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试论学术道德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近年学术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即分别从其根源、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个方面剖析其原因,从而尝试提出规范学术道德、减少学术失范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失范;根源;解决之道
  自中国新文化运动至改革开放,我国不断学习着西方的实证科学精神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经济方面的功利主义也对文化、思想、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学术领域为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及研究性组织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失范现象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正如巴金所说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然而当学术界道德失范问题趋向严重时,一个失去了"良心"的社会该走往何处?总之,学术道德问题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那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为什么愈来愈走向追求真理的对立面呢?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接下来便对其原因做一简单分析。
  一、学术失范现象之原因
  提到伦理、道德,人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术道德也不例外。导致学术界出现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与抄袭剽窃行为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即人性的根源、社会的影响与科学技术的推动。
  (一)人性的根源。人性的复杂性是公认的,古往今来的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都为此殚精竭虑。大体来说,关于人性有三种观点,即性善、性恶、性本无善无恶。笔者是同意人本无善无恶的,正如霍布斯所言,任何人的自愿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某种对自己的好处。"因为这是一种自愿行为,而任何人的自愿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某种对自己的好处。"正义、不公是相对于法律而言的,人性是贪婪的,天生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不同于恶,荀子的性恶论也应做这一角度的理解,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生而好利,求私欲的,如果顺应人性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为了各自的私欲相互争夺,仁义礼智就建立不起来,整个社会也会逐渐消亡。这两位中西方哲学大家对人性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人性天生是贪婪的,求私欲的满足的,但这不同于人性天生就是恶的,恶只是一个相对的非绝对的观念,只有在对人性的贪婪不加以约束的条件下,人性才会朝着恶的方向发展。同理,学者也是人,即使我们认为学术研究工作者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高于普通人,但只要是人,都是有缺点的,要求人自觉作出与其天性相违背的事本身更是不可能的,学术研究工作者的许多道德失范问题都是与规定法律打了擦边球,虽然不违法,但却触碰了道德底线,这也正是人天生贪婪求私欲的例子。故笔者认为解决学术失范问题的根本也是要对人性之贪婪进行约束。
  (二)社会各领域功利主义的盛行。正如上文提到的,人性本来就是贪婪的,现在又加上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功利主义盛行,这对学术腐败也产生了引导作用。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实证科学精神传入中国,"求真"与"求实"也是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理性的一方面表现。实证精神对中国人来说,确实弥补了我们重归纳轻论证的传统,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运动革去的不仅是中国人的陋习,还革去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道德价值的重视。不仅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传入中国,不容否认的是,这确实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功利主义试图用经济利益来衡量一切的假普适价值却加重了中国人道德感的丧失。同样,学术领域也不能避免,某些学者不是为了真理,不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进行研究,而是为了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简单的说,就是為了钱而从事学术研究。某些知识分子忘记了自己求真理的任务。但古今中外,真正有所成就的学术大家,哪一个是为了钱去从事研究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就是极端功利主义所主张经济能衡量一切的假普适价值。另一方面,同样的,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也是诱导学术风气不正的重要原因。首先,学术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成果,自然不能用衡量物质成果的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比如,当今中国高校对学术论文的每年量的规定,就很值得商榷。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量的多不代表质的高。这样生硬的规定,只会引导学术从事者只为求量而忽略成果的真正价值性,是否对人类做出了贡献?是否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些都被忽略了。其次,学术论文的编辑、审稿人的专业水平及道德感的缺失同样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埋没真正的好文章,给学术造假的人有机可乘等问题。最后,制度的不合理性塑造的人自然也不是完善的人,如此的学术评价机制,怎么能培养出学术大家呢?其次,同行评议制度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也加剧了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主要体现在:(1)"外行评内行""内行是咋行""内行不懂行";(2)即使是同行,专家也难过人情关;(3)由于同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同行往往难以对作品、项目和机构等进行客观的评价等等,如评审专家的遴选与组成不科学、评价结论的产生过程不规范、评价专家的专业知识不足、制度不健全、制度与操作系统不匹配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总之,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的盛行与学术评价机制的失陷都是诱导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了很多便利,但任何事物有利便有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传输、共享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学术剽窃变得更加容易化。不用说学术研究从事者,当今许多高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方式就是百度、复制、粘贴与加工四步骤。因此,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学术失范问题提供了"便利之方法"。
  综上,造成学术失范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人性本身就是贪婪的,再加上功利主义的诱导与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的造假之方法,学术界风气不正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了。"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最重要的问题。不纯洁的学风如同一剂强烈的腐蚀剂,正在腐蚀着一切正在发展中的学术生命。"为了避免学术失范现象,就要根除学风不正之问题,接下来,便对解决之道做一讨论。
  二、学术规范之方法
  关于学术失范问题,上文已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即根源在于人性之贪婪与整个社会对贪婪之性的引导与促进,故笔者认为解决方法也应紧紧围绕人性,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即荀子的化性起伪与霍布斯的签订契约。
  (一)化性起伪——加强学术道德的潜移默化性。人生而好利,若不化性起伪,就会走向恶的方向,但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辨,即人心有认知能力,有知礼义法证之质,故而能化性起伪,形成后天的善。将荀子的思想运用于学术道德规范上,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并且不能只停留与表面形式上,诸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公共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近些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形式,因为我国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传统文化根本上是重伦理道德的,在市场经济提倡功利主义的当代中国,重读古文经典,习古人修身养性之法,在儿童阶段就使得道德感潜移默化,因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故儿童阶段的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对将成为学术领域内的人,如博士,开展哲学、伦理课程教育,不论什么专业,伦理道德课程都应成为其必修课,并与学位获得直接挂钩。对这些潜在的学者進行我们中国传统的孔孟之德或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的教育,以此减少实证科学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缺点。如此,在根源上进行化性起伪,培养健康的学术道德。
  (二)签订契约——约束人性贪婪之天性。所谓签订契约,就是指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与监督体制,正如霍布斯所说:"因为各种自然法本身(诸如正义、公道、谦谨、慈爱,以及己所欲,施于人),如果没有某种权威使人们遵从,便跟那些驱使我们走向偏私、自傲、复仇等等的自然激情互相冲突。没有武力,信约便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力量使人们得到安全保障。"我们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与监督体制来保障学术规范的合法化与可实施性。首先,对学术研究从事者的考核时间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起码应该取消年考核,而延长考核时间,可以延长至5年至10年。原因上面已经说明了,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所以,制定灵活的考核时间区间是高校改革所必须正视的。其次,对学术研究从事者每年成果的量的规定需要取消,比如每年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论文,才能有资格评选职称等。量的规定的取消不意味对学者做学问毫无约束,比如要重视学术成果的质超过量,老子仅凭五千言就能名垂千古,对学术成果硬性的量的规定只能促使学术研究从事者为追求量而忽视学术成果的真正价值。最后,国内论文发表机制非常不完善,笔者试着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即在双向匿名的基础上实行多轮审稿制度,就像高考阅卷一样,一名考生的卷子起码要经过3位以上的老师评阅,论文发表也要经过多名专家多轮考核。这就要求建立学术界较为统一的审稿制度,学者可以先将稿件投给相关杂志社,再由杂志社交给统一的审稿机构,最后由统一的审稿机构中的多名学者决定该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及是否能够发表。
  三、总结
  在本文结束处,笔者还想借巴金先生的话重提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追求真理是知识分子的使命,但我们也不能对其要求太苛刻。因为人生而好利,在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贪婪的表现不是更加正常了吗?然而就像人即使是贪婪好利也需要良知的约束一样,对知识分子学术道德的规范、追名逐利的约束对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利用儿童时期的道德教育对其认知发展的决定作用形成道德感的潜移默化性、对潜在的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感的再教育,再加上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与监督体制,从而对知识分子的天性之贪婪形成约束作用,形成严格的学术规范,从而将"学术权力"锁在囚牢里,避免并逐渐消除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的现象。
  【参考文献】
  [1]HOBBES,Leviathan(edited by Richard Tuck)CAMBRIDG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UGHT 2003(5).
  [2]荀子.荀子,中华书局,第二版.
  [3]胡杨.整饬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社会科学总论, 2004(1).
  [4]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论坛, 2002(6).
网站目录投稿: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