的,强调与社会接触为主要活动形式,在接触中学习,在接触中成长的教学,它不只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够改变以往上课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相反,在实践课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會,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而这正是符合小学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得到激发。此外,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转化,按照哲学上普遍承认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推出,要想产生更多认识的需要,实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学生平日里学习的知识得到了检验,检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的思考,提出更多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实践活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忽视,以往的课堂书本教育通常是分数说了算,一些非智商因素比较高的同学常常因为考试的卷面成绩比较低而认为自己没有前途,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走上歧途。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展不久的新科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人员对其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理解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仍存在着以强制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一个快速且微妙的变化过程,如果缺少教师人员的正确引导,任期自我发展容易造成小学生养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德、智、美等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思考与自我教育。其次,小学品德与生活的部分教材内容过于老套,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社会形势做好衔接,一些旧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样既浪费的教学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平的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1、践行新课标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与教师不断交流、探究、互动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细心、耐心地引导其解决,发现学生的优点应不吝惜言辞对其公开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最(对)自己的信任、认可和赞赏。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愿意将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对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告诉老师。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有调查结果表明,在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容易对新事物有快速的认识,更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为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重视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并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做好准备。
  2、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在教学开展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起到的价值性与作用性。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集体活动方式。结合教学主题内容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集体活动是增强儿童组织配合与参与能力的正确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增强品德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探索,笔者自身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扫墓,增强了学生群体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革命先烈奋斗历程的了解,在活动之中学生们认真学习了关于革命先烈的一些知识与先进事例,在详细的讲解中,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到了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个别活动形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如教《我爱花,我爱草》一课,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以后,笔者让学生每人设计一句警示语,提醒人们爱护花、草、树木。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内容丰富有趣。有的写"我是嫩嫩的草,别把我践踏",又有的写"我是美丽的小花,我为众人开放",有的写"花、草、树木为人类服务,我们都来爱护他们"。这些学生们亲手写下的标语,在最后被放到了花园的一些明显位置,摆放好之后,学生们自我都有了对环境保护与爱护花草全新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学生们自我感悟,自我学习,了解到了社会品德教育改革的动力,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影响,让学生们感觉到了真实的发展,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感觉。
  三、结语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其课堂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着眼全体学生,利用有趣的情景教学及鲜活的实践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以确保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及社会行为方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阙瑞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4,18.
  [2] 陈学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05.
  [3] 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02.
网站目录投稿: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