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针对大学建设话题进行了演讲,对"双一流"大学建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一流"的目标,能实现最好,但也没必要每个学校都去争。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不用把"一流"看得太重。许智宏还指出,很多大学校长,一听到"双一流"建设就很紧张,好像一把刀架在脖子上。 毋庸置疑,名校的光环效应不仅能极大振奋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而且名校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大师级人物的指导和影响,对提升学生实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索精神等都有极大的帮助。而在当前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情况下,带着名校光环的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名校有诸多优势,才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趋之若鹜,也促使普通院校想尽办法济身名校行列。 但名校虽好,资源却有限,不可能满足多数人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优秀学生,大多都有"名校情结",好多人把进入名校作为唯一的选择,这就不光进一步抬高了名校的地位,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这样产生的马太效应,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愈弱。这既不利于大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 而从现实来看,名校虽然集合了各种资源优势,但毕竟是一所学校,不可能也无法做到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是最具优势,而普通院校虽然从整体办学水平上可能与名校无法抗衡,但在个别专业领域可能与名校持平甚至有超越名校相应专业的发展趋势,这些普通院校中相关专业领域内大师级人物也不太可能尽入名校囊中,而是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普通大学任教。这样,才不致于让普通院校被淘汰。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中生来说,是报考一所名校即使进入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就读,还是报考一所自己喜欢的普通院校的优势专业就读?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名校光环虽然能给人带来许多优势,但进入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如果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将来可以顺利找到工作的话,在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好多名校毕业生并不比普通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更具优势。我们当然不是要求名校培养出的学生一定就要出类拔萃,主要是要说明一点:光环不重要,努力才是正道。 对于不能进入名校就读的学生来说,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哪怕是普通院校,只要愿意付出和努力,完全可以成为相关领域杰出的人才。按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所言:"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条件变成世界超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卓越人才,就看你愿不愿意坚持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