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争相冠名实验学校为哪般


  "实验学校到底在实验什么?"这个原本应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近日的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讨会上引起热议,专家们聚焦的是有多少学校在"真实验",又有多少所谓的"实验学校"其实并不名副其实。
  纷纷冠名"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或"大学附中",想来一定经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不可能是自封的。那么,这些被专家指责为"挂羊头"的"实验学校"为啥竟招来专家们"真假实验"的集体围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新科"实验学校"暂时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教改实验,稀释了"实验学校"的应有内涵,甚至扭曲了"实验"的本义;但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新科"实验学校"对原有"实验学校"的生源和招生面形成了冲击,使原有的老牌"实验学校"产生了危机感。如果是前者,值得新晋"实验学校"反思改进,如果是后者,就不免使人对批判者的善意产生怀疑。
  从世俗的层面来看,争相冠名"实验学校",至少有两点可以理解的原因。一是冠名学校有个"实验"的好名声,"会成为招生时的香饽饽",化解招生难乃至招来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二是上这样学校的孩子及其家长,会有一个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平衡感,事实上也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就此而言,似乎不宜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和棒打争相冠名"实验学校"的普通学校,每一个丑小鸭都拥有成为白天鹅的梦想,每一所普通学校都拥有凤凰涅槃的权利,"实验学校",不应固化为某一所学校的专有冠冕。
  在笔者看来,"实验学校"之争,既有对"实验学校"的本义之争,也有学校之间的利益之争,定纷止争的关键在于明确"实验学校"的办校条件和标准,把好门槛的准入关口。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申报、评价、考核和认定体系,甚至是"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滚动认定设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主管在审批"实验学校"过程中所蕴含的推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如果像专家们指出的那样,新晋"实验学校"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换表不换里,并不思改进,这样的冠名,确有徒有虚名甚至欺骗之嫌,需加以规避。
  总之,不管是新晋"实验学校",还是老牌"实验学校",其实都要接受老百姓的检验。叫"实验学校",还是不叫"实验学校",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学校的本义来讲,每一所学校都有实验的空间,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因材施教,实验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应只是"实验学校"的"独奏曲",而应成为所有学校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大合唱"。
网站目录投稿: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