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史著作,作者是谁?具有巨大的争议。本文作者认为,这本书应该是多位史官所做。记载的内容,在时间上跨度500年,自公元前947年周穆王西征犬戎,到公元前453年智伯被灭。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记录的事件,不相连属。内容涉猎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不但记录历史事,也会记录传说。有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可以作为研究先秦历史的资料书。 《国语》的作者很多,因此思想表达驳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内容上看出来,《鲁语》记孔子语,推崇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推崇霸术,《越语》记范蠡,推崇道家思想。开创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 读《国语》,你会发现,这本书帮理不帮亲,不像其他书,为了显示正宗,不好好说话,非要加上"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 《国语》的作者群,具有强烈的伦理倾向,关注德的精神,礼的规范。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宣誓,这群人很矛盾,提倡以礼治国。既宣扬对君主的忠诚,又提倡民本,错误的认为,乱世的根源是腐败的吏治。 这群富有理想主意色彩的史官,对解决乱世,给出了一个方案,国君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然,他们也意识到了,心中的理性国很缥缈。很多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从来不存在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因为矛盾本身就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全体成员都荣华富贵就是一个笑话,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通过劳动能够获得有尊严的生存条件,就是盛世了。盛世也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这是人性决定的,当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乱世就来临了,这是社会体为了保持存在,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 这群可爱的理性主义者,对现实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给后人留下,无数富有智慧的思辨。《周语》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是,放任民之口,拒绝规则,也会被有心者利用,如洪水之害。 《国语》的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柳宗元就曾批判《国语》"经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我们就没有必要挑古人的错,没有意义,人家听不到了。 《国语》在内容上,偏重记录历史人物的言论。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史实,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辨。告诉世人一个道理,聪明人很多,但能成事者不多。追求一鸣惊人,偶然性太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才是正道。 读《国语》,让我们看到了史官用500年的历史,解读人性,一个人最大的能力,是让人对你放心。成事者都需要对方的信任,得民心者得天下,应该有更深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