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意愿提升创新能力


  邓晓晖?李军昂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高创新成效源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指出企业应着眼于此——统筹规划创新、构建创新环境、保障资源配置——展开有效的创新管理,必能获得持续和理想的创新成效。
  关键词:创新成效;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创新能力;创新管理
  "创新"几乎长期位居高频度用词排行榜前列,各类创新活动铺天盖地,但为何同样"高度重视创新"的企业的命运却是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企业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高效的创新行为,决定着最终创新成效
  的高低!
  一、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共同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
  ■创新的意识:即如何看待创新——对创新的实质、必要性、方式以及范围等重要因素做出的判断;
  硅谷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凯文·凯利称"创新常常需要颠覆自己建立起的规则",从不会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日前在某企业创新精神具象物的征集活动中,"变色龙"入选前三。笔者认为,如果从创新的本质——即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主动调整、优化自身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评判,变色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
  创新意识不足,表现在对创新的本质和必要性缺乏正确把握,总是按部就班、不愿开拓变革;另外,还可能表现为认可"创新",但对创新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了解不够。主观认识不到位,会对企业的创新造成持续、深刻的不良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的视野,决定了企业创新甚至是发展的最可能边界。
  ■创新的意愿:即创新的主观愿望。
  从认识创新到实施创新,中间还有个主观愿望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创新究竟是"随便做做"还是"全力推进"。总是纠结于:"这事儿很该做,但做到什么程度好呢?做起来又费劲又可能见不到什么效果,吃力不讨好,暂时还是算了"——就是典型的有意识但无意愿或意愿不强的表现。
  很显然,如果不是基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自觉,仅依靠外部强制要求是难以获得理想收益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创新主体的主观意愿,是促进创新主体能力发挥的重要着力点和加分项。
  ■创新的能力:实施创新所具备的客观技能和资源。
  认为应该创新,也愿意去创新,但不知该怎么做或是怎么都做不好——也就是创新的意识和意愿都很强,但能力不足;看得不准或是缺乏强烈愿望,本身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也就是主观上具备了良好的主观意识和强烈的意愿后,创新主体实际拥有的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了。
  综上,有能力但认为没必要、有意识有能力但意愿不强、有意识有意愿但能力不足等,都是无用的,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最终决定企业获得的创新成效大小。
  二、围绕"创新意识、意愿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实施创新管理,是提升创新成效的有利保障
  理清了造成最终创新成效差异的根源,创新管理的改进就有了方向。企业的创新管理,须围绕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能力的有机组合展开,将创新管理的焦点聚集于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意愿、提升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企业层面的创新管理应以创新意识、意愿和能力为焦点,从统筹规划创新、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资源的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企业的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管理。
  (一)统筹规划创新。首先,通過细致的分析,明确未来一段时期企业的创新定位、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创新目标,在关键问题上做出抉择:是自主创新、开放创新还是内外聚合创新捆绑,是持续创新还是颠覆式创新,是打造系列新产品、强化新功能还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而后对接这些要求,确定企业应具备的创新意识,需重点储备和强化哪些创新能力,并明确创新能力的获取途径和方式;随后务必对创新体系的责任人、关键实施路径、步骤和方法和时间节点等做出部署和安排,并关注创新文化的宣导、创新资源配置,确保创新战略落实到位。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要对企业内、外的发展环境有深入地剖析和准确地把握,除了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进展,还要关注行业发展形态、国际化程度、商业模式等变化,以确保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创新方向的正确性。
  (二)创新环境的构建营造。"塑造创新环境是创新管理的制高点",3M大中华区总经理余俊雄如是说。要想获得的创新成效,创新环境的建立应充分体现出差异性,因不同的创新主体具备不同的创新意识、意愿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其创新成效的期望值也大不相同,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创新目标,建立分层次的创新管理制度,特别是绩效考评等配套制度;同时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宣导、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如宣传许诺是否完全兑现,激励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起效、力度是否足够,是否存在只重结果、并通过跟踪创新成效的提升趋势评估创新环境的优劣,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
  (三)创新资源调配。创新资源的配置是根据创新规划目标和制度的要求,优化和调配各类资源,以进一步保护和强化创新意愿、提高创新能力、保障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资源调配是要对接创新战略和创新环境要求,进行各类创新资源的配置,主要是要保障创新资金足量、及时投入,优秀创新人才的吸收、培养,核心创新岗位的人力供给和充足的创新活动时间,配备必要的软、硬件手段,展开创新资源与活动的统筹等。
  通过对各要素关系的分析,逐步建立协调管理员工、业务、知识、资源和环境关系的模型,做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波等著.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创新、追赶与跨越的路径及政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第1版).
  [2](美)凯文·凯利(Kelly,K)著.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6.(第1版).
网站目录投稿:孤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