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动不动就吵起来了,打起来了,不是这个告状就是那个报警,教师不得安宁,班主任尤其烦恼。当然,面对一群孩子,尤其是面对一群独生子女,教师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教师如何面对同学之间的冲突?怎样防范和处理校园暴力? 教师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处理同学之间的冲突; 1、语言表达能力差 有些学生总和别人发生冲突,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你会发现这种孩子整体表现并不差,没有严重的个性缺陷,平时能遵守纪律,学习也知道努力。可是往往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就闹起来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不善言词,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便让对方明白,心里又着急,憋得满脸通红,于是就借助肢体语言,直接诉诸行动,伸手就推,伸手就抢。在对方看来,自然就是侵犯了,于是酿成事端,来找老师告状。这种学生有时甚至会好心帮别人办事而得罪人,因为他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意图向对方说清楚,造成了误解。老师如果缺乏经验,也会误解这种学生,因为他们不善于替自己申辩,一般是闷头不语,偶尔说一句,也是牛头不对马嘴。老师被激怒了,会严厉批评他,他会更加愤怒,甚至可能摔东西或甩袖就走。其实他是说不清道不明,急成了这个样子,老师却可能误以为他是在向老师示威,造成不必要的师生对立,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这种学生和他人发生冲突,教师要"冷处理",千万不要试图当时就分出个是非曲直来。先把冲突双方分开,过一两天,等他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谈的时候先不要论是非,重点也不讨论是非,而是无论如何要搞清他冲突前的想法,他到底打算干什么。然后教师再一句一句教给他,如何把自己的意思向对方表达清楚。以后教师有机会就一句一句教他说话(注意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讲"你说话要有礼貌,要客气"等等,那是没有用的),如果他确实是这类学生,你会看到他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越来越少。 为什么这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差呢?可能有先天的原因。有些孩子就是天生的"口闷",也可能是早期教育没有跟上。比如说孩子是老人带大的,老人耳聋,或者老人不爱说话,还有的孩子是小保姆带大的,小保姆只顾自己看电视不和孩子说话,这都可能错过孩子语言的最佳发展期,造成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育滞后于其他孩子。虽然往事不可追,但是我们发现了以往的家庭教育失误,却可以减少对孩子的许多误解,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补救。所以,了解问题学生的成长史,是绝对必要的。 要提高这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个办法是请家长协助,每天让他读十几分钟书。要出声朗读,声音大一点,读孩子自己喜欢的任何书都行。不管读成什么样,家长都绝对不要批评指责。这样长期坚持,一年以后,不但孩子的表达能力,而且整体精神状态都会有积极变化,因为人有话说不出来,长此以往会造成心理问题的。 2、思维方式特殊 某学生上课说话,老师叫他站起来,批评他。他回答:"我没说话。"老师当时没有发火,课下找他询问。他说:"我跟同桌讨论您提的问题来着,这怎么能算上课说话?"可见,在他的词典里,对说话的解释是:"上课说与教师讲课内容无关的话。"幸亏这位老师比较冷静,避免了一次无谓的师生冲突。 严格地说,每个学生脑子里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个人词典。当他对某个词的解释与他人相差甚远的时候,就可能发生冲突。一般学生这种事比较少,而有些学生,因为思维方式比较特殊,他对事情的解释经常与他人不同,于是发生冲突的机会就比较多了。这也是一种问题学生。 这种学生表达能力并不一定差,也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他有他自己的道理,教师必须说服他,而千万不要压服。这种孩子说服起来并不困难。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就要告诉他:"你上课和同桌讨论问题,是一种学习的积极性。不过要是都讨论起来,大家就没有办法听讲了。所以你记住:老师正在讲课,需要你听不需要讨论的时候,只要你说话,就是违反纪律的。"如果他是一个思维方式特殊的问题生,你这样讲了,他就会改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至少会大幅度减少说话现象。如果依然如故,那就是借口,说明他不属于这一类学生,就要重新诊断了。 教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如果申辩,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断定是狡辩,是矫情,因为这其中可能有的学生不是狡辩——他确实是这样想的,他的思维方式和常人不同。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搞清在他的特殊词典里,某个词是怎样解释的,先理解,再引导,否则就可能弄成"关公战秦琼"。 3、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有这么一种学生,突出特点是为人处事能力差,不会看他人脸色,不善于感知情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他们甚至会专拣不该说的话去说,专拣不该做的事去做,属于人家办丧事他去道喜那种,没有恶意,却招人讨厌。一般同学会认为这种学生"缺心眼",其实从智力角度说不一定,他们有的功课还不错。他们太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了。北京俗话称这种人是"不会来事儿"、"看不出眉眼高低"。他们这样,就容易遭到同学的反对,引起冲突。这属于能力问题,不是品德问题。 他们为什么如此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呢?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跟家长学的。他们的家长中有人就是这种风格,孩子经过熏陶,也这样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家长只顾自己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没有把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传授给孩子。也有的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孩子很少接触同龄人,结果也学不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两种情况,第二种比较好办,尤其是小学生,老师只要向家长指出这个问题,家长就会具体教给孩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老师再教一部分,过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中学生这么做也会有效果,不过做起来要更委婉一点,一定要个别谈。无论中、小学生,老师都要做他周围同学的工作,告诉他们,这个人只是比较直率,不大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他并没有恶意,不是要和谁作对;他也不是傻,这只是一种个性,大家应该宽容,不要轻易和他翻脸。如果和他是好朋友,还可以给他出点主意,帮助他学会为人处世。为这种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教师比家长的责任要重,能起的作用也更大一些。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他的家长就是这种说话顾前不顾后的人——通过和家长接触,看清这一点不算困难),那比较麻烦,不大容易解决。教师只好把工作重点放到他周围的同学身上,告诉他们,即使这种学生不知不觉冒犯了你们,也不要和他计较,他就是这个脾气。如此,也能减少一些问题。 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后,老师一定要冷静的对待和解决,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对于校园暴力事件要及时的了解和防范,通过本站来了解这些校园暴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