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的读后感大全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是一本由(英) P.D.詹姆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一):护士学院杀人事件~
  作者是不是有过医院的工作经历,感觉文中描写医务过程很多而且很详细,确实感觉挺啰嗦的,关键是有的真的是为了写而写,看多了反而会头晕!显得侦破过程过于沉闷和冗长,老外名字的记忆点确实很考验人的记忆力!好在结尾处有个不是很意外的反转,才让这个昏昏欲睡的故事有点起色!这种题材拍成短剧应该会不错的……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二):碎碎念到忘我的一本"悬疑"小说
  从来没有想过,会读到一本如此流水账似的小说,不知道是作者的锅还是翻译的锅,这本书能看到结局的读者会不会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慨呢?反正我在一百页的时候选择放弃了…
  首先前文花了很长的篇幅,给比勒小姐要去案发现场做铺垫,细节描写了她当天早上的赖床,赖床的所思所想,延续到她的性格习惯,扩展到她的室友(严重怀疑后面这个室友还有没有出现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三):秘密和讹诈
  和pd和赛耶斯比阿婆真是太不啰嗦了。阿婆就算前面描摹人物过分细致起码也是在为案子做铺垫,pd阿姨就把细腻的文笔用在了很多酱油角色身上,比如一开始的两位护士,还以为和案子有重要牵扯,看完发现就是其中作为视察的目击者目睹了案子发生,后面就是最后一章出来打了个酱油,这等角色也写得和巴尔扎克描写人物一样巨细靡遗,救命啊!哎,可能作者主要想描写护士群像吧。可是很多我想知道的内容作者反而一笔带过,比如法伦护士和未婚夫的故事,法伦是因为医生和未婚夫长得像才主动勾搭的?能不能展开写写,狗血情节人人爱啊! 女人多了的地方是不是女同多?前面作者写得蛮隐晦的,后来突然揭晓罗尔芙和茱莉亚的女同情谊,吓我一跳…
  "也许讹诈最为微妙的乐趣就是并不提出金钱上的要求,只在宽宏大量、仁慈、两人同谋或道德优越感的外衣下品味掌握秘密的滋味。"这就是作者最想写的主题?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四):另类的保护……
  另类的保护…… 我可以保护你,你算是你并不想要这种保护,我可以把所有威胁到你的人都除掉,哪怕你并没有说什么,我就是这样保护着你……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p.d.詹姆斯的小说,最近自己集中阅读了五本她的小说,原谅俺现在才知道人家是个女性作家,本来就是被其名字所迷惑,还以为是一个男性推理小说家…… 又详细的了解了一下,老太太居然是和阿加莎的名气无出其右的存在,不禁暗道一声,罪过,罪过……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这本书,一如既往地,作者让案件主要场景发生在一个护士学校,这里就类似于进修院校一样的存在,毕业后的人可以去医院或者私人诊所任职,诸如此类…… 毫不意外的这个护士学校又拥有着半宗教色彩的背景,而接二连三的谋杀案件中,看起来平和安宁的地方,背后却又暗潮涌动…… 谜底揭开之时,警探却又无能无力,明知道作案者被蛊惑被控制,却又无可奈何,可以说这样的罪案者的存在让这本书一下子显得不一样了起来,如果她愿意,她完完全全可以继续安安稳稳的生活,除非,她最后觉得生活无趣,给警探们一个交待,但那已经是几年以后…… 总的来说,作者笔下的谋杀案件发生在多雨潮湿的英国郊区的一所护士学院,这里面的姑娘们看起来雄心勃勃却也都有着不一样的苦恼,故事中秘密让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另一个人,结果却真的被这个保护的人送上绝路,而有些背景永远不会暗淡,个人评分7.6分,推荐指数三星。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五):自私
  以我的一切发誓,这次一定要保护你。在演示课上,学生佩尔斯死在了操作台上,死因很简单,原本用于灌输至胃中的牛奶被换成了消毒液,护士学院的学生见证了这一幕,除了法伦,原本应该在操作台上的学生,因为得了流感不得不请假休息。苏格兰场警方直接介入,开始调查这起谋杀案,随后,演示课上没到场的法伦也被发现在自己的房间内死亡,死因却无从知晓。有人猜测是谋杀,有人猜测是畏罪自杀,但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护士学院不为人知的过去开始被揭露于世。
  个人认为全书的细节部分做的过多,节奏略显拖沓,假设如果是同案件有关的回忆式细节,大可以花点篇幅描写,但是嫌疑人的案件陈述重复就显得整篇文章很啰嗦,有凑字数之嫌,不知道是不是引进了之后翻译方面的问题。再者,人物的名字实在是有点复杂,大概是我个人的原因,反正看完整本书我也不记得几个人的名字,有时候用名有时候用姓,不成熟的建议就是最好学习剧本一样前面列一张人物清单,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代入剧情。
  有一幕的剧情设定也值得推敲,在达格什利警官差不多已经完全推敲出整个案件的经过的时候,为什么走在路上突然被人偷袭了,偷袭者又是谁?偷袭的目的又在于什么?袭击者完全可以使达格什利警官致死,为什么又中途秘制放弃?小说到最后达格什利自己也没有去推敲这名偷袭者的身份,所以这段剧情的安排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威慑警方吗?
  下面是剧透部分
  谁都有过去,护士学院的总护士长玛丽泰勒也是如此,这段污秽不堪的过去成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知道这段过去的人都以此过来要挟玛丽泰勒。布鲁姆费特,护士学院的护士长,作为玛丽泰勒的挚友,全心全意为玛丽泰勒排忧解难,甚至杀人放火也在所不辞,最后却被玛丽泰勒视为定时炸弹并无情的杀害。理由是什么,因为护士学院必须要有一个总护士长,任何威胁到总护士长地位的,知晓总护士长过去的人必须得死,总护士长的过去只能被雪藏。谁知,过往都已被记载,事实真相从不会被掩盖,玛丽泰勒的一切行为全由于一个词,自私。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季羡林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六):真相只有一个!
  人心是最善变的,看不明白,也琢磨不透。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自以为是的对他人好,却忘了世界上有一种好叫做"你给的,我并不想要"。所谓的善意在此时只能化作对方的负担,困住了他人,也折磨了自己。读客外国文库小说系列中的《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这是一本被美国推理小说协会选定为一百本推理神作之一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就是被誉为"当代推理小说女王"的英国作家P.D.詹姆斯,她凭借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成为为数不多的拿下推理小说界"钻石奖"和"匕首奖"两项大奖的作家之一。虽然是初读她的作品,但不得不说她所写出的这部推理小说是极其成功的,因为不读到最后,你完全不会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护士学院示范课上,一名实习护士被当众毒杀,一时间众人皆毛骨悚然,究竟是材料准备失误还是蓄意谋杀,所有的证据同时指向另一名护士时,但是她却在第二天深夜中毒身亡。两起死亡事件前后脚发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她们是非正常死亡的,那么到底是谁呢?这时警察已经开始介入,不过作为人谁没点属于自己的秘密呢,亚当.达格利什的出现就是为了挖掘这些秘密的存在并找出凶手。
  大量精妙细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真真假假的破案线索,作者P.D.詹姆斯的创作手法在这时表现的淋漓尽致。经常读推理小说的人都知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跟着作者构建的思路去看事件的发展,而有的故事中那些揭开谜底的人往往顶着神级的光环,犹如在唱独角戏,给人自导自演的错觉,P.D.詹姆斯的这部《护士学院杀人事件》则完全没有这样的感受。在小说中,涉案嫌疑人逐一登场,随着事态的发展和亚当.达格利什的深入调查,案件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按理说这种紧张的氛围会让人觉得急迫,不过故事的格调却始终保持着淡然平稳的状态,直到谜底呼之欲出。
  事情的真相往往是残忍的,在抽丝剥茧中,诸多人物的性格同时显现出来。的确,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不过难以想象的是有人究竟可以为心中一直尊崇的人付出一切,甚至不惜冒着杀人入狱的危险也要实施,尽管在那个人看来,这是多么愚蠢。可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不是吗?光明与黑暗仅一线之差,善良与邪恶也只有一步之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终究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罢了。
  好的推理小说不仅说的是故事,也诉说的是人性,这点P.D.詹姆斯做到了!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七):关注"凶手",也赏"风景"
  推理探案小说无不以细节处的发现而推进案情,解开谜团,而读者拍案称奇之处也往往在于窥见隐藏在细节中的信息。这些细节在小说推演的过程中就像是散落在夜空中的星体,起初只见漫天繁星,不见所寻,而当作者用笔将它们连接成线,我们才赫然发现勾勒出的星宿。
  那些连成"图案"的细节是案情的要素,发掘和筛选这些要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当你漏过了某处信息而其在后文被证实有重要作用时,会略微懊悔、惋惜自己与案情的掌控擦肩而过;当你敏锐察觉和预测到某个细节是案情关键时,会为自己的逻辑分析感到自豪和满足;甚至你什么也不做,可以在有的小说中安心享受作者专门为你完成整个案子的拼图。
  大部分推理探案小说都有专门的"案情分析"部分,它们也无疑是精彩片段。"福尔摩斯"系列如此,"大侦探波罗"系列亦然,虽然这样的安排经典,但由于单一由"破案者"长段落的拆解案情可能造成读者"疲劳",所以不少后续的作品将案情分析转换为不同的形式。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对案情的分析就转化为案犯和警官往来对话的形式,避免了大段的"主观"气质浓厚的独白,就像是有两只笔分别从不同点开始连线,而它们的轨迹最终相遇时就将整个图案完成了。但这样的形式也并不少见,所以作者P.D.詹姆斯女士可能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这样的往来拆解中又将进展中呈现的新细节融入其中,形成"分析的进行时"与"案情的进行时"交汇的情况。这样,读者的阅读乐趣可能也会更多一些吧。
  不过,即便是以上的安排也只能算中规中矩,毕竟,已经有许多作者都意识到长篇大论般的分析有"卖弄"之嫌,而现今的读者也已对先入为主的"神探"形象越来越不买账,看重的是自助阅读的乐趣,也就是如前所述的筛选细节。《护士学院杀人事件》吸引我的不仅有位于主线上的细节,还有主线外的那些"繁星",之所以用"繁星"来形容,是因为其数量的确庞大,甚至可能让只关心情节的读者狂躁,不过它们的点缀却让猎奇的我更喜欢深邃的夜空。
  说到主线外的细节,我至今仍然记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给华生的"当头棒喝"——他将初见的华生的职业及最近生活动态都分析得一清二楚。这种"小试牛刀"虽然与案情并无太大关系,却是灵光一闪,而且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饱满起来。《护士学院杀人事件》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比如专门一章是描写护士学院人员用餐的情况的:既有对食物毫无兴趣,全凭"惯性"在进食的罗尔芙护士长,又有对食物"恶狠狠"地施加刀叉的布鲁姆费特护士长;既有鬼鬼祟祟进食的打字员,又有将食物搓成小球的药剂师(真是药剂师的本色出演,不是吗)。
  这种集中式的细节"爆发"对于我这样乐于窥视点滴的人来说真的不失为一次"盛宴"。类似的细节还有不少,特别是关于医学、护理,以及学院教学与行政等方面的描述尤为专业和细致,我在阅读时很诧异于作者对此类信息的了解是如此详细而确切,当我了解到作者背景时,才发现P.D.詹姆斯女士早年与医疗、护理有一定的渊源,例如其在二战期间加入红十字会,能够耳濡目染相应工作,并熟悉行政方面的事务,而战后又长期照顾职业为医生的丈夫,所以也无怪乎作者描写背景设于医疗机构中的小说信手拈来了。
  故事主线自然是必须的关注所在,而我对故事的野心也越来越为膨胀,想要去拾取更多故事的细节,无论它们是否有所谓的"价值":我会关注小说中守门人内心的唠叨,关注护士长对同仁怪异的行为的心中呐喊,关注警探对各位女性之间的细微遐想,甚至关注医学、教学方面的操作以及护士学院整个建筑布局来。
  有人可能觉得那已然偏离了阅读推理探案小说的原本目的,但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它的原始乐趣所在,一味追求结果已将小说变成了快餐式的阅读,要解决"凶手是谁"这样聊以果腹问题十分简单,只要翻到书本最末几页便能实现,但那样又过于"填鸭"了,不是吗?
  所以,你的内心其实是希望通过慢慢勾画来指认出凶手的。但要是再慢一些呢,在"画纸"上添加除了构成凶手画像的元素之外的更多画点呢?那样,你的画笔最后连成的就不仅是"凶手"的模样,更是一整幅风景画了!而你的乐趣这时也不止于一幅简单的速写了吧?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八):护士学院杀人事件
  我来为评论添砖加瓦。
  首先,标题"护士学院杀人事件"显然不如"夜莺的尸衣",后者双关,前者俗气,支持原译。
  其次,在内容上,这本书相当的细腻(而不是拖沓!),是精彩的人类观察。
  在写作技巧上,较为常见的是foreshadow(预示),如p7第一章第1节结尾:
  "于是她拖过晨衣披在肩上,用脚摸索到拖鞋,穿了进去,趿着鞋走进浴室,就这样朝着见证一桩谋杀案的路上走去。"
  14第一章第2节结尾:
  "对约翰·卡朋达培训学校注定会不幸的检查便开始了。"
  148第四章第4节结尾: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这句话竟预言得一点也不正确,真是奇怪。"
  等等。
  对比约翰·迪克森·卡尔的章节末逆转("钩子"),这种预示虽然称不上刺激,却是很好的铺垫和稳步推进。
  回到重点的内容层面。
  70对于迈尔斯先生的描写:
  "他自视甚高,也就没有想到人家会不喜欢他,这种以为别人都会喜欢自己的天真反倒使他具有了一种魅力。对于他的想法,他公开承认的追求以及他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很多同事都深感遗憾,可是就连这些人也发现自己并没有像原先认为的那样讨厌他。据说女人们发现他很有魅力,或许他身上有一种病态的吸引力。很显然他是个有感染力和幽默感的人。这种人必定认为这个世界既然有了他们,就一定是个可爱的乐园。"
  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或许真有存在于现实的可能性。认为别人都喜欢自己,显然是一种天真,但也是一种可贵的自信。迈尔斯先生那坦率的、直来直去的作风意外地给人以真诚之感。这便形成了一种外向性的"感染力"。而因为相信"别人喜欢自己",根据"投桃报李"原理(引自《亲密关系》),迈尔斯先生应该也会喜欢别人,而因为他喜欢所有人,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喜欢他(再次运用"投桃报李"原理),所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连这些人也发现自己并没有像原先认为的那样讨厌他",和"据说女人们发现他很有魅力"——这种喜欢的双向影响也构成了吸引力与性吸引力的一部分。再加之迈尔斯先生还有"幽默感"(幽默感是人际交往中的利器,提升宜人特质的重要因素),可以想见他的吸引力有多强了。"这种人必定认为这个世界既然有了他们,就一定是个可爱的乐园。"此种强大的自信使得世界对于迈尔斯先生来说就是一个可爱的乐园。
  这是一个具有强大人格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整天接触尸体的法医。前后两者或许互为因果。
  95涉及到对总护士长的描写:
  "达格利什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极具个性,带着一种随意的高雅气质和显而易见的自信。她身材高挑,身段苗条,没戴帽子,淡淡的蜜金色皮肤和几乎是同样颜色的头发。头发从高高的额头上往后梳,在脑后盘成一个复杂的发髻。她穿着一件灰色花呢大衣,一条鲜绿色的围巾在颈下打了个结,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包和一个小旅行箱。……手指很白、很长,慢慢变细变尖,骨节却非同寻常的粗大。她指甲剪得很短,右手的无名指上戴着一枚戒指,巨大的蓝宝石在华丽的镶嵌底座上和指关节形成了对比,熠熠发光。"
  118:
  "一个世纪以前她会被认为长相丑陋,甚至是怪诞。但是今天大多数男人会认为她有吸引力,有一些甚至还会认为她长得很美。在达格利什看来,她属于他见过的女人中长得最美的那一类。"(彩蛋:探长认为总护士长长得最美。相似的人相互吸引。)
  还有p127:
  "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她把它通盘想过,得出一个结论之后,会坚决地表述出来,不会再有任何改变和动摇。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女性。"
  重要人物。同样具有强势的人格,外貌的高雅来自于从内在焕发的气质。这几段描写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故事走向(虽说故事走向应该是从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性格决定人们如何行事,甚至决定了真相。最高超的侦探小说莫过于,所有对于人物的描写都成为了伏笔,令人信服。诡计如何,倒是不重要的。因为过分炫目的诡计反而会显得不自然。掩盖了其下流动的"自然逻辑"("logic of nature",或"logic of human nature")。
  此外还有对于罗尔芙护士长、戈达尔护士、佩尔斯护士、达格利什探长等的描写,同样精彩。
  暂时先写到这里。只要愿意,这篇书评可以永远写下去。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九):善恶终究没人能作出审判
  .D.詹姆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推理小说女作家,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和英国犯罪小说协会"钻石匕首"终身成就奖得主,《护士学院杀人事件》是其成名作,也是其最知名的作品。
  有人说过,从严格意义上说,P.D.詹姆斯写的侦探小说不是某一种类型小说,她写的是文学作品。也许因为是文学作品,所以读她的小说时会发现很难读,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真的不容易读进去。说实话,这也是我刚开始读《护士学院杀人事件》时的感觉,单单是前四章的短短几十页,我就花了两个晚上去读,但是越读到后面,到了故事进度过半后,便越感觉舍不得合上书了,因为迫切地想要去验证自己心中的嫌疑人是否是真正的凶手。
  简单来说,《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讲述的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一个让我们看尽了人性的善与恶、人心的无私与自私、人情的真与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有着两百多年古老历史的约翰·卡朋达医院里的一栋名叫南丁格尔的大楼,那是医院开设为护士培训学院的地方。一日,在一堂接受检查而设的示范课上,一桩可怕的谋杀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发生了,扮演病人的实习护士希瑟·佩尔斯被当众毒死,死状可怖。
  每个人的个性和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惨剧时,每个人的反应也都肯定是不一样的,案发后在休息室里的谈话即后来的问询过程很明显能感受到这一点,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描写,也展现了与案件相关的人每个人——视察员穆丽尔·比勒、总护士长玛丽·泰勒、佩尔斯的同学、外科医生斯蒂芬·科特里-布里格斯等十二个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之间的关系。
  这是嫌疑人的第一次"登场表演"整体来说人物还算立体,他们与佩尔斯都并不友好,但却都没有杀害她的动机。其后调查的所有线索更是指向了当时唯一不在场的嫌疑人,也是最大的嫌疑人约瑟芬·法论,可是,她却在佩尔斯死后的第16天,被发现在居室里中毒身亡。
  这是第二起命案,一桩看起来像自杀大的命案,再一次惊动了医院和警察,与上一次不同,这次前来接手的是作者P.D.詹姆斯笔下的出了名的神探亚当·达格利什,致辞,故事的重要任务才全部出场,这确实有些拖沓。
  我觉得这本书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了,比很多其他的推理小说中的都要复杂,同事、朋友、密友、情人、敌人,甚至是更加隐秘的关系在这个故事里都有设置,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关系准确地呈现了出来,人们的善意和恶意往往从一个简单的举动中便能察觉到,而这些也被作者利用在了破案推理的侦察过程里。
  也许因此,文中描写线索的篇幅很大,但是轻重拿捏得不是十分的好,混淆很假线索是一个技巧,但是无关重要的线索也花费笔墨去描写,这使得重要的线索被弱化了,也许能起到模糊视线的作用,但是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啰嗦,平铺直叙会叫人乏味。
  尽管叙事描述有些啰嗦,但这并不妨碍P.D. 詹姆斯展现她优美的文笔,文中有很多处的环境描写都是恰到好处,这就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了,而且熊猫家的这个版本的翻译也很不错,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失掉原味。
  其实啊,侦探推理小说的套路还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在前期被弱化嫌疑而后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凶手。所以说,这个故事的推理逻辑思路还是清晰的,但结局却是出人意料,随着达格利什的深入调查,朴素迷离的案情逐渐明朗了,越接近真相,却愈发叫人心痛了。
  人心难测,情意难猜,人人各怀鬼胎,有的人从不伤害别人,却可以为了保护另一个人而出手伤人,有的人却始终只是自私自利,善恶终究没人能作出审判的,唯有自己能了结一切。故事的结局叫人感到惋惜,但是最后警探亚当·达格利什的举动却是给了读者一种惊喜和圆满的感觉。
  最后不得不说,本书的首尾接应真的很绝妙,开头以穆丽尔·比勒初次见到这栋大楼时开始了这个悲剧,结尾是她回到这里,目睹了大楼被拆除,这栋大楼的消失这预示着这一连串的悲剧到此结束,故事也告一段落了。
  《护士学院杀人事件》读后感(十):旧罪阴影的另一重展开
  《护士学院谋杀案》相较于《谋杀之心》,无论从可读性和人物刻画上都增色不少。抛开简介和译名等问题(具体见后文),我愿意给《护士学院谋杀案》一书五星的评分。
  书中探讨了一个迷人而古老的话题,旧罪的阴影。这个主题在诸多作品中均有涉及,从福尔摩斯探案集开始,无论是追踪旧罪的影响还是在历史的迷雾中探寻旧罪的真相,曾经存在的罪恶并不比进行中的罪恶逊色。《护士学院》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旧罪究竟应该伴随一个人多久,是否曾经犯罪的人就必须始终背负这个十字架。故事的展开很吸引人:一名在示范中死去的护士,等同于在魔术表演中被真枪击中的助手,究竟是意外还是蓄意?故事由此拉开帷幕。但是很快,事情就变了,第二个死者出现了。于是问题变成了两桩意外还是连续杀人?书中刻画了一个诡异的环境,每一个人都没有秘密,彼此握有秘密的人却又彼此隐瞒。在这种奇妙的氛围下,以警探为视角读者也与一次次被愚弄。比如,当我读到罗尔芙护士长、帕多以及死者A都去过图书馆时,不禁一阵窃喜,自以为总算抓住了狐狸尾巴。最终事实证明不过是竹篮打水。书中多次暗示了故事的真相,比如提到军队背景的人存在,又比如提到了护士长之一本质是总护长的狗,等等。然而多重干扰下,直到最后真相才露出面目。
  本作的人物刻画生动了许多,相较于《谋杀之心》里丧偶、写诗有点浪漫色彩的达格里什形象,我更喜欢这部里骄傲、自负却又受挫的侦探达格里什或者叫"老头子"形象。这部作品中侦探空有满腹才华,却偏偏四处受挫,因为他身处于一个没有秘密的环境。每当老头子以为掌握了最新动态,邀功般的去核实时,冷漠优雅又能干的总护士长泰勒小姐就会当头一棒:是的,这个信息我早已知道。泰勒可以说是本作中我最喜欢的形象了。书中辛辣的指出"护士往往对医生有盲目的奴颜婢膝之态",但是这一点在泰勒身上完全看不到。她真心地尽责地服务于护士这个行业,对自己的私生活又保护的极好,毕竟不是谁都能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环境里坦然的让自己的私人公寓变成公共走廊的。最后时刻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面对先有两名实习护士死亡现又有一名护士长死亡一名护士长辞职的局面,依然可以从容安排工作。智慧干练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回到"旧罪的阴影"。相比于杀人,可能敲诈这种行为更令人不齿而又难以应对,当一个人因为旧罪而陷入这种境地时尤为两难,在这样的情形下延伸的故事就是本作的主题。只不过,这次充当勒索这个角色的,既有死者,也有受人尊重的角色,更有社会普罗大众。人们更愿意接受自己相信的真相,法律的判决违背这一真相时就会被忽视。一旦大众追求所谓的结果正义,自然就难以形成一贯的普适的标准。更有甚者,一旦将这种自己愿意接受的真相散播出去,类私刑的存在势必带来更多的罪恶。在法律上的无罪是否足够,这在每个人心中自有判别,而本作就始于此也终结于此。旧罪的阴影远远没有结束,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还有很多。
  抛开作品内容,关于本书本版本,有几点感想。
  第一, 我最惊讶的是,这本书竟然就是新星早年出的《夜莺的尸衣》,这版《护士学院谋杀案》从书名来看,更加直观而有冲击力了,但是这种意译的做法无疑损失了原名的意味。夜莺一词,在英文里写作Nightingale,,作为人名则翻译为南丁格尔。了解了这一重含义之后,原名直译过来的《夜莺的尸衣》就显得韵味丰富了。
  第二, 我对PD 作品记忆力真的很低。作为一个读过《夜莺的尸衣》的人,竟然对书的内容毫无印象。在这一点上,我觉得PD对我而言也足够特别了。虽然欧美作家由于写作习惯,其作品读起来往往有冗余、沉闷之感,但是能够让我读完毫无印象的,确实不多。
  第三, 这一版的腰封和简介里提到的:以我的一切发誓,这次一定要保护你。这完全不是书的本意吧,看着这个简介,本以为要读一个跌宕起伏充满爱恨情仇的推理故事(比如多萝西的《毒药》那种),结果全书是这个风格。在这一点上,还是希望腰封以及简介可以斟酌一下。此外,简介里说有重大嫌疑的护士在第二天深夜死亡。而事实上,书中是隔了半个月(虽然章节上就是下一章)这名护士死亡的。这一点也令人迷惑。
网站目录投稿:依秋